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現(xiàn)在CPU的能力和I/O的能力差距越來越大。 因為I/O的處理是串行的,這就造成CPU經(jīng)常需要等待I/O完成,整體系統(tǒng)的性能很難做上去。 為了解決I/O瓶頸,主流的方法都是采用更快的介質(zhì),比如SSD;或者采用更快的管道,比如NVMe。這種方法雖然解決了一部分問題,但只從這個方向解決是不夠的。 如果I/O處理可以并行就好了。這樣讓CPU無需等待,可以處理更多的工作。 并行計算大約在1980年代進入商用領域的,當時很多初創(chuàng)公司包括Thinking Machines, Sequent, Pyramid, Encore, MasPar和nCUBE把這個概念擴展到I/O并行處理。 但是,它們的編程太復雜了,因此到了2001年,這些公司都失敗或者被收購了。IO并行處理技術進入冬眠期。 但今天,多核CPU已經(jīng)成熟,并行計算比早期的MPP系統(tǒng)架構(gòu)簡單和成本低廉得多。DataCore軟件公司,其從最初被收購的MPP初創(chuàng)公司Encore Computer演變而來,針對多核CPU環(huán)境,推出了并行I/O技術,大大提高了存儲的性能,并且在最新的SPC-1性價比測試中打破世界紀錄,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 西瓜哥查了一下,現(xiàn)在SPC-1性價比的TOP10是這9家,華為也只是第8的位置。 其中冠軍就是DataCore,居然每個IOPS只需要8美分,只有第二名Infotrend的1/3,是華為的全閃存陣列Dorado 2100G2的1/7。 我們看一下,其IOPS的值也不低,超過45萬IOPS了,雖然沒有進入TOP10,但已經(jīng)很不錯了。 而且,時延也很低啊,遠小于1ms,曲線非常漂亮。 當然,和其他大部分廠商一樣,數(shù)據(jù)保護方式是鏡像方式。還有一點,只使用了一半配置容量,使用率低了一些。估計是害怕容量用得太滿,SSD會發(fā)生垃圾收集影響性能吧。 具體測試的配置如下,就是一臺聯(lián)想的服務器,配置16塊的SSD和8塊高速15KSAS盤。也就是類似一個單控的陣列,有單點故障,而且擴展性很差,其可靠性和擴展性是不如傳統(tǒng)存儲的。不過,令人意外的是沒有采用全閃存,而是一個混和的配置。 這是具體的配置,我們看到服務器采用了14核的CPU,核數(shù)越多,估計其并行I/O技術就能更加發(fā)揮作用。 這個是具體的價格信息,大家可以評估一下價格是否有水分,要看折扣后的價格。 雖然DataCore這次測試更多是一個理論的值,由于只有一臺服務器,可靠性無法和磁盤陣列來比較,但其采用混合配置,測得如此高的性能,可見其在并行I/O技術方面確實有一些獨特之處。中國的信核科技其創(chuàng)始人也出自DataCore,產(chǎn)品定位也一樣,不知是否也有類似的并行I/O技術?其他的存儲廠商,特別是SDS廠商,不知道是否也可以借鑒這個思路提升存儲的性能?并行I/O,原理上好像很簡單,但估計實現(xiàn)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否則DataCore也不會大肆宣傳,而且也是在其最新的第10版本才支持的。 DataCore也支持集群,應該測試最少兩個節(jié)點的集群配置,這樣典型配置更有說服力一些。這個純粹為了追求性價比的配置,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參考意義不大。不過,確實可以體現(xiàn)出其并行I/O技術在性能提升方面的優(yōu)勢。至于這個技術是否重新會進入主流市場,還得看市場的表現(xià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