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讀書也喜歡歷史。 居住地離司馬遷先哲《史記》中所記載的'涿鹿之戰(zhàn)’地理位置不遠。興致來的時候多次到那里尋覓憑吊,此地有黃帝泉,至今泉水還涌;山谷中有蚩尤墳、蚩尤塔,袖珍般的小山村就叫塔兒寺,村里人都稱自己是守墳人的后裔;當然還有《史記》“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的黃帝城遺址;附近還有一個叫八卦的小村,據(jù)傳是蚩尤打仗時擺下戰(zhàn)陣的地方。 現(xiàn)在這里已經(jīng)新建了大氣恢宏的有五十六個民族圖騰的合符廣場、還建有供奉黃帝、炎帝、蚩尤的三祖堂。每年這里都舉行國家公祭儀式,多邀海內(nèi)外尋根的炎黃子孫代表參加。 黃帝炎帝經(jīng)過'阪泉之戰(zhàn)’后合兵一處在這里共同大戰(zhàn)蚩尤,司馬遷隆重的把它寫進了史記。畢竟時過境遷,先生寫史時亦展開了浪漫的思維的空間,先是理論上歷數(shù)了“蚩尤最為暴,不用帝命,”而后歌頌了軒轅黃帝“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的功德。這倒能理解,忽而筆鋒一轉(zhuǎn),在打仗中居然用到了“熊、貔、貅、貙、虎,”驅(qū)使這些兇猛的野獸上戰(zhàn)場廝殺。我們在《三國演義》中看到過火牛陣的描寫,說實在的,這也十分不易,最起碼牛的尾巴上綁了澆過油被點燃的火種,有驅(qū)使它受痛向前竄的動力。而野獸則不同,獸性大發(fā)難以馴服,這種可能性存在的概率微乎其微,這讓嚴肅的史書添加了水分的神話色彩。我們對這種描述只能介于信與不信之間,沒人質(zhì)疑先哲史書的權(quán)威性。以后的史書也就是為了歌頌當朝的興盛繁榮,時不時的寫進一些'祥瑞’之類的奇跡出現(xiàn),真真假假指鹿為馬,反正皇帝老兒高興就是了。 大賢尚如此,以此推論,神話在秦漢時期的人文歷史中就已經(jīng)占了相當大的比重。 這種神話在歲月的長河中被描摹著、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被夸大著,在歷史的進程中被加深著。這些創(chuàng)造了華夏文明的神仙,早就成了我們的始祖,早就成了殿堂級的偶像,早就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從小到大,誰人不知幾個神話故事,這已經(jīng)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談資。 如果說,中華歷史的起始是從夏朝開始,這是歷史記載的第一個皇朝,那么,以前的三皇五帝或多或少都融入了神話的色彩?!妒酚洝烽_篇寫了五帝本紀,五帝的前邊還有三皇,該又當如何追溯連貫,這是道難以釋懷的難題,看來司馬遷先生在寫作的時候還是有所顧忌的。 人們對三皇的說法歷來不一,有說三皇是燧人氏、伏羲、神農(nóng)氏;還有說是有巢氏、伏羲、神農(nóng);更有說是天皇伏羲、地皇神農(nóng)、人皇女媧;說盤古、共工、大禹的也大有人在。 不管何種認知,伏羲是三皇之一占了很大的比重。據(jù)傳,伏羲的母親叫華胥。一次在雷澤看到了一個碩大的腳印兒,出于好奇,她圍著大腳印兒走了一圈回來便受孕了,整整懷了十二年才生下伏羲。古書上說他人頭蛇身,與女媧是兄妹。他天賜聰慧多有創(chuàng)造,教化人們馴養(yǎng)野獸,改血緣婚姻為外族婚配,發(fā)明陶塤琴瑟,長沙出土的楚帛中就有這方面的明確記載?!度纸?jīng)》中“自羲農(nóng),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的章節(jié)。中國大多神話傳說都與伏羲有關(guān)、受他的影響。傳說他的出生地在今天的甘肅天水,至今那里有伏羲廟,而他的妹妹女媧曾戰(zhàn)惡龍于冀州,她的寢宮則在河北邯鄲涉縣的媧皇宮,隱約的傳說與史書的記載在實地找到了歸宿。 在結(jié)繩記事還沒有文字的遠古時代,歷史沒有檔案留存,今天存在的事情和現(xiàn)象就是明天人們釋疑解惑的難題。人們只知道流傳的現(xiàn)實就是這樣,至于誰發(fā)明了惠及人們的技能,口傳心授是唯一的途徑。至于歷史進步到后來,'四大發(fā)明’都有其人其名的記載那是以后的事情。那么多的知與不知困擾著人們,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那只有對天長嘆了。 縱觀華夏歷史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那么,最初我們的祖先是誰?人是從哪里來的?天地當初什么樣?誰找到了火,改變了茹毛飲血的野蠻?誰教會我們耕種?誰教會我們結(jié)網(wǎng)捕魚織布蠶桑?誰發(fā)明了文字…… 恐怕最早提出這些疑問的要數(shù)楚國大夫屈原先生了。他的一首劃時代的絕品《天問》,一口氣提出了一百七十三個類似的問題,開篇即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連這樣的大學問家都感到疑惑,看來屈原先生對神話的傳說還是有所猜忌的。 在我國流傳最廣的要數(shù)盤古開天地。盤古是混沌世界孕育出的精靈,他從小吸吮著混沌世界的物質(zhì)長大,不停在這混沌世界里掙扎亂撞,希望有一天看到光明。他的舉動被玉皇大帝看到了,扔給他一把板斧。有了利器后他奮力向著混沌世界劈去?;煦绯蹰_的感覺真好。眼瞅著劈開的縫隙又要合上,盤古急忙鉆進縫隙挺身站立。他踏地舉天拼盡全力,撕扯了多個回合終于完成了天地一方開天辟地的壯舉。他耗盡了最后一絲氣力躺在地上,看著朗朗乾坤含笑瞑目,他的肢體頭顱乃至眼睛、血液、唾液、頭發(fā)都化成了日月山川、江河湖海、草木萬物,給人類創(chuàng)造了生存的空間。 再就是女媧摶土造人了。她神通廣大催生萬物,傳說女媧在造人之前,已經(jīng)造出雞、狗、羊、豬、馬等動物,一天她用黃土和水,照著自己的樣子捏造出一個個小泥人。捏造了一批又一批,只是速度太慢,于是,她撿來一根藤條蘸著泥漿揮舞起來,點點泥漿灑在地上瞬間都變成了人。為了讓人類永遠流傳繁衍下去,她與兄長伏羲一起制定了嫁娶之禮,讓人們懂得“造人之法”傳宗接代。 混沌初開天地現(xiàn)世,天地之間人是主宰,把他們列為三皇之一均不為過。這些人們想象出來的神仙頗具英雄色彩,神通廣大且法力無邊,他們是造物主,是史詩般的傳奇人物,亦迎合了人們的探奇心里。英雄不問出處,科學需要去偽存真的過程,神話也在不斷的豐富中,敢想,就是初始的偉大。讓人們驚異的是,現(xiàn)代科學也承認茫茫宇宙是一個混沌體,地球只不過是進化過程中的一個天體,這與幾千年前我們祖先的神話不謀而合。 遠古三皇時期人們最關(guān)注的還是怎樣生存、怎樣與大自然爭斗。把一個個看到的又無法解釋的自然現(xiàn)象歸于神的范疇,形象的例舉出一系列的怪獸,這些怪獸的名稱、字義、生僻的我們至今聞所未聞。譬如:猲狙、犰狳、軨、茈、獙、螜、峳等,故宮房脊上十余個神獸、仙人的雕塑就是活生生的注釋。 而創(chuàng)造出的神也是有指向的,他們對自然界的不可抵御有著非凡的抗爭法力,能拯救萬民于水火。同時對自然現(xiàn)象充滿敬畏,水神、雨神、雷神、土神、火神等等,在朝拜祭祀中有針對性得供奉。人們在與自然界的抗爭中鍛造出了群體性的鼻祖人物。譬如:有巢氏,教會人們在樹上建巢躲避野獸的襲擊;燧人氏,是教化人們鉆木取火的始祖;神農(nóng)氏,是教會人們耕作漁獵的先驅(qū)…… 有了天地、有了人,世界還是不太平,因為人世間人們已經(jīng)開始爭權(quán)奪利,這些弊端也影響到了神話的內(nèi)容。流傳較廣的有共工與顓頊大戰(zhàn),共工一怒撞倒了不周山,盤古好不容易開辟的天地又塌陷了,女媧造人后又開始不辭辛苦地煉七彩石補天。地陷導(dǎo)致洪水泛濫,于是又出現(xiàn)了大禹治水,傳說他從南岳衡山得到了治水的天書,采取疏浚辦法,改寫父輩堵不得治的教訓,完成了歷史上第一次治水勝利的偉大壯舉?,F(xiàn)實生活中太需要文字了,于是又出現(xiàn)了倉頡造字的傳奇。人們根據(jù)所需把神話的領(lǐng)域擴大,比如后羿射日。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上古人類生活的北方中原一帶那時的氣候非常炎熱,在'涿鹿大戰(zhàn)’往西不遠的'泥河灣’人類生存遺址,出土了二百萬年前的猛犸象化石。后羿射日,為的是解救人類免受十個太陽的炙烤,考古也印證了神話所描述的當時氣候的炎熱。 這些上古的神話就這樣與歷史相容性地存在著。先秦以后諸朝代有歷史記載的文字、文學經(jīng)典或多或少都有這些神話的出現(xiàn),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神話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神話不是中國固有的,古羅馬、古希臘、古埃及、古雅瑪、幼發(fā)拉底文明等等都版本不同造就出類似的傳說。那是外國的神仙,與有著儒家傳統(tǒng)國人造出的神話大相徑庭,但也有著異曲同工的相似之處。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有想象力,都在探索初始的源頭。 中國的神話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魅力,上古神話只是神話故事中的一朵奇葩。極強的創(chuàng)造性、廣泛性、可讀性獨樹一幟,是華夏文明的組成部分,是中國文學上的寶貴財富。它與以后出現(xiàn)的神話性質(zhì)不同,上古神話更多的意義在于與歷史有著深厚的淵源。所舉的例子也只是神話中的一小部分,只是略能說明問題罷了。 今年外出旅游,專程到陜西韓城司馬遷先生的故地拜謁,對這位記述了三千年華夏文明史的先哲,送上深深的敬意,虔誠的鞠上三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