古人說法——001 蔡邕《筆論》 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若迫于事,雖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 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 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 (圖:筆論拓片) 【注釋】: 散:抒發(fā)。此處指抒發(fā)書者的思想感情,即所謂“寓性情、襟度、風格其中,而見其人”。 散懷抱:意謂不要為俗務(wù)雜念所擾。 任情恣性:意指使想象在生活領(lǐng)域中馳騁。 中山免毫:用中山兔毫做的筆。概指最好的筆。 至尊:至高無上的尊者。 縱橫:指整個字勢。 象:形象,在此句中作為動詞。 【譯文】: 書法,是抒發(fā)書寫者的情懷、情操的。從事書法活動,要坦誠心智。動筆之前,須心胸舒展,任憑性情恣意;繼而揮毫書寫。若是被迫應事,即使用中山產(chǎn)的兔毫佳筆,也寫不出佳品來。 在書寫之前,還要靜坐默思一番,將適意的構(gòu)想記憶在胸,言不出口,氣息平和,聚精會神,如同面對圣賢至尊,那就沒有寫不好的。 書體的間架結(jié)構(gòu)安排,須賦予它多種的形態(tài)。猶如端坐行走,猶如飛翔舞動,猶如往來回轉(zhuǎn),猶如俯臥騰起,猶如愁苦喜笑,有的猶如蟲食木葉,天然雕飾,有的如同利劍長矛,威風凜凜,有的如同強弓硬箭,遒勁疾射,有的如同水火,澎湃燃燒,有的仿佛云煙迷霧,若隱若現(xiàn),有的好比太陽月亮,光潔明媚??傊?,在字體結(jié)構(gòu)的縱橫分布中,廣為汲取自然現(xiàn)象的美妙風姿,方能稱得上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 【評點】: 蔡邕《筆論》,提出“書者,散也”的著名論斷。 開篇論述了書法抒發(fā)情懷的藝術(shù)本質(zhì),以及書家創(chuàng)作時應有的精神狀態(tài)。隨后則論及書法作品應取法、表現(xiàn)大自然中各種生動、美好的物象,強調(diào)書法應講求形象美,符合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和表現(xiàn)人的心理狀態(tài)。 《筆論》被收入宋代陳思的《書苑菁華》一書,才得以保存流傳至今,在中國書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編輯/老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