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看到好文章、嘉言美句,如果不寫下來,很容易煙消云散,所以準備一枝筆和一本小本子,指導孩子隨手記錄,不但能妝點繽紛童年,而且慢慢累積寫作工夫,就會熟能生巧,寫出好文章。 寫博客、專欄和日記是我記錄想法的一種方式。
以前有些時候,媽媽常用引誘加威逼等軟硬兼施的方法,讓我寫東西,而如今我才發(fā)現(xiàn),仍然能夠在自己的文字里重溫曾經(jīng)的想法和經(jīng)歷,是件多么美妙幸福的事。這種平日的訓練和記錄鍛煉了我的思考和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它幫我積累了無數(shù)的素材,需要時終會用上的。 四、增加閱讀量、儲備知識庫
書是許多人智慧的結(jié)晶,讀書能吸收別人的經(jīng)驗,儲備寫作資料,豐富寫作內(nèi)涵,所以平時要鼓勵孩子多閱讀,若能親子一起閱讀更好。讀完一本書后,除了和孩子分享閱讀心得感想之外,還可以共同賞析書中的寫作特色,家長應(yīng)該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例如:「這個故事先說什么?再說什么?后說什么?」「你覺得書中的哪一個句子寫得最美?」「書中還有哪些好句子?」「你和作者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寫呢?」
在高中時期。為了讓自己的知識儲備充足。我訂了《時代雜志》(《TIME》)、《經(jīng)濟學人》(《The Economist》)、《國家地理》(《NationalGeographic》)等有影響力的雜志。這些雜志里面的文章大都精簡、文字精準、觀點明確、時事性強、信息面廣,對提高SAT1的寫作有極大的幫助——既能學習語言,又能積累素材。我堅持每天早上起來去閱讀,不斷地學習那些雜志文章及其他作文范文,找不同領(lǐng)域(如:社會、文化、政治、科學、環(huán)境、人類等)的典型事例。在閱讀的同時,我列了個表,將自己閱讀過的書籍、雜志、重要人物故事、當今時事、歷史事件、甚至自身經(jīng)歷等整理一遍。我整理出的表格里包括這些素材可用的具體細節(jié)、主題大意。同時我也將我所遇到的所有寫作題目做了個總結(jié)歸納,并列出每個問題牽扯到的我所知道的素材??荚嚽?,我將自制的“知識庫”認真復習,能將積累的素材信手拈來、運用自如。
五、丟掉形容詞、善用動詞
如果說準備的過程讓我體會到思考的重要性,那寫申請文章的過程則令我明白動詞的重要性。
我在修改自己的英文文章時,發(fā)現(xiàn)我們對動詞的運用不夠自如,相反,形容詞卻堆積如山。這時我覺得形容詞就像不必要的奢侈品,而動詞則如同食物、住宿一樣是必需品。
真的,一個動詞的靈活運用可以讓整篇文章都“活”起來。
還記得,我有篇文章講述了自己的練舞經(jīng)歷,里面有這樣一句話: “I went to my rehearsal(我去排練)”我描述了一天前去排練為同學編舞的故事,意在表達我對排練的期待和對舞蹈的熱愛。可是,這個“went”(“去”的過去式)在我覺得太過平凡、枯燥、無味。它雖然簡單地表達出了一個意思,于是,我決定將“went”換成其他動詞。 我當時考慮過“sprint”、“rush”、“hurry”甚至稍夸張一點的“dash”(跑著),最后選擇了“rush”。我后來再讀了一次那個段落,一個單詞的改變令整個段落活了起來。同樣是占一個單詞的位置,后來我用的動詞不僅僅是敘述一個意思,更描繪出一個畫面:一個女孩小跑著,心急如焚地想快點趕去排練。
還有一段經(jīng)歷讓我體會到中西文化對動詞的理解。在撰寫個人英文簡歷為申報實習工作的時候,我的輔導員不停地督促我:“在描述你的活動時,一定要確保每個句子都是動詞開始!招聘公司看的是一些本質(zhì)上平實的東西:你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可是,中文簡歷似乎不在乎是否用動詞開頭。
五、細節(jié)決定成敗
小時候爸爸給我買過一本書,叫做《細節(jié)決定成敗》。在寫申報大學文章中,細節(jié)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比如,“I love music. (我熱愛音樂。)”我覺得,這句話太直白了,沒有告訴招生官:你為什么熱愛音樂?你做了些什么事來表達對音樂的喜歡和熱愛?
如此直白、急切地說“我愛音樂”,看來有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覺。用行動、細節(jié)來證明這種的熱愛會顯得更為真誠、真實。
比如:我花了多少年的去學音樂、我每周都參加排練、我參加了多少音樂會。一些數(shù)據(jù)和細節(jié)不僅可以證明你這項活動的真實性令考官放心,更能有“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的味道——含蓄蘊藉,語淺意深,耐人尋味。
六、善于表達愿望
我們經(jīng)常開玩笑,稱美國常春藤盟校和其他頂尖大學為“高富帥”或“白富美”是對他們的貶低了——人家可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
在如今相親節(jié)目泛濫的時代,兩情相悅是雙方交往的第一步,這必須要一個人先表白,而且這種表白要十分真誠動人。
特別在“why essay”中,也就是之前提到的第四類文章,要講究巧妙含蓄并且熱烈表達出自己的那種強烈欲望。
在我申報大學寫申請文章時,我有一個小秘密告訴大家:我想象著看我文書的招生官是我慈祥的外公,我的篇篇文書就是我向外公做的匯報信。當我這樣假設(shè)以后,我寫的文書就變流暢了,當我卡住寫不出來時,我就想,我想告訴外公什么呢?我想跟他表白什么呢?這樣一想,就變得有話要說了。
大學時期 哥大教育讓我改變了自己的思維方式,鍛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留學圈的同學或許聽過哥大的核心課程,這是哥大本科博雅教育的中流砥柱。哥大文理學院的學生都需要學,一年的西方文學、一年的政治哲學、一年關(guān)于非西方世界文明的課程,外加一個學期的藝術(shù)史、音樂史等等。所謂博雅教育,為的是培養(yǎng)學生們對于西方文明經(jīng)典的認知,當然是西方為主,也涉及其他文明,對于不同學科方法論的理解,以及全面的學習能力。
文學與人文課Literature humanities,是哥大核心課程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進入哥大文理學院的學生都要在大一完成一年的Lit Hum課程。Lit Hum是討論會形式的小班,由文學系、哲學系、甚至法語系等有著不同專長的教授和博士生任教。這些教授們多元的學術(shù)背景也給這些文本帶來了不同的精彩解讀。除了常規(guī)的論文作業(yè)以及期中期末考試以外,Lit Hum還要求學生們完成每學期十本書以上的閱讀(每周約200頁)并積極參加課堂討論。(未完,請繼續(xù)收聽) 注明:注明:由于沒有講座稿,文字是聽錄音整理出來的,與講座不能完全吻合,敬請諒解。錄音來自天目教育荔枝電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