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51年,周襄王上臺之后,歷史上的第一位霸主齊桓公姜小白,在葵丘這個地方主持了第九屆春秋高峰會談。 這是當時最盛大的一次了,史稱“葵丘會盟”。 《左傳》上記載的很有點奇怪:先說:“夏,會于葵丘。”緊接著又說:“秋,齊侯盟諸侯于葵丘?!?/span> 什么意思呢?就是說“葵丘會盟”進行了兩次,前一次是夏天,后一次是秋天。 我們再看《史記》,也這樣說:“夏,會諸侯于葵丘”;“秋,復會諸侯于葵丘”。復,就是重復的意思,復會,就是再會盟一次。 那么,“葵丘之會”為什么要分作兩次來進行呢?這里面又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內(nèi)幕隱情呢? 下面,我們就分別從這兩次會盟的主題內(nèi)容來分析。 夏天的一次,是周天子為齊桓公加尊賜胙。 秋天的這次,又聚在一起干什么呢?史記、左傳都沒說。翻查先秦古籍,《孟子》中有一段講葵丘會盟最詳細的內(nèi)容與條款。 原文如下: 五霸,桓公為盛。葵丘之會諸侯,束牲、載書而不歃血。 初命曰:“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strong> 再命曰:“尊賢育才,以彰有德?!?/strong> 三命曰:“敬老慈幼,無忘賓旅。” 四命曰:“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 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strong> 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 齊桓公與到場的大小幾十路諸侯們簽訂了專門的書面協(xié)議,協(xié)議內(nèi)容有如下五條: 第一條:凡不孝的兒子,要把他殺掉!凡已經(jīng)定立了的太子,再不得擅自更換。更不得將二奶當作大奶。 第二條:要尊重賢人,培養(yǎng)人才,對于有德行的人,一定要給予表彰。 第三條:尊敬老年人,慈愛幼年人。不要忽視外國的來賓,有住在境內(nèi)的,盡量給予照顧,不要使他流落。 第四條:士一級的干部,不得世襲職位,官員們上班,不許在外面另做兼職。大夫一級的干部犯了罪,國君沒有權利擅自殺他。 第五條:不許亂筑堤壩,損人利已;鄰國有饑荒,不許限制糧食出口;有封賞的大事,一定要互相通報,不得私自進行,暗箱操作。 這是齊桓公與天下諸侯們立下的共同約定。最后,大家一起宣誓道:“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歸于好。” 那么,齊桓公為什么要與天下諸侯訂立這樣的條約呢?細細推敲,其中大有貓膩。 齊桓公最初是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起家的。 凡諸侯會盟合兵,最充分的理由,就是大家合在一塊兒,對付共同的外族入侵者,保衛(wèi)共同的周朝大王,所以才能夠得到大家的響應。 但是現(xiàn)在,齊桓公大功告成的時候,居然沒有一條是“攘夷”的了。 有哪一條是在“尊王”呢?第一條勉強可以算的上,從側(cè)面警告周襄王的后媽。僅此而已。 緊接著第二條,誰最尊重賢人?當然就是他了,在那個用人唯親的年代,是他齊桓公率先打破常規(guī),任人唯賢!誰的德行最高?當然還是他,所以這樣的人,應該表彰。 第三,敬老。誰年紀最大?他最大,六十好幾了,絕大多數(shù)諸侯都是后輩晚生。所以都應該尊敬他。 流亡在外的人,會感激他。各國的大夫也要感激他,因為國君已無權擅殺了。 這次“葵丘會盟”,基本上每條都是從齊國的利益和他的榮譽為出發(fā)點,不再是“尊王攘夷”了,已經(jīng)變相的成為尊他自己齊桓公,攘不服從他的人。 這五條協(xié)議,大部分是講內(nèi)政的,用今天的國際法“互不干涉國家內(nèi)政”來看,恰恰相反,齊桓公要求諸侯們都互相監(jiān)督著,在他的領導下,牢牢的綁在一起。 因此,秋天的這次會盟,齊桓公為自己立威,甚至已經(jīng)有了蹬掉天子這個傀儡的想法。 諸侯們與齊桓公簽訂了最新的條約之后,齊桓公突然對天子的使者宰孔說:“寡人聽說夏、商、周三代都有封禪之事,寡人欲趁此盛會,封泰山,禪梁父,如何?” 宰孔聽了,臉色大變! 這封泰山就是祭天,禪梁父就是祭地。 把自己的功績報知于天地,只有天子(還不是普通天子,多是開國天子)才有這種資格,因為天子的權利是上天給予的。 而諸侯的權利,則是祖上世襲下來的,是他老爸的老爸的老爸一代代傳給他的,所以諸侯就只能祭祖,而不能祭天。 現(xiàn)在,齊桓公要祭天,就等于是在宣布要取代大周朝了! 宰孔見齊恒公趾高氣揚,似有矜高之色,就憤憤回答道:“你以為可,誰敢說不可!”又私下對管仲說:“封禪之事,哪里是諸侯該說的話!仲父,你就不能說一句話諫止他嗎?” 當晚,管仲極力勸阻齊桓公不要去封什么泰山。按管仲的經(jīng)濟學觀念,有名無實、有害無利的事,都不值得去做。 齊桓公怫然道:“寡人南伐楚國到了召陵,望見熊耳山;北伐山戎,滅了令支、孤竹國;西征大夏,遠涉流沙;登太行險道,直達卑耳山而還。諸侯沒人敢違抗寡人,寡人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雖過去夏商周三代的開國天子,也不過如此!” 說雖這樣說,但齊桓公最終還是放棄了封泰山祭天地的想法。 因為在這次立威的大會上,“諸侯頗有叛者”,《公羊傳》里說:“葵丘之會,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國?!?/span> 取代天子當大王的條件并不成熟,在這種情況下,齊桓公就只好老老實實做他的諸侯長,天下才不會動蕩。 因此,齊桓公姜小白一生的成就,也就只能被永遠的定格在“霸主”這個位置上了。 封泰山的事,緩一緩。這一緩,就緩了四百多年,直到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后,才成為第一個封泰山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