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8日我建了中國第一個新農(nóng)人微信群,那時微信群最多只容納40人,感謝北京艾格農(nóng)業(yè)黃德鈞老哥托人找了騰訊,把群權(quán)限升級到了100人,那會兒沒幾個群能這樣,因此還略有嘚瑟。 今天,這個群人僅有149好友,幾乎都是當時第一批關(guān)注和推動新農(nóng)人的盆友們,其中多數(shù)都是各領(lǐng)域的佼佼者,只要微信活著,我就把這個群留著,算是留個紀念,雖然此群也缺了當初的活力。 拆“城堡” 每個人都有打造自己“部落”的情結(jié),微信算是圓了不少人的“首領(lǐng)”夢,于是都以某種名義打造自己的社群,各類群琳瑯滿目但也良莠不齊。我算比較早建新農(nóng)人社群,以“中國新農(nóng)人”命名的群排著號一口氣建了6個。當初建群的目的也很單純,就是把大家聚起來以方便互相認識、互相交流、互換資源,起初大家圖的是一個新鮮,所以看到大家聊的起勁,自己還挺有成就感,但這種氛圍逐漸被更多的群沖淡了,而“群”幾乎演變成了大家定向推廣的工具,我們投入再多時間和精力去維護,也是一廂情愿罷了。 于是,我們抓耳撓腮,想著升級服務(wù)看能不能留住大家對群的依賴感。我刷臉邀請身邊有經(jīng)驗的操盤手或大咖到群里分享農(nóng)業(yè)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我把這種形式叫“微講堂”,顧名思義就是在微信群里“伏案開課”。 因此,我先后又重新建了6個【新農(nóng)微講堂】群,直接覆蓋人群近3000人,我們不定期給這波人進行免費公開課,每次邀請1-2位業(yè)界牛人給大家分享經(jīng)驗,我和伙伴們投入大量精力找老師并開發(fā)課程,課前群內(nèi)發(fā)紅包調(diào)動積極性,可謂“良苦用心”,半年多的時間我們堅持了10場+的免費公開課。 2014年上半年大家對這種形式趨之若鶩,因為那會兒大家都像村里人進城一樣覺得很新鮮,而且還能認識業(yè)界所謂的“大咖”。 然而,社群的魅惑是成就你的同時也在毀滅你,當社群進一步扁平化后,大家開始審美疲勞,開始喜新厭舊,社群的魅力在逐漸衰弱。 四點原因:
就這樣,社交群落逐漸失去了其本應有的純粹性。 獲得感 最近有個詞叫“獲得感”。 “獲得感”是一種感受,其實就是心里那桿秤給某件事物下的結(jié)論。如果一件事情讓你覺得“不值”,那自然沒有“獲得感”,比如你關(guān)注【生態(tài)小鎮(zhèn)】公眾號,但沒有獲得你想要的內(nèi)容,你便沒有獲得感,下一個動作也許就是“取消關(guān)注“。 重要的是,我們還得反思:微信群的“獲得感”體現(xiàn)在哪里? 四點原因也許能幫助我們增加“獲得感”: 第一,真實。這個“真實”更多是針對群主或管理者而言,要管理好一個社群,群主起碼要知道成員的基本情況,他干啥、他有啥、他要啥,如此才能更有效的配置資源以滿足大家需求,才能把群更深層的價值挖掘出來。 第二,真交。網(wǎng)友有好感必須線下見面才能建立起真實的友誼和情感,才能達成真實有質(zhì)量的社交關(guān)系,必須要給大家搭建線下見面的機會,大家能在真實的場景里成為朋友,會大大增強群的活躍度和粘性。 第三,對等?!拔镆灶惥郏艘匀悍帧?,人都喜歡和自己臭味相投的人搞在一起,硬是把傻大粗和小清新拼在一起,誰都瞧不上誰,沒有共同圈子和語言,大家自然聊不到一塊兒?!皩Φ取暗牧硗庖粚右馑际切枰选蔽涔Α跋喈?shù)娜朔乓黄?,大學生和小學生自然很難合拍,這里沒有瞧不起“水平低”,人性使然爾。 第四,尊重。社群即家園,最不能忍受某人剛?cè)肴海闫炔患按其N產(chǎn)品或亂發(fā)一通,這和到人家屋里亂扔垃圾沒什么區(qū)別,除了成員本著互相尊重的原則自律外,群主一定要制定規(guī)則營造一個彼此尊重的社交環(huán)境。 說了一堆,再反思自己,其實我們各方面做的都不是很好,雖然伙伴們付出了很多心血和努力,但終不可能在沙土堆里建高樓,也許越努力越偏離。 拆除也許是最好的選擇。如果我不能給你帶來“獲得感”,咱們就別耗流量了。 當然,“拆”不是目的,拆掉是為了更好的建設(shè)。把我們的愿望托付在更能體現(xiàn)價值的事物上。這又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的愿望。 退“部落” 我有兩個微信號,微信好友近10000人,微信群約有200多個。不負責任的說,其中195個群我?guī)缀醪豢?,多?shù)群我都有半年多沒打開過,群的未閱讀信息數(shù)量有的上萬甚至幾萬條。 如果你也有很多群,有一種情況也許和我一樣。就是,每天開機打開微信的第一件事情是“等”,等著各個群里的信息噼里啪啦的先冒出來,蘋果手機起碼要冒個1-2分鐘,三星和華為手機要冒5分鐘左右才能冒干凈,信息冒完了流量也刷走了幾十兆。 然而,我并不心疼這點流量費。 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24小時不吃不喝不睡去專注完成一份事業(yè),尚不一定能成功,我們哪里還有時間被“打擾“。于是乎,90%以上的群對你來說也許是“負擔”。 然而,我們都懂這些道理,為啥還“賴”在群里不走? 六點原因:
以上六點,總有一點適合你,如果還有第七點,請告訴我。 我仔細回顧,我給群帶來了什么?群又給我?guī)砹耸裁??答案好像很不確定。 我唯一能確定的就是,當你每天打開微信的第一時間,我會化作一個信息跟著群的信息流冒出來,然后又被淹沒在巨量的信息海洋中,之后便靜靜的躺在你的內(nèi)存里。 我們似乎很近,然而我只不過是你內(nèi)存里的一個信息。 于你,又何嘗不是一樣? 如果我不能給你帶來“獲得感“,咱們就別占內(nèi)存了。我們都把時間“浪費“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去吧。去研發(fā)更好的產(chǎn)品,去打造更好的服務(wù),去開拓更有錢途的生意,去思考更有價值的人生。在信息大爆炸的當下,“專注“是一種稀缺的精神。 抱歉了各位群主、各位朋友、各位領(lǐng)導。退群不意味著退圈子、退關(guān)系。我們一定會有更好的方式再見。 深“挖洞“ 如果說2015年是粉絲經(jīng)濟“廣積糧“的搶人時代,那么今年”深挖洞“顯得很有必要。 既然大家獲取粉絲的渠道和機會已經(jīng)很公平,大家拼的已不再是面積,而是社交的深度,人群的質(zhì)量和關(guān)系的密度。 算個小賬。 我給自己的粉絲做過一個小調(diào)查,我的粉絲平均每人有900多個粉絲,假如你也有900個粉絲,這900人的背后共計有81萬人(此計算方式的成立條件是粉絲沒有重疊,僅供參考)。意味著你間接擁有81萬的潛在粉絲。 如果“深挖洞“,挖掘粉絲背后的價值,已經(jīng)相當了不起。 我們在朋友圈里經(jīng)??吹胶芏鄻祟}黨文章,不明覺厲的瞎掰掰數(shù)據(jù),比如注冊用戶1000萬等,好像很膩害,其實他有10萬個活躍用戶就相當“流弊”了,足以具備上市條件。 這里所說的活躍用戶,主要是指用戶質(zhì)量,抓住一小部分質(zhì)量高的人群,讓他們成就你。當有一天,別人主動關(guān)注你,主動談?wù)撋踔羾娔愕臅r候,你就成了。 然并卵,這一天一定不是靠你加了多少人、進了多少群、刷了多少朋友圈、看了多少標題黨就能獲得的。把時間專注在自己的事業(yè)上。 這一天會離你越來越近。 辛巴,微信:95241918,新農(nóng)商學院創(chuàng)始人,縣域互聯(lián)網(wǎng)+磚家。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wǎng)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