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了明徐應雷的《書時大彬事》,并稱“徐應雷也是蘇州人,編寫此文時是在萬歷三十年(1602年)前”。如果《書時大彬事》確實作于萬歷三十年前,那么,可進一步論證在此之前若干年,時大彬已經(jīng)成名,徐應雷描繪他不拘生活小節(jié)、嗜酒如命的情況,是在萬歷三十年前,可能是他成名之初的階段,以后,隨著名聲的遠揚,生活狀況的改善,情況一定會有所改變。倘若這一點也確定無誤,我們可進一步肯定,萬歷二十至三十年間,是時大彬成名的最初階段。按照這樣的思路再往前推,可以認為,時大彬的生年可能不會是萬歷初年,而可上溯至嘉靖中晚期,因為一個二十多歲甚至不到三十歲的人,較難在陶藝方面贏得如此之多文人墨客的贊譽。此后,經(jīng)過較長時間的磨練,至萬歷三十年以后,他的藝術成就可能進入高峰。至于他的卒年,有人謂其清順治十八年尚健在,此說不知何所本?
根據(jù)有關文獻記載,明代晚期制作紫砂壺的能工巧匠很多,按照他們生活的年代排列,有時鵬、董翰、趙梁、元暢、李茂林、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等等,另外還有不少。由于迄今為止只有少量的有款作品出現(xiàn),因此,上面列舉的這些制壺名家絕大多數(shù)無法與實物相引證,現(xiàn)在依然很難確定他們的基本風格。只有時大彬的作品稍能予以認識。但是,這些已發(fā)現(xiàn)的大彬壺,實際上風格也有許多不一致,因此落款和干支紀年并不一定全部就是當時確切的作者本人和正確的制作年代。至于傳世的明代名家落款作品,就更難以肯定其是否一定是其本人所制作。當然有些作品可肯定其基本的年代,但肯定作者本人就比較困難了,因為同時代仿制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上海博物館藏有好幾把刻有明代名家名號的紫砂壺,過去有人曾明確地把他們確定為明代名家真品,但經(jīng)過研究,筆者認為目前很難予以肯定,因為我們現(xiàn)在對傳世宜興紫砂器的研究實際上還是存在不足的,主要是能夠確定的標準存在一些問題。假如在沒有出土物的年代,肯定傳世品的真贗通常還可接受,但在目前的情況下,就很難了。現(xiàn)在有一部分出土紫砂器,其中有的作品可作為斷代的基本依據(jù),但還不能說是絕對的肯定,就拿出土的時大彬款紫砂壺來說,出土的七八把大彬款作品,且不論出土墓葬年代或刻寫的時代,從萬歷三十八年一直到崇禎末年前后約30年左右,單從作品質量的參差不齊和風格的不同這些方面看,它們也不是一個人制作的,因此,很難肯定其中哪幾件一定是,哪幾件肯定不是時大彬所制。紫砂壺的制作與瓷器制作不同,尤其是著名陶藝家的作品,完全是個人的創(chuàng)作或制造,除了部分作品外,還有許多作品較難找出它們的規(guī)律。而且名家砂壺的斷代標準也不同于瓷器,所以要十分準確的判斷它們并非易事。當然,從我們現(xiàn)在研究的角度看,各地墓葬能出土這些時大彬款紫砂壺,而且這些還只是完整器,在一些地區(qū)還發(fā)現(xiàn)部分有時大彬款的殘器和標本,可見當時的制作概率已是很高了,目前能夠發(fā)現(xiàn)的畢竟不會是多數(shù),肯定還有不少依然埋在地下?! ?/strong>
二、清陳鳴遠的紫砂陶藝歷程
1、文獻記載中的陳鳴遠的名聲似乎沒有時大彬大,他的作品傳世也較少,但他對后世影響的深遠,并不在時大彬之下,尤其是民國以后一些制壺名家的仿制之風,使其成為另一個被人們追捧、青睞的紫砂陶藝大家。而且,他與時大彬不同的是,他的技藝不僅僅是集中在壺藝上,而在“梅根筆架之類”雅玩等方面,亦有建樹。他是一個多面手,清代文獻對他評價很高:“鳴遠一技之能,間世特出。自百余年來,諸家傳器日少,故其名尤噪。足跡所至,文人學士爭相延攬。常至海鹽,館張氏之涉園;桐鄉(xiāng)則汪柯庭家;海寧則陳氏、曹氏、馬氏多有其手作,而與楊中允晚研交尤厚。予嘗得鳴遠天雞壺一,細砂,作紫棠色,上鋟庾子山詩,為曹廉讓先生手書。制作精雅,真可與三代古器并列。竊謂就使與大彬諸子周旋,恐未甘退就邾莒之列耳”。
陳鳴遠是什么時候的人,目前應該較為清楚了。過去,人們通常只知其為康熙、雍正時人或雍正、乾隆時人,不知其確切的活動年限。
筆者推測,陳鳴遠的生年,似可上溯至順治年間,而其在陶藝方面的最活躍的時期可能在康熙中期至晚期。據(jù)記載,“陳遠,工制壺、杯、瓶、盒。手法在徐、沈之間,而所制款識,書法雅健,勝于徐、沈,故其年雖未老,而特為表之。”。既然康熙中期的地方志已有這樣的評價,那么,至少他在這一時期已是一個名家了。如果他在此時尚未成名或還未從事陶藝,康熙二十五年的方志中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記載。最重要的是,此志稱“其年雖未老,而特為表之?!边M一步證明在康熙二十五年縣志修成時,陳鳴遠正當青壯年,他已經(jīng)在宜興陶藝家中嶄露頭角?! ?/strong>
康熙中期,陳鳴遠可能已經(jīng)成熟并成名,他也許處于幾個不同的年齡段(以康熙二十五年《宜興縣志》成書的前后十年為限):(1)20至30歲;(2)30至40歲;(3)40至50歲。筆者認為這一時期的陳鳴遠不會超出這三個年齡段,即20至50歲。從《宜興縣志》“年雖未老”的口氣推測,其時陳鳴遠不僅健在,而且年輕。因此,如果理解這第二年令段或不為過。因此筆者估計,陳鳴遠在康熙中期至少已30至40歲,因為過于年輕可能不會有這樣大的名聲。
與文人交往,是陳鳴遠在從事陶藝期間顯露出來的一個人物性格特點,他喜歡與知識分子打交道。這一點,他本人必須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和良好的素養(yǎng)。因為,如果自己名不見經(jīng)傳,文化修養(yǎng)和陶藝水平差的話,都不可能成為那些在當時文人社會中有一定名聲的學者甚至官員的朋友。在封建時代,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文人階層的交友準則也是十分明確的,所以,在當時他能夠進入這樣一個圈子,顯然與他自己在陶藝中取得成功是分不開的?! ?/strong>
根據(jù)文獻記載的情況看,陳鳴遠所結交的豪紳士人均為康熙時人,所以他活躍于康熙中期應是沒有什么問題的。文獻說陳鳴遠“足跡所至,文人學士爭相延攬。常至海鹽,館張氏之涉園;桐鄉(xiāng)則汪柯庭家;海寧則陳氏、曹氏、馬氏多有其手作,而與楊中允晚研交尤厚……?!薄蛾柫w名陶錄》文中所說的海鹽、桐鄉(xiāng)、海寧幾家,均為當?shù)孛T望族。海鹽涉園中之張氏遠近皆知,自不待言。海寧陳氏更是名聞天下,著名的安瀾園即其家中庭院。而桐鄉(xiāng)汪柯庭與陳鳴遠的交往,有關史料早已有記載,他曾作《陶器行贈陳鳴遠》詩,來贊美他的作品,刻劃出陳鳴遠的人物個性特點:“荊溪陶器古所無,問誰作者時與徐。泥沙人手經(jīng)搏埴,光色便與尋常殊。后來眾工摹仿皆雷同。陳生一出發(fā)巧思,遠與二子相爭雄,茶具方圓新制作,石泉槐火鏖松風。我初不識生,阿髯尺素來相通,贈我雙卮頗殊狀……吁嗟乎!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君不見輪扁當年老斷輪,又不見梓慶削■如有神,古來技巧能幾人,陳生陳生今絕倫?!蓖艨峦サ脑娋?,表達了他對陳鳴遠所制紫砂器如醉如癡的迷戀之情。他的描述代表了當時與陳鳴遠交往的文人的共同評價。他起初不認識陳鳴遠,通過朋友陳維崧簡短的書信介紹,逐漸有了來往。他說陳鳴遠平生愛喝酒,對事物有好奇心(此指鳴遠天性聰慧)。在詩中,他稱陳鳴遠為“陳生”,古時的“生”是年長者對年輕者的一種稱呼??滴踔衅冢?font color=#ed1c24>陳鳴遠似乎還是一個較年輕的陶藝家,但是他制作的紫砂器己傾倒了當代文人。吳騫謂陳鳴遠與楊中允晚研交尤厚,更可證明其為康熙時人。清人張燕昌指出:“陳鳴遠手制茶具、雅玩,余所見不下數(shù)十種。如梅根筆架之類,亦不免纖巧,然余獨賞其款識有晉唐風格。鳴遠游跡所至,多主名公巨族,在吾鄉(xiāng)與楊晚研太史最契。嘗于吾師樊桐山房見一壺,款題‘丁卯上元,為端木先生制?!瘯ㄋ仆硌校窞橹降抖??!笨级∶疄榭滴醵?/strong>(1687年),后一丁卯為乾隆十二年(1747年)。從上述情況推算,這一丁卯應為康熙二十六年,張燕昌之師樊桐山房即撰寫《陶說》的海鹽人朱琰之齋名。張燕昌在朱琰家中見到的這件作品應當是康熙二十六年為楊中納所作,前考諸情況已表明這一點。這件作品誕生于康熙《宜興縣志》修纂之次年,其時陳鳴遠紫砂器的制作可能己進入了佳境。《陽羨名陶錄》曾引述康熙朝名士查慎行的《以陳鳴遠舊制蓮蕊水盛、梅根筆格,為借山和尚七十壽口占二絕句》,此亦可作為一個旁證上述種種情況表明,陳鳴遠活躍于康熙中期至晚期,他所結交的都是上層文人和官宦家庭,沒有一個人是雍正朝以后的,所以可肯定陳鳴遠是康熙時人。但這些情況也可說明一些問題,這些人均在浙江,集中于近杭嘉湖地區(qū)一帶,而且就那么些人,反映出陳鳴遠當時的活動區(qū)域并不大。他所制作的紫砂器數(shù)量不多,只滿足了極少數(shù)人,因而傳世作品特別稀少?!?/strong>
2、出土的陳鳴遠款紫砂壺與時大彬款紫砂壺頻頻出土的情況相反,陳鳴遠款紫砂壺很少在出土文物中出現(xiàn)。目前,僅見福建漳浦有出土,1990年7月,漳浦赤嶺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墓中出土了一件刻有陳鳴遠款識的紫砂壺,這是惟一一件署陳鳴遠款的出土紫砂壺。作品底部刻有“丙午仲夏鳴遠仿古”,按相關干支推算,清康熙五年(1666年)和雍正四年(1726年)均為“丙午”,從文獻記載陳鳴遠的活動情況看,康熙中期是他在紫砂陶藝方面最有成果的時期,因此,不會是第一個“丙午”康熙五年,那么余下的只有雍正四年了。據(jù)發(fā)掘者和有關專家研究認為,漳浦出土紫砂壺是雍正四年陳鳴遠所制。如此說來,這是陳鳴遠晚年的作品了,因為他在康熙二十五年前就已成名,從康熙二十五年到雍正四年約有四十年,陳鳴遠早已從年輕人成為耄耋老翁了。另外,如果康熙二十五年時陳鳴遠三十歲,此時也已七十歲了。筆者認為,此紫砂壺的制作時間為雍正四年應無問題,但是否陳鳴遠所制實際上依然不清楚。筆者曾上手觀察此壺,發(fā)現(xiàn)其與所見陳鳴遠款作品在泥質、風格和制作工藝甚至落款上均不太一樣(當然,我不是說所見的都是陳鳴遠的真品),而是與福建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其他紫砂壺有較大的共同點。在福建漳浦曾出土了惠孟臣和其他名款的作品,在廈門等博物館也見有較多類似風格的落款作品,這些出土和傳世的紫砂壺,與通常所見的宜興紫砂壺風格略有不同,目前已有專家懷疑漳浦出土的惠孟臣等名款的紫砂壺是否當?shù)責?,其年代也可能較晚。當然是否如此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正始篇》記載供春為吳氏家僮,而此時吳氏正讀書于金沙寺,供春聰明過人,向寺人、僧人學習制作紫砂的技術,并在實踐中逐漸改變了前人單純用手捏制的方法,改為木板旋泥并配合著竹刀使用。供春充分利用泥陶的本色,燒造的壺造型新穎、雅致、質地較薄而且又堅硬。供春在當時就名聲顯赫,有“供春之壺勝于金石”的說法。是這位民間紫砂藝人最早地把紫砂器推進到一個新境界。鑒于他的名望,其作品也被后世所仿造。自此供春壺成為紫砂壺的一個象征,供春也是中國工藝史上最杰出的代表。
決定紫砂壺價格的,包括所有參與創(chuàng)作的人員的知名度。
如果紫砂器只是素燒光面的,那么就取決于制作者一個人的知名度。如果有多人參與創(chuàng)作,就由多人的因素共同決定。譬如有題銘的素面器,那么除了制作者外,還得包括題寫銘文的人和刻寫銘文的人。如果有畫,則包括畫家。這在清代就如此?!蛾柫w砂壺圖考》稱:“尋常貽人之品,每壺只二百四十文,加工者價三倍?!碧热糇仙捌魇遣捎玫衿?、包錫、加彩、加釉等裝飾手法的,還得包括參與這類二度創(chuàng)作的人。2002年香港佳士得公司拍賣的一把清乾隆剔紅饕餮夔龍紋紫砂胎茶壺,就拍出139.41萬港元的天價。最后,是參與紫砂壺具設計的人,如曼生壺的設計者當代的高莊、張守智、韓美林等人。他們設計的壺具就價值不菲。
總之,在參與創(chuàng)作的人中間,只要其中一人是名家,其作品就會因為名牌效應而大大增值。如果參與創(chuàng)作的人都是名人,則其紫砂壺價格就會呈幾何級數(shù)般擴大。這就是名牌的威力與價值!
1.精品為上。那么,是否名家作品就一定會大幅增值呢?答案是否定的。名家的大路貨作品、境界未高技藝未精時的作品,與其傾心之作、藝術高峰期的作品,其價值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顧景舟先生早年制作的一把洋桶壺,如今可能值數(shù)萬元,而其1983年陪妻子在上海治病期間制作的鷓鴣壺則賣到97萬元之巨。個中原因就在于前者是當時成批生產的大路貨,而后者是只做了數(shù)把的精心之作。
除了極個別英年早逝的紫砂壺名家外,一般來說紫砂名家在一生中都會制作相當數(shù)量的作品。在其創(chuàng)作生涯中,各個時期的作品水平與價值是有區(qū)別的。由于種種條件的制約,每個名家的創(chuàng)作軌跡不同,有的少年老成,有的大器晚成;有的創(chuàng)作高峰期延續(xù)時間相當長,有的則如三月的桃花只能紅一段不長的歲月。仍以顧景舟大師為例,我們可以觀察到在20世紀40年代末,顧先生的紫砂壺制作水平與其時一流水準的同行之間,并無明顯差異,可謂不分伯仲。新中國成立后,顧先生長期在宜興紫砂工藝廠負責技術工作,遍訪北京、上海等地博物館,虛心向結交的書畫藝術家朋友請教,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終于從70年代起進入創(chuàng)作高峰期,成為著名畫家亞明稱道的“紫砂始于明正德,至今近五百年,高手不過十余人,顧兄景舟當為近代大師”。所以對不同的紫砂名家要作具體分析,盡可能收藏其創(chuàng)作高峰時期或者特別擅長的器具。雖然收藏精品的成本相對較高,但是,“寧要鮮果一枚,不要爛桃一筐”,藝術品收藏市場上只有精品才能持續(xù)不斷地升值,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2.稀缺為貴。俗話說:“物以稀為貴”,在紫砂收藏中同樣如此。紫砂器存世量的珍稀程度與其價格是成正比的。珍稀度越高,價格就越高;反之,亦然。明清古器中的名家作品,價格日益提升,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存世量非常稀少,而且隨著歲月的流逝,只會越來越少,甚至成為孤品。
而現(xiàn)代紫砂壺名家的作品,情況恰恰與之相反。只要其健在并且沒有喪失制作紫砂器的能力,如果其愿意的話,就可以無限量地復制自己成功的作品,因為制作同一器具的客觀條件沒有改變,不存在硬性的制約因素,何況做得多了,反而熟能生巧,輕車駕熟了。有些職業(yè)道德差的名家,甚至叫自己的家人、徒弟依樣畫葫蘆,然后略作修改后蓋上自己的印章,就可以成批生產了。此種現(xiàn)象古已有之,防不勝防。所以收藏當代名家的作品,得留個心眼,以免高價買到的是大批量的“克隆”貨。對于喜歡批量生產的當代名家的作品,要注意避開,盡量不碰。另外,社會上經(jīng)???賣各種名目的“紀念壺”,可謂此起彼伏,層出不窮。此類“紀念壺”,一則批量生產,難保是名家親手制作;二則定價都較高,有主題炒作之嫌。其收藏風險相對較高,建議一般的紫砂收藏者以規(guī)避為妙。
3.完美為佳。收藏紫砂器具與收藏瓷器一樣,以品相完美為佳。如果紫砂器具有缺損,哪怕是米口或者沖線,其價格就會大打折扣。對于有缺損的一般藏品,收藏者應該放棄。對于有小損的名家作品,如茶杯、碗、筆筒等有小沖線或者米口,其價格至少要比品相完美的低1/3以上,才可考慮。如果是大名家的紫砂壺缺蓋真品,或者蓋唇缺損嚴重的,只要價格合適,還是可以收藏的,可以請當代壺家配蓋。![[轉載]歷代紫砂名壺軌跡之韻 [轉載]歷代紫砂名壺軌跡之韻](http://image94.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2/1521/66091144_1) 清康熙年竹報春風平安壺;陳嗚遠銘記
![[轉載]歷代紫砂名壺軌跡之韻 [轉載]歷代紫砂名壺軌跡之韻](http://image94.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2/1521/66091144_2) 清雍正年四方傳爐壺加彩春風得意報春來;陳嗚遠銘記
![[轉載]歷代紫砂名壺軌跡之韻 [轉載]歷代紫砂名壺軌跡之韻](http://image94.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2/1521/66091144_3)
![[轉載]歷代紫砂名壺軌跡之韻 [轉載]歷代紫砂名壺軌跡之韻](http://image94.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2/1521/66091144_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