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鄧之誠 文/黃岳年 鄧之誠先生是古人,我來這個世界的前兩年,先生已不在塵世間。后許多年,我也不知道鄧之誠其人。包括上大學(xué),最有名的老師給我推薦的書,也不過是《管錐編》,無一言半語及得先生和他的文字。知道鄧先生是因?yàn)閺堉行校瑥堉欣显谒臅锩娑啻螌懙洁囅壬?。然而那也是住世九十八年的張中行先生的晚年,可以慶幸的也不過是和老人同是一個天,同是一個地的自慰而已,然而我已很知足。 鄧之誠青年時代就嗜好六朝書史,后攻文史,這是很叫人向往的事,他后來一路博覽,寫成《骨董瑣記》正續(xù)編,后是《三記》,再合,成為《骨董瑣記全編》。在北大講課,講稿寫成《中國通史講義》上、中兩卷,三十年代初被選為《大學(xué)叢書》之一種,更名為《中華二千年史》。又二十年,續(xù)成下卷,全書始告完成,逾二百萬字。太平洋戰(zhàn)爭禍起,先生與陸志韋、洪煨蓮等遭日軍囚禁,期間于獄中詠出詩一百零五首,成《閉關(guān)吟》,再后來,又寫?yīng)z中所遭受的非人待遇為《南冠紀(jì)事》。之后閉門讀書,寫出亦提要亦札記膾炙人口的《桑園讀書記》。五十年代,鄧先生寫成取材以宋人文字為下限的《東京夢華錄注》,晚年撰成《清詩紀(jì)事初編》八卷,收六百篇人物小傳,為中年以后精力貫注之作,是清初人物與文獻(xiàn)的考訂的不刊之論。 先生之書,寒齋所收幾近大半。所缺的《東京夢華錄注》曾經(jīng)在網(wǎng)上買過,錢也給了店家,先說是有,后說是無,再后來通問,之后是書款被退了回來,在店家,是如釋重負(fù),在我,則是遺憾留在心頭。千萬里之外的友人得知此情,便多日流連在孟元老反復(fù)回味吟詠中的街頭巷尾,為我找書,盡管沒有蹤影,可那份溫情和感念,已足可以媲美并立于世間最美好的物事之林。 世上書多,說開卷就有益,也不盡其然。有的人讀了有的書后是會后悔的,有的雖不后悔卻實(shí)在是讀得很苦,苦也就罷了,最怕的是讓人誤入歧途,那些傳教般就多與此相類,讀過的人身心被染,最后變成幽靈般徘徊,那是很可惋惜的。對于有著“天下第一閑書”之稱的《骨董瑣記》,鄧先生自己是情由獨(dú)好的寫了幾十年,編訂工作也幾乎貫穿了他的一生。我手邊的《骨董瑣記》是作者之子鄧珂在點(diǎn)校整理后由北京出版社1996年6月1版1印的精裝本子。張中行在《常翻看的<骨董瑣記>》里說,所談偏于大,所謂有關(guān)國計民生的《廿二史札記》,讀后所得的不過是“知曉”,《骨董瑣記》中不少的人和事物是微末的,常常是無關(guān)于國計民生的,可是讀后所得的卻是“思念”。好一個思念,詩三百,也不過是“思無邪”而已。張先生說《骨董瑣記》,是“我總覺得,于考史之外,它還有以雨露滋潤生活的大用。”我是心甘情愿想去領(lǐng)受這份因思念而有的雨露滋潤的。 至于這思念,特別是讀《骨董瑣記》之中之后發(fā)古之幽情的必要,張先生認(rèn)為“可以用反問作答,舉步游觀,安坐看小說、戲劇,有什么必要?正面答,這是由‘天命之謂性’來,其表現(xiàn)是‘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或者說得玄一些,是己身的一切,處處都是有限,卻渴望無限。辦法是想盡辦法、用盡力量求擴(kuò)充,求豐富。由基礎(chǔ)往上層說,搞對象生孩子穿耳掛環(huán)、圍領(lǐng)加帶,出國旅游,幻想往生凈土,直到看《紅樓夢》,陪著林黛玉落淚,追根問柢,不過都是這一套。與坐車船旅游相比,看《紅樓夢》之類是‘神游’。神游者,身未動,而也到某種境中經(jīng)歷一番是也。這某種境幾乎都是美好的,在現(xiàn)實(shí)中想往而難得的,所以雖非現(xiàn)實(shí)而大有價值?,嵱浰浌湃斯攀挛铮俏羧沼羞^的境,其中也不乏可歌可泣的,所以也就大有價值,從而與其他性質(zhì)的著作相比,也就更值得一讀?!薄坝煞赫摶氐郊荷?,我是常人,因而也就有想望,有寂寞,甚至煩惱。找積極出路,難,還常??嘤跊]有魄力。但跛者不忘履,怎么辦?常常是翻開這部瑣記,為片時的神游。陳子昂詩有‘前不見古人’之句,比如看到陳維坤賣書事,想到昔日,就像是前見古人了,這古人是真的,其獲得也許超過看《紅樓夢》吧?”受這番話感染,《骨董瑣記》也成了我的案頭清供,供我讀我想我思,思也無邪。 《負(fù)暄瑣話》里有專文,是談鄧之誠的。其中說自己經(jīng)過鄧先生舊居的時候,總要向里面望望,“院子很大,古槐陰森,坐北一排房陳舊而安靜,推想那就是寫《古董瑣記》的處所。十幾年過去了,還有什么痕跡嗎?”在為包括《五石齋小品》在內(nèi)的北京版現(xiàn)代學(xué)人小品文叢所作序言里,張中行說自己并未見過鄧之誠,只是在他身后買到了他的遺硯。張中老,于鄧之誠及其著作,算得上“三致意焉”了。 雷夢水也在文章里說,自己是受過鄧之誠先生的指點(diǎn)。在《書林瑣記》里,我們找得到書商和讀書人之間經(jīng)典而溫馨的往昔,也看得到鄧先生春風(fēng)化雨般的藝林沾溉。對張中行先生走紅有首倡之功的周汝昌,更曾經(jīng)大受鄧先生之益。周汝昌研習(xí)《紅樓夢》時,受教于鄧。那日說紅樓,鄧先生輕描淡寫地說,《永憲錄》里有曹家的事,此書流傳甚罕,知者不多,圖書館有一部抄本,可去一查。 周將書借到手,翻看之余,“不禁大驚”。憑書中所記,他感覺終于找到了曹氏家族的秘密。張中行還說,“《鷦鷯庵筆塵》是曹雪芹好友敦誠的手跡,是有關(guān)紅學(xué)的珍貴材料,《浮生六記》作者沈復(fù)的畫,也是世間所僅見,鄧先生本諸寶劍贈烈士之義,都慷慨舉以贈人,可見為人的寬厚與博大了?!? 鄧之誠留下來的故事多,弟子師友多有記述,撮錄幾則備忘。 鄧之誠走進(jìn)燕京大學(xué)課堂的時候,身著藍(lán)布長袍,瓜皮小帽頂上打著紅結(jié),腳上一雙“老頭樂”棉鞋,腿帶捆在腳脖子上。他空手而來,不帶只文片紙。 他往講臺上一站,摘下帽子,放在講桌上,深深地向眾人鞠躬,腦門碰到桌面,然后說:“同學(xué)們,我來看看你們?!币豢谖髂瞎僭挘瑴匚臓栄?。 七十多年前,此種繁文縟節(jié),在鄧之誠那里從不省略。他堅持舊禮,四十歲起便手執(zhí)藜杖,不茍言笑。即使被人稱為“鄧?yán)项^”,他也欣然點(diǎn)頭。 后人稱他“為人為學(xué),頗有古名士風(fēng)”。 劉茜《王鐘翰:一生"酒考"雍正》一文這樣記述93歲高齡的清史專家王鐘翰的話:“當(dāng)時的燕大里,住著幾位外國老太太,每個周五晚上她們都到臨湖軒跟司徒雷登聊天,向司徒雷登匯報一些學(xué)校里的‘小道消息’。有一次,我喝醉了酒,過馬路時摔倒在馬路邊,被那幾個老太太看到了。她們添油加醋地跟司徒雷登打小報告,并提議取消我的獎學(xué)金。司徒雷登就找到了我的老師洪業(yè)先生,洪先生說:‘這好辦,王鐘翰最聽鄧之誠先生的話,我告訴鄧先生,讓鄧先生處理他。’鄧先生聽到這件事,打電話到我的宿舍里,讓我去他家里。我‘嗯’了一聲,并不說話,心想這下要挨批了。結(jié)果到鄧先生家,他在桌子上準(zhǔn)備了一小杯白干,一兩不到,問我:‘你昨天喝酒啦?那再喝一杯!’然后說:‘你如果想喝酒,我家里有的是,你隨時都可以來喝酒嘛!’意思就是告訴我在外面喝酒要有度。我喝完那杯酒,鄧先生說:‘好了,你回去吧’,其他只字不提。”這件過去近70年的小事,王鐘翰記了一輩子,從那以后,王鐘翰同樣嗜酒,八十多歲時還能喝半斤白酒,但是酒再未影響過他的工作和生活。 鄧之誠好藏書,偏偏鐘情于清代禁書,所藏甚豐。他還喜歡收藏清末民初人像和風(fēng)俗照片,并以此名聲遠(yuǎn)播。據(jù)學(xué)生回憶,很多打鼓的、賣破爛的專門為他收集照片送去,他出高價收買。這些東西也幫過鄧先生的忙,抗日戰(zhàn)爭時期,燕大被占,鄧先生被捕入獄,出獄后,他惟靠鬻字、典當(dāng)、借貸以維持一家生活,拒絕替日偽工作。 八十二歲的南京大學(xué)博導(dǎo)卞孝萱新書《現(xiàn)代國學(xué)大師學(xué)記》里曾用洋洋五萬言的篇幅專論鄧先生的《清詩紀(jì)實(shí)初編》,以為鄧先生是以詩證史中黃宗羲以降的傳人,也是和陳寅恪先生并稱的大師。 聞?wù)f鄧先生未刊手稿尚有《滇語》,二十萬字,述其幼年遍歷滇中所見所聞,尤詳于滇邊諸少數(shù)民族,是研究西南少數(shù)民族歷史的可貴資料,不知何日能夠面世,更不知我何時或者能否讀得,思之可發(fā)浩嘆。 鄧先生日月之光,不以我之筆拙而生輝或者有損,可是我卻因之而歡喜。草螢之耀,也自志其存生,我寫此記,也有聊申敬仰和紀(jì)念的意思。 2007年6月5日上午寫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