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有一種乞丐,以賣弄詩文為行乞的手段,題寫吉祥詩詞討得施主的歡心,然后靜后施舍,這就是“詩丐”,或稱“文丐”。當(dāng)然,其中也有通過詩詞表達個人心境際遇的,令人唏噓。 清末,一乞丐從南鄉(xiāng)流落到無錫縣墻門鎮(zhèn),他不主動向人乞討,若有人施舍便接受,以能解決一日之餐為滿足。一天,他在街頭狂歌,旁若無人。鎮(zhèn)上世紳周小舟目睹此丐怪異行為,深夜獨自到該丐所住破寺拜訪,未果,但見墻上題詩二首: 其一 怕作人間公與侯,風(fēng)塵落拓試庸便。 果然大地?zé)o青眼,要去乘槎上斗牛。 其二 雄心磊落終難平,匣里龍泉入俟鳴。 只有小舟能識我,他年書記要留鄉(xiāng)。 雖然不知何意,卻也看出了此丐似有一些不凡之處。 清代中晚期,通州有一詩丐,死在通州郊外的一個破敗亭子里,臨終之時,作詩一首,感嘆世路之艱難: 賦性生來是野流,手扶竹杖過通州。 飯籃向曉迎殘月,鼓板臨風(fēng)唱晚秋。 雙腳踏開塵世路,一肩挑盡古今愁。 而今不負(fù)嗟來食,野犬如何吠不休。 可謂閱盡世間滄桑。 《清朝野史大觀》中也有關(guān)于詩丐的記載:某丐徜徉于長安道上,或歌或哭,狀似得有心疾者。一日登陶然亭,援筆題壁: 為感浮生亦太勞,可憐無地處英豪。 傷心未是中原事,尤向狂流著一篙。 還題: 此衷苦況向誰說,欲說還歌淚幾行。 為問諸公心喪否?狂人猶自笑人狂。 可謂幾多無奈,欲說還休。 當(dāng)然,在乞丐這個行業(yè)中,更多的是一種謀生的手段,那些“詩丐”們一些小調(diào),哄人開心,討得幾個賞錢,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