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主客體關系
叢中 北京大學第六醫(yī)院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在探討潛意識時,傾向于向個體心理內部最深處去查找原因,會發(fā)現(xiàn),早年的創(chuàng)傷以及由遺傳所獲得的本我、內化的超我等構成了一個人的潛意識內容及精神動力的來源。
后來的精神分析家,特別是以克萊因為代表的客體關系理論學派,更是傾向于由“人際關系”來探討潛意識的形成,其重要觀點是,潛意識是內化了的人際關系,形成客體關系表象,representation),認為潛意識中具有個體作為客體及他人作為客體所形成的客體關系表象,簡稱為“客體關系”。
科胡特提出了“自體客體”的概念?!白泽w客體”中的“客體”,原本是個體之外的現(xiàn)實客體;但是,個體卻潛意識地把這個外部客體當作是自體,即,當作是自身延伸出去的一部分。這時,外部客體與自體結合在一起,就被叫做“自體客體”;當個體據(jù)此來進行外部人際互動,所形成的人際關系,就叫做“自體客體關系(移情)”。比如,個體強求他人“你必須跟我有同樣的想法”!這樣的人際互動模式,就屬于“自體客體關系”,包括“全能感自體客體關系”、“理想化的自體客體關系”以及“孿生他人的自體客體關系”。
James William,將個體(自體,self)進一步細致區(qū)分為兩個成分,主體(subject)與客體(object)。比如,照鏡子的時候,我看到我自己了,I see me。這時,個體就具有兩種成分,一個是動作的發(fā)出者,主體,I;另一個是動作的對象物,客體,me。
一個人,其自身的主體與客體之間,也可以構成一種“關系”,比如,我喜歡我自己,我討厭我自己,我善待自己,我虐待自己,……這些都是個體自身存在的一種“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把它叫做“自體主客體關系”。
在個體心理內部,的確存在著這樣的“自體主客體關系”。
這樣的自體主客體關系,是怎樣產生的呢? 就像弗洛伊德理論所說的那樣,潛意識來自于個體既往生活的經(jīng)驗,深入內化,成為潛意識。潛意識不被個體所覺察,卻在支配著個體的情感、思維和行為模式。個體在早年的生活經(jīng)歷、人際互動中,自身作為主體和客體的經(jīng)驗,同樣也會內化到潛意識中,成為潛意識中的“自體主客體關系”。
如果我們從這個觀點出發(fā),就可以進一步提出潛意識中存在著某種“自體主客體關系”,這樣的提法,有可能成為對精神分析潛意識理論的一種發(fā)展,成為對精神分析“潛意識”概念的一種新的解讀方式。
就像是科胡特的“自體客體關系(移情)”概念那樣,個體潛意識中的“自體主客體關系”,同樣地會在人際關系中被反映出來、折射出來,表現(xiàn)為個體對人際關系的推動或對他人的強求。比如,當一個人,內心不喜歡自己的時候,他可以在人際關系中外化、投射為“我不喜歡你”或/和“你不喜歡我”。當一個人內在的潛意識中的主客體關系是“我喜歡我自己”時,他就會在人際關系推動中表現(xiàn)為“我喜歡你”和/或“你喜歡我”,甚至可以把自體的主客體關系整個都外化為“你也是喜歡你自己的”。就此,我們能夠看到,潛意識中的自體主客體關系,正在推動著個體的外部人際關系的發(fā)生與發(fā)展(自體主客體關系移情);相反,外在的主客體關系,也會逐漸地內化到潛意識之中,構成潛意識中的自體主客體關系。
按照“自體主客體關系”的觀點,在心理治療時,我們可以借助來訪者外在現(xiàn)實中的人際關系互動模式,幫助來訪者反省和覺察自己內心深處(潛意識中)的“自體主客體關系”,調整內心的主客體關系,以調整和完善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逐步建立和發(fā)展更加和諧的外部人際關系及內心的自體主客體關系。
如果在心理治療中,重視和強調潛意識中的“自體主客體關系”,重視現(xiàn)實人際關系中的“主客體關系”,或許這就成為了一種新的精神分析療法,至少是在現(xiàn)有的精神分析療法中,補充增加了一個新的元素和維度。
每個人,都具有“主體”與“客體”兩個成分。那么,客體關系理論主要研究了潛意識當中“客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主體間性的心理治療理論主要研究了治療師與來訪者“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互動”;科胡特提出的“自體客體”關系,則是強調個體的“自體與客體”之間的關系,那么,我們所重點關注的是:個體潛意識中的“自體主客體關系”,以及人際互動中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互動方式。由此看來,在原有的精神分析理論基礎上,在客體關系理論、主體間性理論和自體客體關系理論的基礎上,再增加“自體主客體關系”的維度,才能更加全面地描繪出潛意識及現(xiàn)實人際互動的全貌。
聲明:版權所有,引用請注明出處。
歡迎您關注訂閱“叢中精神分析”微信公眾號。 微信號為:firstbush 宗旨:“傳播精神分析理念,促進心理健康發(fā)展?!?/span>
|
|
來自: 紫河鎮(zhèn)人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