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的簡稱叫做“皖”,而這個“皖”的由來,還要從大別山東麓說起。 西周初年,大夫皖伯被分封到大別山,爵等不低,獲得的封地也不小,大概占了現(xiàn)今大別山東麓安慶市的一半左右。 封地有了,總得找個都城。找來找去,皖伯將都城選在了潛山(今安慶市潛山縣)。關于選都,皖伯的眼光很獨到——首先,潛山離長江直線距離100公里,不用擔心江水泛濫時威脅都城;其次,潛山境內有“皖水”,河流不大,但在當時用來作為農業(yè)灌溉肯定是夠了;皖水發(fā)源于大別山,而且還從“神峰”天柱峰下流過,很符合傳統(tǒng)中國“山水兼一”的風水觀念。于是,皖國都城最終就落在了這里。 皖國立國400年,幾乎每一任國君都是人中翹楚。當時的皖國外圍還有兩個小國:桐國與舒國。盡管這兩個小國立國的時間比皖國要早,但因為國君不爭氣,最開始幾十年,桐國、舒國還能與皖國三足鼎立,國力不相上下,但到了東周初年,皖國的發(fā)展勢頭完全就壓過了鄰居,舒、桐兩國的居民紛紛向皖國遷移。以至于后來,吳、楚兩國召集大別山東麓的國家開會(吳國和楚國一度曾以大別山東麓為界,所以這里也有“雨濃吳頭,風淡楚尾”的說法),往往都會說:“皖伯必臨”,意思就是說皖伯必須參加,桐、舒的國君來不來都行。 歷史發(fā)展到春秋后期,隨著諸侯爭霸的加劇,很不幸,皖、桐、舒三國最后都被楚國吞并了。但吞并不等于湮沒,皖國的影響還一直流傳到今天——就拿長江來說:萬里長江在宿松縣小孤山進入大別山東麓,一直到安徽、江蘇兩省交界的馬鞍山,這段江面不叫長江而稱“皖江”。皖江的叫法由來已久,《淮南子》中就說:皖江取古皖國名。用一個小封國的名稱來指代上千公里的長江,這在整個長江流域上是絕無僅有的。再比如,現(xiàn)在安徽省內境界的劃分如皖北,皖南等,都是以皖山(天柱山)為分界線的。 那么,“皖”是怎么成為安徽省代稱的呢?早在皖伯時代,皖國境內就已經(jīng)農桑發(fā)達,到了后世,憑借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和水路交通,古皖國所在的大別山東麓很快就成為了“翹楚之地”,在下游的蕪湖、合肥發(fā)展起來之前,這里早就獨領風騷幾千年了。南宋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大別山東麓首設安慶軍,治所就在今天的安慶市內,因為此地曾是皖國故地,安慶便簡稱為“皖”;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安徽正式建省,省名取安慶和徽州的首字合成;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安徽定安慶為省會,由于當時安徽還沒有簡稱,經(jīng)乾隆皇帝御批,便將安慶的稱呼“皖”順手拿來,放在了安徽省的頭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