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董氏奇穴、刺絡放血,治療痛證療效佳

 雪斌158 2016-01-14




甘肅永登副主任醫(yī)師  張帆 李廣英

  董氏奇穴的特點是取穴少,用穴精,急痛癥見效快,療效好,是針刺療法的特色之一。奇穴配合三棱針刺絡放血,就象浮針一樣,止痛往往于頃刻之間,數(shù)年大病霍然而愈,效果神奇,令人不可思議。祖國醫(yī)學博大精深,浩如瀚海,深若淵壑。毛主席說過:“中國醫(y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fā)掘,加以提高”,是顛撲不滅的真理。筆者在應用針灸的基礎上,采用董氏奇穴、刺絡放血、艾灸治療諸般痛證,每獲良效,現(xiàn)輯錄驗案,以飱讀者。

  1. 急性腰扭傷   霍某,女,48歲。彎腰取物時突感腰部劇痛難忍,不能直立,行走困難,無臀及下肢放射性疼痛,直腿抬高試驗(-)。針刺取穴:(1)靈骨穴(健側),手背第一、二掌骨結合處(即上合谷穴)與重仙穴相通。(重仙穴在手掌拇、食指夾縫間,離虎口2寸)。(2)大白穴(患側),食指橈側第二掌骨小頭后方凹陷中(即三間穴)。進針后,間歇邊捻轉行針,邊轉動腰部,并用一手按摩腰部,疼痛隨即減輕。留針20分鐘后,疼痛消失,直立步行回家,經隨訪一次治愈。

  2. 落枕  李某,女,38歲。起床后頸部強硬,不能左右轉動,右頸部肌緊張有壓痛。針刺取穴:(1)重子穴(健側),手心向上,虎口下約1寸,拇、食指掌骨間。(2)后溪穴(對側):握拳第五掌指后外側橫紋盡頭,八脈交會穴之一。(3)承漿穴,下頜正中線下唇緣下方凹陷處,手足陽明、督脈、任脈之會。進針后邊捻針,邊搖頭,邊按摩頸部。留針30分鐘,頸痛消失,頸部轉動靈活,一次治愈。

  3. 肩周炎  羅某,男,50歲。雨淋后疼痛3月余,受寒加重,肩關節(jié)上挙、外展、內旋受限,曾針刺、服中、西藥效果不顯。針刺取穴:(1)天皇副穴(患側),即脾經之陰陵泉穴直下1.5寸。(2)足千金穴,側下三里穴后1.5寸再直下2寸。(3)足五金穴,在足千金穴直下2寸,后二穴均在腓骨前緣(健側取穴)。(4)曲池穴(患側),進針后邊捻針,邊活動肩部,用手拍肩部,疼痛明顯減輕,活動好轉。為鞏固療效,用一端點燃的艾炷,熏灸肩髃、肩髎、肩內陵和曲池穴,每日一次,半月后痊愈。

  4. 踝扭傷  張某,男,43歲。半月前扭傷右踝關節(jié),踝關節(jié)周圍及足背腫脹、疼痛,扶杖跛行,雖經治療無明顯好轉。X線片顯示:踝關節(jié)軟組織腫脹,骨質未見異常。針刺處方:(1)先用三棱針在關節(jié)軟組織腫脹青筋處點刺放血。(2)針五虎四穴(左),手拇指掌面橈側A線上,依次為五虎1.2.3.4.5穴,取第四穴處。大指掌面第一節(jié)之橈側第四穴處。(3)太白穴(右)。囑患者活動踝關節(jié),疼痛頓減,行走無明顯跛行。針刺一次后,用艾條熏灸太溪穴、昆侖穴,解溪穴一周后痊愈。

  5. 肩背痛  王某,男,65歲。左頸及肩內緣疼痛一月余,頸部活動受限,遇冷疼痛加重,多方求治效果不顯。經查:左頸肌較硬,有壓痛,左肩內緣有約6cm長條索狀結節(jié),壓痛明顯。西醫(yī)診斷:頸、肩肌筋膜炎。針刺處方:(1)重子穴(右),掌心向上,拇、食指掌骨間虎口下1寸處。(2)重仙穴(左)。針后轉動頸部,左、右抬肩及雙肩前后活動,術者用手搓摩頸及肩內側。留針30分鐘,針后疼痛銳減,逐用艾炷熏灸頸及肩內緣疼痛處,每日一次至痊愈。

  6.  坐骨神經痛  趙某,女,28歲。左臀部沿大腿后側和小腿后外側、足部疼痛一月余。腰椎正側位片:腰3、4、5椎骨質增生。針刺處方:(1)委中穴青筋用三棱針點刺放血。(2)靈骨穴(健側),大白(左)。進針后邊捻針,邊彎腰、下蹲、旋轉腰部,疼痛逐漸減輕,留針30分鐘。每隔2日針刺一次,共3次。同時艾灸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和委中穴。配合雙手叉腰旋轉腰部、用手背拍腰部、倒退行走等,一月后病愈,上法對腰椎間盤突出亦有良效。

  7.  足跟痛   賈某,女,65歲。不明原因左足跟疼痛二月余,行走困難,晨起疼痛加重,無法著地,活動后反而減輕。X線片:骨質無異常。曾服中西藥及針刺治療罔效。針刺取穴:五虎五穴(右)手拇指掌面橈側A線上,依次為五虎1.2.3.4.5穴,取第五穴處。進針后邊捻針,邊用手搓摩拍打足跟,并活動足跟,疼痛消失,即能著地行走。每二日一次,共針刺3次而愈。為鞏固療效艾炷熏灸太溪穴(腎經原穴),照海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蹺),昆侖穴(膀胱經)和足跟局部,至皮膚發(fā)熱紅暈為度,堅持灸至痊愈,每晚熱水泡腳,并用手搓摩足掌,100~200下/次,2次/日,至痊愈。

  8. 踝關節(jié)痛  杜某,男,45歲。右踝關節(jié)疼痛三天,行走困難,扶杖跛行。針刺取穴:小節(jié)穴,握拳,大指本節(jié)掌骨旁黑白肉際處,健側進針,針尖向重仙穴。邊捻轉,邊活動踝關節(jié),針到痛止。為鞏固療效,艾灸解溪穴、昆侖穴和太溪穴,以善其后。

  9. 膝蓋痛  柴某,男,62歲。雙膝關節(jié)疼痛十余年,關節(jié)腫脹畸形,局部明顯壓痛。X線片顯示:膝增生性關節(jié)炎。針刺取穴:患者俯臥,胸3.4.5椎旁開3寸,金斗、金吉、金陵三穴,即膀胱經魄戶、膏肓和神堂穴。用三棱針雙側點刺放血后,疼痛明顯減輕。兩日放血一次,共2次。并用一端點燃的艾炷熏灸鶴頂、內、外膝眼、陽陵泉、陰陵泉和足三里等穴。一療程10日,休息2~3日,繼續(xù)艾灸,雖疼痛消失,功能好轉,但畸形關節(jié)難以消除。

  10. 小腿脹痛  曹某,女,56歲。因過度勞累后,左小腿腫脹疼痛,下午尤甚,休息一夜后疼痛減輕。檢查:小腿肌肉有壓痛,雙下肢無靜脈曲張,足背動脈搏動正常。針刺取穴:患者俯臥位,胸2.3椎旁開6寸處,雙側三棱針點刺出血,小腿疼痛顯著好轉。根據經絡分布,疼痛部位若在陽明胃經取足三里穴,少陽膽經取陽陵泉穴,太陽膀胱經取承山穴,少陰腎經取陰陵泉穴,分別點刺放血,一次治愈。囑患者休息和睡覺時雙下肢抬高,以利血液循環(huán),促進腫消痛退。

  11.  中指疼痛  一女姓患者,盡中指疼痛,屈伸受限,無腫脹及壓痛,膚色正常。X線片顯示:骨質無異常。針刺取穴:五虎一穴,大指掌面第一節(jié)之橈側A線上有五穴,依序為五虎一和五虎二等。健側兩穴同時進針,五虎二為倒馬針,屈伸中指,疼痛頓減,僅針一次疼痛基本消失。艾灸八邪穴,手背中指掌骨小頭兩側,并按摩、屈伸中指,數(shù)日后痊愈。

  12.痔瘡  趙某,男,36歲。肛門外腫塊劇痛一周,偶便后出血。檢查所見:肛門外3點有一2×2cm大小包塊,膚色正常,曾涂痔瘡膏未愈。針刺取穴:(1)委中穴,用三棱針點刺青筋放血數(shù)滴。(2)其門穴,橈骨外側手腕橫紋上2寸。其角穴,橈骨之外側手腕橫紋上4寸。其門和其角穴中點為偏歷穴(絡穴),其門穴上1寸為溫溜穴(郄穴)。上述四穴均為手陽明大腸經穴,用浮針從其門穴向上刺入,左右擺動100~200次后,創(chuàng)可貼固定,疼痛即明顯減輕。囑患者每日便后或睡前,溫水坐浴10~20分鐘,香皂清洗肛門后,用食指(煎平指甲)蘸涂痔瘡膏,伸入肛門內按摩數(shù)遍,將痔瘡膏涂于內、外痔上。為促進康復和防止復發(fā),每日堅持做縮肛練習,吸氣時鼓肚挺腹,呼氣時縮肛收腹,能有效地防止復發(fā)。

  13. 胸悶氣短  一女姓患者,臨乘公交車前,突感頭暈、胸悶、氣短,扶到診所。針刺取穴:尺澤、曲澤(雙側)穴,用三棱針點刺放血數(shù)滴后離所,建議去醫(yī)院做進一步檢查和治療。一周后患者來訴,兩肘部放血后霍然而愈,即乘車回家,未去醫(yī)院。從此后每當遇到心、肺疾病患者,尺澤和曲澤(雙側)放血后,效果滿意。

  14. 液輸意外  包括輸液反應和藥物引起的過敏反應。前者出現(xiàn)發(fā)冷、寒戰(zhàn)、面部和四肢發(fā)紺,嚴重者昏迷、血壓下降等。后者表現(xiàn)為皮疹、瘙癢不適、發(fā)熱、心慌氣短等,如不及時搶救,危及生命。當發(fā)生反應后,立即停止輸液。針刺取穴:合谷、曲池、內關穴,均要強刺激。重癥者,針人中穴、素髎穴、十宣放血。一般情況下,僅針刺即可迅速緩解癥狀,這比肌注腎上腎素還來得快。如果再配以藥物治療,緩解更快更好。

  討論: 錐體朿是大腦皮質發(fā)出的控制骨骼肌隨意運動的下行纖維朿,分皮質核朿和皮質脊髓朿。前者止于腦神經運動核。而皮質脊髓朿的大部分纖維在延髓通過錐體交叉到對側脊神經根,組成周圍神經,支配人體全身器官和肢體的活動。經絡是人體一切功能的調控系統(tǒng),是運行氣血,聯(lián)系臟腑肢節(jié),溝通內外上下,調節(jié)體內各種生理活動的通道,同高級神經中樞一樣,使人體成為一個整體。根據手足解剖學證明,手指、掌及背和足趾、掌及背,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經絡穴位,與頭、臟腑及四肢有著廣泛而特殊的聯(lián)系,在大腦皮層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分布廣,范圍大,功能復雜,即大腦的功能定位區(qū)。不難看出,上述中樞神經系統(tǒng)和經絡的關系極為密切。當人患疾病后,通過神經反射和經絡效應,在大腦皮層形成病理興奮灶,針刺后又在大腦皮層快速形成優(yōu)勢興奮灶,并迅速擴散,抑制或消除病理興奮灶,筆者認為這就是針刺能迅速止痛的機理,從而達到針到病除的目的。

  《內經》云:“善用針者,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經脈所過,主之所及”;放血以遠處施針效果顯著,“瀉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的理論根據,獨居特色的董氏奇穴,也是建立在經絡學說的基礎上得到發(fā)揚廣大,發(fā)現(xiàn)奇穴和特效穴位。治病還選取患側病變經絡所在俞穴配合,作為引導針與健側取穴同時進針,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上病取下,下病上取,交互感應。再配以引氣療法,如邊行針邊活動患處,或用手按摩等,以疏通經氣,調理氣血,協(xié)調臟腑功能,達到“通則不痛”的治療目的”。

《內經》云:“宛陳則除之”,即久年老病,病久邪深,血行不暢,必須放血,才能去除頑疾。針、藥雖去,但病邪仍在,刺絡放血,則血去痛止。董氏認為“痛證必瘀”,“久病必瘀”,“難病必瘀”的理論,對經治無效的病例,用三棱針放血,驅除痰濁有形之邪,可立起沉疴痼疾,確有立竿見影之效,不可思議。從實踐經驗證實,董氏奇穴對急性疼痛效果頗佳,確有手到病除之感覺。但對慢性頑固疾病或有器質性病變者,雖能暫時止痛,但不能根治,最好是針刺和艾灸有機結合,往往達到針所不及,藥物難能的神奇效果。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