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毓雜談——診脈無門關(guān)
一代宗師張錫純云:“醫(yī)家四診,以辨證為最要。醫(yī)者終身臨證,而于診脈之際,總覺游移而無確據(jù)。此固因脈法之難學,實亦脈學之出,不能簡要詳明,令人一目了然也。” 自古脈法深邃,似無門可入,然又人人可入,識脈之機則入脈之門,細分脈之名相必是門外之漢。習脈法有多種書籍,就張錫純著作試做略論。 (一)三部總持 脈雖分部位,而其大致實不分部位,一身之中,無論何處氣虛,脈之三部皆現(xiàn)弱象。寸關(guān)尺三部雖各配臟腑,然了知神機卻需三部總持。 歷代著作記述脈象近三十種,其中以“浮、沉、遲、數(shù)、弦、微、細、滑”八種論述為多,以各脈象主證為:
1.浮脈:主氣血虧虛。常見: (1)左脈浮弦、有力、按之不實。肝血虛損、肝火上升,陰虛不能潛陽,心虛不寐,皆陰虧火盛。 (2)右脈浮芤。氣血虧極,陽氣上浮,虛勞。兼數(shù),為陽氣外越而熱。
(3)左右脈浮而無力。失血過多而陰虧、下焦氣化不固攝,或心肺陽虛,脾胃氣弱。兼數(shù)者,陰陽兩虛,陽虛則元氣不能自攝,陰虛則肝腎不能納氣,見于喘息、膈食。
2.沉脈:主心肺陽虛,常見: (1)左脈沉弦。肝氣郁滯不能條達,或氣不通暢,肝郁嘔逆,腰疼。 (2)右脈沉遲微弱、沉濡。大氣下陷。 (3)左右脈沉細。心肺陽虛,不能宣通脾胃,痰飲。兼遲,或大氣下陷又心肺陽分虛損。沉牢者,膈上瘀血,肺病,吐血。 (4)左右脈沉弦遲。腸中冷積。 (5)傷寒脈沉細,多為陰證;溫病脈沉細,多為陽證。
(6)左右脈沉、有力。實熱郁于下焦,癃閉。
3.遲脈:主寒飲,大氣下陷。常見: (1)左右脈遲。寒飲,咳吐痰涎。兼濡者,脾胃虛寒,不能運化飲食。
(2)左右脈遲而無力。大氣下陷,氣郁。
4.數(shù)脈:主陰虛,或氣虛。常見: (1)左右脈數(shù)。陰虛、氣虛有不能支持之象,咳痰,吐血。 (2)左右脈數(shù)而沉濡。陰虛不能納氣,虛勞發(fā)熱而喘,喘證脈多數(shù)。
(3)脈數(shù)八至,按之即無,已屬危證。久病見此,誠難挽回;新病見此,當急挽圖。
5.弦脈:主肝血少,肝陰虛,肝火浮動,或疼痛。常見:
(1)左脈弦細、無力。見于產(chǎn)后下血,血陷氣陷,肺勞痰喘氣虛。兼硬為肝血虛、津液不足。高年之脈多弦細,因氣虛,故無甚起伏;又血虛,是以細而不濡。亦見于肝疏泄減弱,而致小便小利,陰虛水腫。 (2)左脈弦硬、有力、長。見于下元虛損,肝腎陰虧,陰虛不能潛陽,肝膽急火炎起,或肝火與肝氣相并,沖激胃腑,致胃氣不得下行,或沖氣因虛上沖,并迫胃氣上逆,吐血,咳逆。脈似有力,而非真有力,常見于肝膽火上沖過甚。兼數(shù)者,見于熱久竭涸陰血、液虧損甚。弦硬而沉者,兼肝氣郁結(jié)。 (3)左脈弦細、硬,而右脈濡兼沉者,濕痰留飲,中焦氣化不足。 (4)右脈弦細、無力。土為木傷,脾胃失于健運,脅痛,胃脘痛。 (5)右脈弦硬、有力、長,大于左脈。沖氣上沖,胃氣不降,胃陰虛。牙痛或外感熱人陽明之府。虛勞咳嗽,中風,吐血。若重按不實者,皆有氣血虧損。 (6)左右脈弦細、無力。氣血兩虧,痢,腸炎。陰陽兩虛而陰虛為甚?;蚱⑽笣窈?,不能運化飲食下行,致成留飲?;驓庋撍?,又勞心過度而痰飲盛。兼遲,則為寒飲結(jié)胸,阻塞氣化。弦細甚,則心肺脾胃陽分虛憊,不能運化精微,以生氣血。 (7)左右脈弦硬、有力、長。亦陰分有虧,肝木之盛。沖氣上沖過甚,迫其胃氣不降,膈食證,或久痢陰虛、肝膽蘊有實熱。 (8)左脈平和、微無力;右脈弦似有力。腎陰虛致沖氣挾痰上沖。 綜之,弦脈主肝腎陰虛、肝血不足。左脈弦,已陰虛不能潛陽,肝火浮動;右脈弦,已肝火與肝氣并沖、胃上逆。兼數(shù)者熱甚,兼沉者肝氣郁。細而無力者氣虛,硬而有力者虛火盛。其治,以滋陰、平肝、清熱、降胃、安沖諸法。
6.微脈:主氣虛、氣陷。 (1)左脈微細、模糊、按之即無。肝膽虛熱,或肝虛脅痛。 (2)右脈微弱,氣陷。 (3)左右脈微弱、細,或見于兩寸。大氣下陷,中風,久痢虛寒,下焦虛憊,氣虛滑脫,或氣虛燥結(jié)。兼遲者,素有寒飲,風寒陡襲,寒飲凝結(jié)。兼沉者,腎氣不能上潮于心而心腎不交。
7.細脈:主氣血虧虛,或大氣下陷,常見: (1)左脈細弱。氣血虛,吐血,咳嗽。 (2)右脈細。胸中大氣下陷。 (3)左右脈細微無力。氣血兩虧,噎膈。兼沉者,上焦氣陷于下焦。
8.滑脈:主痰熱及氣血虛。常見: (1)右脈滑實。外感稽留肺胃,咳嗽,痰飲。 (2)左右脈滑而有力。濕熱壅滯,或心中氣血虛損,心下停有痰飲,驚悸不眠。兩寸滑甚者,痰涎壅滯于上焦。兼數(shù)者有熱、滑數(shù)而搖搖無力者失血。 (3)左右脈滑而無力。上盛下虛。
(二)胃神根 1.肝腎之陰為根 三部總看診脈法,配合診尺部以候腎,以診脈之“根”。 (1)尺脈無根,左右脈浮而動,浮濡,見于肝腎虛極,陰陽不相維系,而有危在頃刻之勢,當急防虛脫。尺脈無根,寸部搖搖,即有將脫之勢。左右脈浮數(shù)、兩寸浮甚、兩尺按之即無,乃腎陰將竭,肝風已動。 (2)尺脈重按無根、左脈弦、右脈濡,為肝腎陰虛,下焦氣化虛損,不能固攝。尺脈重按虛者,腎真陰虛損,不能與真陽維系,真陽脫而上奔。 (3)尺脈甚弱。陽升而陰不能應。 (4)左右脈微弱,尺脈尤甚者,見于下焦虛寒,久痢下。 (5)左右脈平和,尺脈重按有力者,見于腎經(jīng)實熱。 脈之根,一在尺部,一在沉取。如左脈沉取,即可候“氣之根”,病雖兇險,其脈有根者,亦可救治。 2.脾胃之氣為神 三部總看,只取浮沉,以靈動活潑候脈之神。 (1)脈有力、按之甚實,其洪大無倫者,見于陽明府熱至極。又浮數(shù)者,經(jīng)虛熱。沉者,實熱郁于下焦。或脈有力而弦長,皆為濕熱有力,即有神之脈。 (2)脈之“有力”,當辨真假。真有力者,當于敦厚和緩中見之,此脾胃之氣化壯旺,能包括諸臟。脈真有力,皆當有洪滑之象,洪者如波濤疊涌,勢作起伏,滑者指下滑潤,累累如貫珠。若脈象弦直,既無起伏之勢,又無貫珠之形,雖大而有力,實非真有力之象,乃脾胃真氣外泄,沖脈逆氣上千之證,慎勿作實證治。張氏認為,脈之神,一在有力、無力,一在和緩。五行之中,土包括四行,六脈中皆和緩為貴,”以其饒有脾土之氣。即有神也。可見,張氏脈法,根、神之候,一在腎,候陰血之存亡;一在脾胃,候氣之盛衰及陰血之盛衰。
脈法,散見于書中治例、醫(yī)案之記述中,深合脈學之精義,臨證易行,切合病機,實能開“胸中了了,指下難明”之疑塞。源于古義,又有所創(chuàng)見,實為學習脈法之無門之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