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經(jīng)合校卷一百三十七至 一百五十三 壬部不分卷太平經(jīng)鈔壬部凡人不能相拘,故自制命。為不善,天將誅之。故小人 得誅于中人,中人得誅于上人,上人得誅于大人。夫小 失法,自致危亡。夫神靈大小之誅亦若此。而不能拘制 ,天當(dāng)誅之必矣。天畏道,道畏自然。夫天畏道者,天 以至行也。道廢不行,則天道亂毀。天道亂毀,則危亡 無復(fù)法度。故自然使天地之道守,行道不懈,陰陽相傳 ,相付相生也。道乃主生,道絕萬物不生,萬物不生則 無世類,無可相傳,萬物不相生相傳則敗矣。何有天地 乎?天地陰陽乃當(dāng)相傳相生。今絕滅則滅亡,故天畏道 絕而危亡。道畏自然者,天道不因自然,則不可成也。 故萬物皆因自然乃成,非自然悉難成。如使成,皆為詐 偽,成亦不可久。夫天地雖相去遠(yuǎn)闊,其制命無脫者。請問:“太平氣俱至,欲常以善意去奸惡,當(dāng)何先哉 ?”“夫天地之性,半陽半陰。陽為善,主賞賜。陰為 惡,惡者為刑罰,主奸偽。賞者多,罰者少。奸猾者多 ,賞者少,奸門開。所以然者,罰者多刑,主殺傷,犯 法者皆成奸罪人,故奸門開,奸猾多也。陽者主賞賜, 施與多,則德王用事。陽與德者主養(yǎng)主生,此自然之法 也。故晝?yōu)殛枮槿諡榫秊榈拢篂殛帪樵聻槌紴榧?。?地之性,半善半惡。故君子上善以閉奸。興善者得善, 興惡者得惡。此由若以斗拱斗,非斗者自然走;以尺拱 尺,非尺者自然落。猶方與圓不相得,規(guī)與矩不相值, 縱與橫不相合。故陽興必動以類行。故火盛乃雷鳴,朱 雀在其中。是以夏雷也,冬則藏。凡事各因其本,乃天 道可得而明,不緣其類,圣賢何從得深知之。故從天地 開辟已來,人之善惡真?zhèn)危^其所行,以類求之,占 其成功,善惡得失,賢不肖可睹矣。何須坐爭之乎?” 請問:“從古到今,賢者明者智者辯者力者勇者,此 六人皆有萬倍之才,豈有善惡哉?”“此六人悉有萬倍 人之才能,其才能安和天地,令使凡邪惡害之屬不生, 帝王長無憂而壽,身能自除其疾病,各竟其天年,恩流 凡人,此賢明智辯力勇,大善有益矣。而不能共和天地 ,使帝王無憂而壽,而身有疾病,被災(zāi)不能祓去,或夭 年而死,與凡人無別,此六人無益也。但效其成功,無 復(fù)問也。成功者是也,不成功者非也。效事若此,深得 皇天心意,帝王為之延年命,萬物悉治也?!?/span> 請問:“凡物一時(shí)有不生者,又有不養(yǎng)者。長之不成 ,其大過悉從何來?”“當(dāng)生而不生者,天也;當(dāng)養(yǎng)所 不養(yǎng)者,地也。天地為萬物之廬,賢人為萬物工匠。帝 王者象天,常欲生;后妃者象地,常欲養(yǎng);大臣者象人 ,常欲思成。此三人并力,凡物從生到終,無有傷也。 欲象平之道,為法者必當(dāng)如此矣?!?/span> 請問:“天道助弱耶?助強(qiáng)耶?助寡耶?助眾耶?” 神人言:“天道助弱?!薄昂卧??”“夫弱者,道之用 也;寡者,道之要也。故北極一星,而眾星屬,以寡而 御眾也,道要一而道屬焉。是故國王極寡,而天下助而 治,助寡之效也。父母極強(qiáng),反助嬰兒,是強(qiáng)助弱之效 也。上善之人寡而弱,不善之人強(qiáng)而眾;眾則寡矣,強(qiáng) 則弱矣。故君子求弱不求強(qiáng),求寡不求眾。故天道佑之 。故不與人爭也,而人自為爭;不與人爭強(qiáng)也,而人助 為強(qiáng)。故不爭而善勝也?!?/span> 分別天道精身與德不訣。請問:“夫道審當(dāng)樂欲行, 何為明效?”神人言:“吾受此文于天上諸神,諸神言 ,吾聞與陰陽風(fēng)雨寒暑相應(yīng)也,以是為大效。天樂其道 行,而人未明信之,以乞雨止雨而明效之。行太平之道 ,乞請皆應(yīng);不行太平之道,乞請不應(yīng);明天道至在太 平也。故萬物不生者,失在太陽;生而不養(yǎng)者,失在太 陰;養(yǎng)而不成者,失在中和。故生者,父也;養(yǎng)者,母 也;成者,子也。生者,道也;養(yǎng)者,德也;成者,仁 也。一物不生,一道閉不通;一物不養(yǎng),一德不修治; 一德不成,一仁不行;欲自知有道德與仁否,觀物可自 知矣。五者,帝王君父師欲深自知道德仁優(yōu)劣。但觀此 ,故理之第一善者,莫若樂生,其次善者樂養(yǎng),其次善 者樂施。故生者象天,養(yǎng)者象地,施者象仁。此三者, 天地人之大綱也,過此而下者,但備窮乃后用之耳。如 此天氣自為平安,邪氣自消滅,善人自至,惡人自去, 莫不響應(yīng)也。明之者師也,謂先知之稱師,當(dāng)主證而明 之。自古至今,凡文出皆天地也,故天地先出之;明之 者師也,故夫文出皆有師,行之者縣官也。古者帝王承 天意,受師教,力行以除去災(zāi)害,以稱天心,得延年益 命,此之謂也。造之者天,明之者師,行之者帝王,此 三事者相須而成。天不出文,師無由得知;師不明文, 帝王無從得知治。故天將興帝王,必有奇文出;明師使 教帝王縣官,令得延年益壽,是佑帝王之明證也。”“ 凡人民萬物不生,生而不養(yǎng),養(yǎng)而不長,長而反不成, 不竟其天年,其過安在?”“凡民萬物不生者,天也; 不養(yǎng)者,地也;長而不成者,人也?!薄斑^在人乎?” “萬物不得時(shí)生者,君也;生而不養(yǎng)者,臣也;長而不 成者,民也。天與君父主生,此太陽之長也,生之祖也 。天不欲生,物不得生,父不欲施,物亦不得生,君不 欲生,物亦不得生,故天與君父主生。夫君父常念生, 不樂殺者,凡物盡生。一念殺者一物死,十念殺者十物 死,百念殺者百物死,自此至萬念,皆若此矣?!薄暗?母臣承陽之施,主長養(yǎng)萬物,常念長養(yǎng)之不?”“念一 不長養(yǎng),則一物被傷,十念則十物傷,百念則百物傷, 自此至萬,乃若此矣。是故上古帝王之任臣,常求慈仁 ,好長養(yǎng)萬物與為治;中古半慈仁,物半傷;下古不詳 擇臣而任之,故萬物悉傷矣。其德皇,王之言煌煌也。 帝者,為天地之間作智,使不陷于兇惡,故稱帝也。王 者,人民萬物歸王之不傷,故稱王。王者,往也。君者 各安其部界,人歸附之而無害,故稱君。君者,號也。 吏者,治也,而助上治物,使凡民萬物大小,不失其治 ,乃得稱吏。師者悉解天下辭,悉乃得稱大師者,所謂 能解天下天下文也。故得稱皇帝王君師也。故皇道為首 ,帝道為腹,王道為股,吏為手足。師道者,繩墨為法 為則,上下相須而立。故善治者常念皇道,中念帝道, 下念君吏吏道。常誦大師之法,則守其繩墨,然后天心 可安,地意可得,四時(shí)自順,五行不戰(zhàn),三光常明,鬼 神精氣不害,五官五土各得其所,盜賊不發(fā),帝王垂拱 ,俱稱萬歲。天道為法如此,不如吾文,誠難哉!謹(jǐn)思 其意,行此二事,亦有戒哉!” 天地之性,精氣鬼神行治人學(xué)人教人。神者居人心陰 ,精者居人腎陰,鬼者居人肝陰。于人念正善,因教人 為善;常居人藏陰,趨人為惡,教人為惡,亦趨人為惡 。古者賢人圣人腹中,常陰念為善,故得善應(yīng)。凡人腹 中常陰念惡,故得惡應(yīng),不能自禁。咎在常陰念善惡, 鬼神因而趨善惡,安鬼于此可驗(yàn)矣。 太平氣,風(fēng)雨時(shí)節(jié),萬物生多長,又好下糞地,地為 之日壯且富多,可能長生。兇年雨澤不時(shí),地上生萬物 疏少,短而不長,不能自糞,則地之為日貧薄少,無可 能成生萬物。天地之行,尚須陰陽相得和合,然后太平 ,而致四時(shí)五行之吏也。帝王月建前后也,職當(dāng)為帝王 氣,逐邪惡之吏也。夫建氣王氣,是乃天四時(shí)五行之帝 氣也。相氣除氣為前,一是正其前,毛頭直指之吏也。 所向者伏奸,不得復(fù)行為害,除前滿平定氣,皆善良吏 也。前五執(zhí)者居前,預(yù)為帝王氣,執(zhí)除大邪。建前五將 ,悉受天正氣,皆天之神吏,當(dāng)為天使,無大小萬二千 物之屬,皆當(dāng)被服其德而奉行其化。當(dāng)王氣為死,當(dāng)月 建為破,此尊嚴(yán)第一之氣,故不可當(dāng)也。當(dāng)者死,名為 殺氣大耗。月建后為閉,閉塞邪奸,恐后休伏之氣來干 帝王建氣也。故天閉其后,后而開,卻休邪氣教去也。 其后為成奸,便當(dāng)收之也。后五為危,危者其處近天執(zhí) 大殺,一轉(zhuǎn)破即擊,故為危也。此后五將,天將欲休之 ,與地同氣,主閉藏奸邪,鬼物同處,不可使也。 問曰:“北方為皇之始,東方為帝之始,南方為王之 始,西方為霸之始。今天有六甲十二子,皇道當(dāng)于何起 ?”“然,天有三統(tǒng),各有大無。初一者天皇,二者帝 ,三者王,四者霸。天皇起于上甲子,地皇起于乙丑, 人皇起于丙寅,霸道起于丁卯,是天歷氣數(shù)也。地歷者 ,皇道起于子,帝道起于丑,王道起于寅,霸道起于卯 。此四者,初受天地微氣造生,不得有刑。有刑者傷皇 道,道法不得有傷。故子刑卯,丑刑戌,寅刑巳,皆出 刑氣,不與同處。” 問曰:“天封人以等,地封人以等,人封人以等,豈 可聞耶?”曰:“天封人以道,地封人以養(yǎng)德,人封人 以祿食?!薄昂我??”“天者,以道自殊且久,故封之 道,使壽,可得食風(fēng)氣而飽。地者主養(yǎng)善地。地令人富 ,故封人以德富。君者封人以祿食,賜之以衣服。此三 事皆善也。好道不解,故得封于天。好德愛地,知相地 授而居之,去兇得吉,得封于地。好學(xué)而有益于上政者 ,君父乃不能遠(yuǎn)也,須以理事,故得封于人也。是古者 圣賢力學(xué),不敢失此三事。故有得道而去者,有避世而 之復(fù)地者,或有得君之祿食者也?!?/span> 問曰:“夫樂五音者,得其音何如?不得其音何如? 并可聞耶?”“ 問:“太平經(jīng)何以百七十卷為意?”曰:“夫一者, 乃數(shù)之始起。故天地未分之時(shí),積氣都為一。分為二, 成夫婦。天下施于地,懷妊于玄冥,字為甲子;布根東 北,丑為寅始;見于東,日出卯;畢生東南,辰以巳垂 枝于南,養(yǎng)于午;向老西南,未以申也;成于西方,日 入酉;畢藏于西北,戌與亥。故數(shù)起于一,而止十二。 干之本,五行之根也。故一以成十,百而備也。故天生 物,春響百日欲畢終。故天斗建辰,破于戌。建者,立 也,萬物畢生于辰。破者,敗也,萬物畢死于戌。故數(shù) 者,從天下地八方,十而備;陰陽建破,以七往來,還 復(fù)其故。隨天斗所指以明事,故斗有七星,以明陰陽之 終始。故作太平經(jīng)一百七十卷,象天地為數(shù),應(yīng)陰陽為 法,順?biāo)臅r(shí)五行以為行,不敢失銖分也。失之則為脫天 事,無所據(jù),不應(yīng)天地之心意,不隨天數(shù)而為經(jīng),無益 于理世之用也,不象天地之法,不能去害也。欲知其效 ,收世之閑文,積之三十里,乃至天,行之,不能消災(zāi) 害矣?!?/span> 大天之下,八十一域,萬一千國中,各自有文書,悉 欲除惡致善,消災(zāi)害。今盡收錄聚之,方圓百里,上可 將至天,終不能消去災(zāi)害。此文雖少,帝王能行,必俟 明效矣。上古第一神人、第二真人、第三仙人、第四道 人,皆象天得真道意。眩目內(nèi)視,以心內(nèi)理,陰明反洞 于太陽,內(nèi)獨(dú)得道要。猶火令明照內(nèi),不照外也,使長 存而不亂。今學(xué)度世者,象古而來內(nèi)視,此之謂也。久 久傳相生復(fù)衰微,反日厭其所為,傳失道意,不能內(nèi)照 ,日益不理。故天出圣人,象天文理,故天文自睹也。 故天文正,天亦正;地文正,地亦正;人文正,人亦正 ;天地人俱正,萬物悉正。人者,萬物之長也。人失職 被傷,不以壽死,萬物亦隨之,天地亦爾。邪氣大作, 病人不絕天年。惟古今之行,各有次第,不相逾越。上 皇神人之尊者,自名委氣之公,一名大神,常在天君左 側(cè),主為理明堂文之書,使可分別,曲領(lǐng)大職。當(dāng)為君 通神仙,錄未生之人,各有姓名,置年歲月及日時(shí)。當(dāng) 上升之期,使神往師化其身乃上之。各有姓名,置年歲 月及日時(shí),至?xí)r當(dāng)上升之期,使神往師化其身乃上之。 隨其智能高下,各各使不忘部署分別,各令可知,使自 狀其能,卻乃任之。奏上,出言曰,大神為上主領(lǐng)群神 ,各有所部,宜服明之,勿使有疑。令壽命長藉,宜當(dāng) 諦之。圣明有心,宜以白日所有生。復(fù)而以簿書籌算相 明,可在計(jì)曹,主領(lǐng)錢數(shù)珍寶之物。諸當(dāng)上計(jì)之者,悉 先時(shí)告白,并計(jì)曹者,正謂奏司農(nóng),當(dāng)大月三十日,小 月二十九日,集上大神明堂,勿失期,如天君教,皆不 得失平旦三刻之間也。明堂大神上承五刻集奏,如天君 舊令從事。大神受君之敕,部下司農(nóng),司農(nóng)受敕,使下 所部州郡國。言所部領(lǐng)所主,當(dāng)上簿入司農(nóng)委輸者,各 以所出送書到。如懈惰不時(shí)送者,司農(nóng)輒上明堂大神, 上白天君,出教下司農(nóng),令郡國催促,不失后書。置時(shí) 日漏刻相授,各有分別,勿有所亂,皆令同文,各有所 副文。天上自無水旱之災(zāi),不得有增減之文。轉(zhuǎn)輪當(dāng)至 ,勿稽留因緣,恐獨(dú)受取,覺知者有主,天上知聞,罪 輒不赦。各慎其職,各明其事。天君皆預(yù)知,不言音, 宜詳所問,不用此言。水旱無常,災(zāi)害并生,人民疾病 ,死生無數(shù),不用天君教令致也。天君教出告大神,卿 相中二千石文書,群僚在職之神,務(wù)盡其忠,務(wù)盡其行 ,上稱天君之心。天君與諸師化之,當(dāng)?shù)蒙日呔投?。各使成神光景,隨其尊卑所化之神,皆隨有職位次第 官屬。天君敕大神常化成之。人各自度量,志意日高, 貪慕上升。其化生光耀,日中所見,洞徹正神,相隨浮 游八表。觀天所施為,知其動搖,各從其宜。朝天謁見 ,自有常日。當(dāng)以月初建,大神小神,自相差次,銓次 尊卑。朝大臣不過平旦朝會,群神各明部署,案行無期 ,務(wù)明其文書,督責(zé)有職之人,先坐其事,當(dāng)如天君教 令。有所白,輒開明堂,乃得所言。各有所明,各有所 帶,不得無有功效。天君敕大神,群僚集會,各正其儀 ,勿使有過,差以法令,各察所部。天上覺知,其過不 除。各慎所職,無為諸神所得短。天君敕大神曰,郡國 之中,有圣智志意,常念貪生之術(shù),愿與生神同行,與 天合思。欲布恩于人,思惟生成,助天理生,助地養(yǎng)形 。慕仁善化,上其姓名于大神,使曹有文辭,數(shù)上功, 有信可任。曹白其意;天君當(dāng)自有數(shù),眾神所舉各令保 。是郡國選擇,務(wù)取尤善。天君敕明堂,諸當(dāng)為天君理 眾職,務(wù)平其心。各行天上所部,使有分理,皆盡忠誠 ,通達(dá)所知,務(wù)成其功,務(wù)理其所。各譽(yù)篤達(dá),宜進(jìn)所 思,音聲所通,其意雖有心言,天君預(yù)聞其語,當(dāng)何隱 蔽而不盡忠誠。 問曰:“今欲更明圣賢仁之法而悉絕邪文,何更能明 之哉?”“天病此邪偽文,使除之,取明天之道。夫古 今圣人之文,所以理天地。夫圣人之文明,則天道大理 矣。夫皇天所怒而不悅,故有戰(zhàn)斗,水旱災(zāi)害不絕。王 者愁苦,皆曰圣人文稍稍亂而不明,故天道云亂而難理 也。圣人文亂,天道亦亂;圣人文廢而不用,天道亦廢 而不用。”問曰:古者無文,天道不亂。時(shí)天券文未出 ,上皇神人理上祖考,本與皇天分體,久久去天道遠(yuǎn), 喪亂,不復(fù)知天意。故天出券,使圣人書師傳之,圣人 不竟久留也。故記而置之,以遺后生。故太平氣至,天 道當(dāng)理矣。 問曰:“今欲使理氣事而長生,豈可得聞不?”“然 ,詳念吾之言,皇天自有常法,為人君上者,當(dāng)象天而 行,乃以道德仁為行三統(tǒng)。君上樂欲無事者,朝常念道 ,晝常念德,暮常念仁,既無一事矣?!薄?nbsp; 問曰:“欲得與地長厚,可得聞乎?”“然,常順天 所為者,長與天厚;輕逆之者,長與天為怨。故古圣王 之理者,一曰常生,二曰常養(yǎng),三曰常施。為行如是, 謹(jǐn)以承仰天道不理之名。四曰刑之而不理,五曰殺,是 其極也。以此分別,第一之君純生,第二之君純養(yǎng),第 三之君純施,第四之君純刑,第五之君純殺。生者延年 國昌,養(yǎng)者增算,施者無過,刑者有病,殺者暴窮。古 者圣王,睹天禁明,不敢妄為也。古者圣王得六甲王相 微氣之日,不怒不言惡事。至此之日,故言善事,飲食 作樂,以止災(zāi)去兇邪也。故王氣常欲見尊敬。故上古度 世之人,圣王之理順此,故得臥理而思,訖無一事。春 東首,夏南首,秋西首,冬北首,四季首其角。君臣人 民俱知其法,天下邪氣悉消。天上格法,常以王日下取 庫兵,理之地下。以休廢之日乃致之,故盜賊不興,兵 革息矣?!?/span> 問曰:“天獨(dú)怒而不應(yīng)和人,寧可知否?”“然,天 理乃以氣為語言,見于四時(shí)。春角氣不知,肝脈不動, 角蔟不和,清音不應(yīng),此即天不悅不語言也。古者圣王 見此,即思惟得失之理以反之。然王氣所居,乃得仁助 其理也。此二氣共生成于此也。乃反休廢兇氣至,來助 其理,此乃三氣。小人之氣反見于是,無統(tǒng)天位,故象 小人。天見照,見其類,令賢圣策之而思之,當(dāng)索幽隱 道人德人仁人以反復(fù)其氣,立相應(yīng)矣。故王者御天道, 以民臣為股肱;為御不良,則亂其道矣。古者圣人將御 天道,索道德仁賢明共御之,乃居安也。故道人屬天, 德人屬地,仁人屬中和。故三統(tǒng)不和,三賢理之。故太 平氣至,萬物皆理矣?!?/span> 問曰:“萬民何以盡為仁哉?”“然,天道乃生德, 德乃生仁。今君乃以道人為師,取法于道。君乃法道, 其臣德矣。民乃取法于臣,臣德則民仁矣。令下象上法 ,上法天也。轉(zhuǎn)而相生,民安得不盡仁哉?古者圣王以 大道人為師者,乃欲化下流也。上君為政如天,中君為 政如地,下君為政如人。如天者,不失天意,父事大道 也。如地者,不失地意,母事地道也。如人者,不失人 意,思樂得中和之道。圣人見萬物盡生,知其理重道也 ;見物盡養(yǎng),知其真德也;見萬物盡成,知其真仁也。 夫理真道者,但有生心;理真德者,但有養(yǎng)心;理仁者 ,但有施心。非此三統(tǒng)道德仁,非謂太平之君矣。天上 之士乃生天,上受委氣無形而生。知天上之士,何所不 知,何所不明,何所不見,自然元?dú)猓毠残?。天?之士,常在無極之殿,與天同理文書。上下不失其事, 乃知可生之物;復(fù)下地形,使得成就,萬物皆被榮。天 上之士,天之所尊敬,諸神所仰,如帝王太子,敢有不 敬者乎?天君者則委氣,故名天君,尊無上;所敕所教 ,何有不從令者乎?” 問曰:夫太平之君道盛,其德乃次天也。得書獨(dú)行, 化流天下,乃可無不平也。夫大神不過天與地,大明不 過日與月,尚皆兩半共成一。夫天地各出半力,并心同 欲和合,乃能發(fā)生萬物。晝夜各半力,乃成一日。春夏 秋冬各出半力而成一歲。月始生于西,長而東,行至十 五日名為陽,過十五日消,名為陰。各出半力,乃成一 月也。男女各出半力,同志和合,乃成一家。天地之道 ,乃一陰一陽,各出半力,合為一,乃后共成一。故君 與臣合心并力,各出半力,區(qū)區(qū)思同,乃成太平之理。 問曰:時(shí)人文雖多,乃自言物畢備者,災(zāi)害盜賊常有 余也。而常得愁苦,于此兇日以為憂,吏民共救之,不 能救也。絕者復(fù)起,今吾可以長補(bǔ)其不足,而使無復(fù)災(zāi) 也。從古天券文出已來,凡賢圣文書,寧亦有同者,皆 異也。故天命師使出,除兇德,覆民臣,光被四表,遠(yuǎn) 邇響應(yīng),恩及草木。是其用心意開也,其書皆異也。 問曰: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長存而不老。人知守 一,名為無極之道。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并也。形者 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則兇。無精神則 死,有精神則生。常合即為一,可以長存也。?;季?離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隨人念而游行也。故圣人教 其守一,言當(dāng)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來,莫不相 應(yīng),百病自除,此即長生久視之符也。陽者守一,陰者 守二,故名殺也。故晝?yōu)殛?,人魂常并居;冥為陰,?神爭行為夢,想失其形,分為兩,至于死亡。精神悉失 ,而形獨(dú)在。守一者,真真合為一也。人生精神,悉皆 具足,而守之不散,乃至度世;為良民父母,見太平之 君,神靈所愛矣。 〔存〕三洞珠囊卷四絕粒品引太平經(jīng)第一百四十五云 ,問曰:“上中下得道度世者,何食之乎?”答曰:“ 上第一者食風(fēng)氣,第二者食藥味,第三者少食,裁通其 腸胃?!庇衷疲骸疤熘h(yuǎn)而無方,不食風(fēng)氣,安能疾行 ,周流天之道哉?又當(dāng)與神吏通功,共為朋,故食風(fēng)氣 也。其次當(dāng)與地精并力,和五土,高下山川,緣山入水 ,與地更相通,共食功,不可食谷,故飲水而行也。次 節(jié)食為道,未成固象,凡人裁小別耳。故少食以通腸, 亦其成道之人?!?nbs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