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在殷墟第15次發(fā)掘收工后僅18天,“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因為李濟從1934年起接替傅斯年擔(dān)任中央博物院(中博)籌備處主任,“史語所”與“中博”向西南搬遷之事,便由傅斯年交與李濟負責(zé)?!笆氛Z所”搬遷的第一站是經(jīng)武漢到長沙,在那里只停留了3個月,因為日機不斷轟炸,決定繼續(xù)西遷至昆明。 在搬遷西南之前,考古組發(fā)生了一件空前的事:好幾位青年人紛紛投筆從戎,離開了“史語所”。李濟為此心情矛盾:一方面安陽發(fā)掘的成績太重要,但研究工作還未正式展開,人員散去了,將來怎么辦?另一方面,大敵當前,連自己都萌生前線殺敵的念頭,何況這些熱血青年?1937年初冬的一天,在長沙公路邊一個小飯店里,李濟、董作賓、梁思永等全體人員都在這里喝了餞別酒,送走了尹達、祁延霈、王湘等人。他們大多數(shù)后來去了延安,所以這一次分手后他們就再也沒見過面。 李莊六年,是抗戰(zhàn)時期“史語所”和“中博”相對安定的一段日子。在李莊還有一段小插曲。一次搬運時,不巧撞壞了一個木箱,里面的人頭骨和體骨標本全都暴露無遺。當時農(nóng)民一片嘩然,加之此前有位來自廣東的同事打了條蛇吃以解饞,當?shù)厝吮銈髡f這個機關(guān)不光吃蛇“還吃人”。后來只好由李濟與所長傅斯年等人出面,邀請當?shù)毓賳T和地方鄉(xiāng)紳座談,再三向他們解釋研究人骨的意義,請他們對民眾做些必要的解釋,這才化解了一場危機。 就這樣,李濟先生護送著文物,來到了臺灣。然而,本以為是文物遷移中普通的一站,卻成為了最后的一站。臺灣,也成為了李濟先生最后留戀的地方。 摘編自:《李濟: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者》 2016年,是李濟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 我們希望前往臺灣,為先生獻上心香一柱, 同時探尋相隔海峽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 在那里,與先生親手創(chuàng)建的科研機構(gòu)和院校的師生們對話, 將我們的考古軌跡,與先生留下的腳步相印合。 無論您是不是考古人,只要心中充滿著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 便真誠期待您能與我們: 一起開啟、一起銘“濟”這段尋古旅程。 詳情請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或識別下方二維碼,了解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