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載文章: 新建董氏由來 作者:西邊董qq1697833495 濡南董氏即今天的新建董姓人,濡南下昆山是今天新建的古名(我在《新建古地名濡南下昆山的來歷及變遷》一文已做詳細(xì)介紹)。董氏是來古新建始開拓者之一,在本地至今仍有汪、何、董之說。 根據(jù)譜載我董村開基于明洪武初(1368年),始祖衍慶公,推算至今已歷20幾代640多年的歷史。今天我們能見到的族譜,就只有董繼年族親家遺留下的約在清乾隆元年(1736年)纂修的宗譜,此譜距今也已200多年了。由于族譜及相關(guān)資料缺失,今天很多人對我們自己宗族的來源都不是很清楚,對宗族的歷史更是知之甚少。鑒于此本人根據(jù)殘留族譜及相關(guān)資料整理了此文,供有興趣的族親閱讀了解。 董本義原是指一種制繩索的草,即蘱草。祝融部落分支惠連氏族就是一個擅長制草繩的氏族,也以董草制繩為因,以董草為圖騰,惠連氏族即董氏族。那么不管是黃帝還是炎帝董氏族都是出于己姓惠連后裔?;葸B氏族因父豢龍有功為董姓到了舜帝之時,部落出了一個叫“父”的人。“父”有一手馴養(yǎng)、管理一種叫龍的動物(就是今天的鱷魚),父為舜帝豢龍有功。舜帝便把鬷川(今山西聞喜)惠連氏族活動區(qū)確認(rèn)為董氏部落的封地——董國,父封為豢龍氏,以封國為姓稱為“董父”,這就是董姓第一代父系始祖。“董”的含義從一種“草”、“氏族之稱”轉(zhuǎn)化為姓氏,並賦于“管理督正”之意。簡單來說董姓因管火而制繩、因繩而取董草、因董草為圖騰、氏族之稱、因繩如蛇為出己姓。因豢鱷魚而確認(rèn)董氏族活動地為董國,“父”因國為姓董,這就是董姓的由來。 二,董姓的遷徙變遷 董姓與大多數(shù)姓不一樣,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起碼有四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而一般姓只有二千年歷史),從董父自帝舜賜姓后繁洐有一百六七十代之多,源遠(yuǎn)流長,世代相傳,世系繁多。董氏家族上歷夏商周;中經(jīng)秦漢魏晉南北朝;下迄隋唐宋元明清,而今已有976萬后裔子孫,占全國人口的0.61%,遍布九州大地,為華夏大姓之一。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董氏先人從發(fā)祥地古董國向四方繁衍播遷,據(jù)山東棗莊‘江都堂’董族家譜所說:董氏一族“始于虞;顯于漢;盛于蜀;而大于元”。 早在先秦時期,董氏族人主要活動地區(qū)包括山西;陜西;河南;甘肅南部等,并且已經(jīng)向西和向南遷移,散布于甘;川;滇;黔等廣大地區(qū),與當(dāng)?shù)赝林炀?,逐漸融入土著民族之中,成為土著諸姓之一,此外也有西南,北方等外族融入董氏。到秦漢時期,董氏已北及河北;東進(jìn)山東;南逾嶺南;東南抵江浙;西到四川,在今山西;甘肅;河北;河南較為集中。后在不斷繁衍過程中甘肅;山東兩地董氏發(fā)展成當(dāng)?shù)赝?,這一時期據(jù)史料所載董姓族人繁衍遷徙情況有載:我祖西漢大儒;今文經(jīng)學(xué)大師;哲學(xué)家董仲舒為廣川(今河北棗強(qiáng)縣東)人,其曾孫由廣川遷至隴西(今甘肅蘭州;鞏昌;秦州一帶),后人又遷往河?xùn)|(今山西夏縣西北)。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百姓四處流散,大舉遷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蘇;湖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均有董氏遷徙而來者。隋唐五代是董姓一大繁衍時期,福建;廣東又有董姓遷居者,唐朝時董氏的人口重心開始在滇,黔地區(qū)形成,唐《元和姓纂》列董氏郡望有四:隴西;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河?xùn)|;范陽(今河北琢縣)此外還有濟(jì)陰(今山東曹縣),唐朝董氏名人大量涌現(xiàn)出來,有琴師董庭蘭;五代南唐畫家董源;唐宰相董晉;唐敬文時吏部侍郎董申(江西第一進(jìn)士)。宋元金時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軍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遷,江浙余杭一帶此時出現(xiàn)董姓族人,這一時期先后有上千董姓族裔宦游大江南北。明清之際董氏約有42萬之眾,約占全國人口的0.45%,臺灣;南洋群島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均分布有董姓居住者,董姓這一時期可為遍布海內(nèi)外了。今日,董姓以河北;山東;山西;云南;遼寧;浙江等省最為集中,冀;豫;晉三省占董姓人口30%,滇;魯;遼;浙;川;鄂六省又占38%,而冀居住了董姓人口的11%為董姓第一大省。 三,新建董氏的源流及遷徙過程。 據(jù)族譜《濡南下昆山董氏族譜》載:“吾董受姓虞舜,封豢龍于鬷川,傳至廣川仲舒公,仲舒公傳至隴西郡晉公”。這樣的記載不是我們一家,在南方甚至全中國大多董氏族譜記載都是董仲舒或董晉的后裔,但記載方面都有很多漏洞或爭議之處,我們的族譜也不例外?!跺δ舷吕ド蕉献遄V》中的記載有幾處就讓人摸不著頭腦,時間和事件矛盾或譜載和歷史矛盾,我在寫的日志小文《對下昆山董氏支譜記載錯誤的一點(diǎn)探討》一文有過一點(diǎn)簡單論述。有興趣的族親可看看,共同探討。世遠(yuǎn)年湮很多東西其實(shí)已經(jīng)很難考證,網(wǎng)絡(luò)上有董氏譜牒研究者,正在努力尋找其中的真相,但要想探究清楚還要我們董氏后人付出很多努力。 而我們新建董氏明確記載的一世祖董申記載清楚世系清晰。《濡南下昆山董氏族譜》載:一世祖: 申,字,維坤,行二,世居河中虞鄉(xiāng)萬歲里(今山西偃師市大口鄉(xiāng)董村),幼有大志、博通詩禮,舉進(jìn)士官寓陸州清溪(今浙江淳安縣),著偉績。配王氏贈番國夫人,壽七十二,謚號二乂公。生子三:長曰全福、次曰全衽、幼曰全楨,皆異神。始遷海口下市井頭(今江西省上饒市德興市??阪?zhèn)??诖澹?。董申據(jù)相關(guān)資料分析約出生于公元797年 譜載壽七十二,那卒約869年,葬于??诖逦餍踊▓@ 其妻王氏 敕“番國夫人” 現(xiàn)墓碑尚存,董公履任,政優(yōu)績顯,頗有官聲并帶起一方尊儒祟學(xué)之風(fēng),后世子弟學(xué)以致仕者,賢達(dá)以致仕者,累至近代,達(dá)四百余人之多。他的祖輩可能也是從隴西遷往河中到唐朝中后期,由于北方藩鎮(zhèn)混戰(zhàn),致使當(dāng)?shù)鼐用窦娂娔线w,官至吏部侍郎的董申率其家遷居???。有說:因董申與祖輩都是唐朝高官,家族成員又以經(jīng)營茶葉生意而巨富,由此??诮ù鍟r高規(guī)格、高起點(diǎn),建造了一座"村城",其城布局較為完整地保存至今。??诠糯宄浞煮w現(xiàn)了唐代古人建村的理念。有資料顯示海口古村是董申一手設(shè)計建造的。因董氏大家族建村??冢偌由显械泥u姓、羊姓等居民人多似"海"又由于江西李宅水、浙江體泉水、安徽樂安水在此交聚匯流,好稱“三江歸一口”,故而村名合稱為“???/span>"。宋朝,??诜Q為"市"分五街,五街分別稱為上市、中市、前市、后市、下市。總長2500余米,寬3米左右俗稱五里街。有千年古樟為證古風(fēng)尤然可辨。 董申的三個兒子長子董全福、季子董全讬、幼子董全禎也都是響當(dāng)當(dāng)?shù)娜宋?。我們的族譜也有記載:長子全福公配劉氏,生三子:貳、捌、十貳,行四,曾遇異人授以古劍,逐有神異,唐末廣明盜起轉(zhuǎn)漕,以助弟全禎討賊,舟行銀港,有蛟為害,公仗劍斬之,與蛟俱斃,邑人念勤王致死立廟祀之。謚曰:銀港。次子全讬,行第七,好巨人長者,公秉性溫厚,孝友克敦,儲粟濟(jì)乏,藏金周急鄉(xiāng)里,頌之。配李氏,生七子:從株、從積、從稚、從和、從稼、從稞、從秾。從積公、從稚公自??卺憬咸礁币兀ń癜不帐徍蟹辈h)?,F(xiàn)在南陵、繁昌、蕪湖、涇縣的一部、宣城的一部都是二公之后裔。幼子全禎,行第九,配張氏,生一子:九。唐天祐中,官至殿中侍御史,贈封端公,為將首與黃巢戰(zhàn)不捷自刎而死,逐有神異,國人建壇蓬湖之側(cè)額邑威烈祠。根據(jù)族譜記載世系我支即董全福后裔。《??诿说涔省?/span>:唐末廣明年間,國局紊亂戰(zhàn)事頻發(fā),??诙隙雷妫V軕?zhàn)。因其弟率軍在前線作戰(zhàn),他便在后方籌運(yùn)軍糧,助弟贏得了一場又一場勝利,一日從??邳S渡河押運(yùn)軍糧渡河,船行??阢y港,有蛟為害(蛟:鱷魚古名),與蛟大戰(zhàn)俱斃,邑人念全福勤王死,在銀港河邊崗上立廟祭祀,帝下旨謚曰:銀港威烈神,斬蛟處曰:浴龍池,全福墓在廟后。宋有一學(xué)士游全福廟時詩曰:“異人古劍昔時分,漕運(yùn)充兵為弟昆,蛟害已除公亦殞,至今銀港水猶渾”。 董申的九世孫中奉大夫董鴻,字子漸也是??谟忠淮竺耍论斣斢谀怪荆?span style="max-width: 100%;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255, 0, 0);">“壽八十一隱幾而逝,人以為得法之正,生七子:時成、時中、時顯、時用、時舉、時敏”。 宋政和年間董申第11世孫叫董知達(dá)(二五公),他可能是個生意人走到今天的安徽涇縣,看到?jīng)芸h中村的山水風(fēng)景優(yōu)美于是安家江南,占籍中村,成了中村董氏始祖。明嘉靖壬辰(1532年)徐冠頓撰寫涇川《中村董氏宗譜》序“···董氏先世來自德興之海口,曰念二五公者,商游池宣,愛中村山水,縈紆,風(fēng)氣完聚,逐家焉,逮今若干年矣···”。《濡南下昆山董氏支譜》:十一世公諱知達(dá),字伯亨,行二十五,生于宋政和癸已年(公元1113年),政和年間由德興??谏逃慰椭脸匦?,愛中村之山水,縈紆,風(fēng)氣完聚,遂家焉,配王氏葬石坎繼娶楊氏與公合葬本都西峰庵亥山已向(清末墳塋被山洪沖毀,現(xiàn)移葬村西山已向蘭花形)。生一子:六一公。 另外還有一個誤傳要更正,就是現(xiàn)在的三房自然村就是西汪五大房之一,三房派。而并不是始祖衍慶公幼子興三公支派。興三公一支其實(shí)是現(xiàn)在的東元村一派,如今隸屬銅陵市管轄。現(xiàn)在的新建行政村全村共23個自然村,總面積2平方公里,總?cè)丝?/span>3082人,董姓人口約占1000多人,是本部最繁榮的一支姓氏。而原來東邊董村(東元村)2005年區(qū)化調(diào)整時已劃歸銅陵市。董姓聚居西汪村(西邊董)、東元村(東邊董)、三房村、南陵村,其它如松棵、小施、何村、秦村、田埠、周村一帶等皆有董姓分居者。 我支董氏始祖申公始遷海川開派,又經(jīng)一十一世至我涇川中村始祖二五公,再歷九世至我濡南下昆山始祖衍慶公,至今我輩再衍二十一世,以??谏旯家皇浪?,至今我輩計世四十,計年一千多年了。其記載及世系依稀清晰,一目了然,實(shí)為我支董氏之幸事。
新建董氏第二十一世裔孫西邊董整理 公元二零一五年夏 江西德興海口申公到我新建董村(原下昆山)始祖衍慶公十九世之世系: 二世:申長子,諱全福,謚號:銀港神,墓在廟后乾山巽向,娶王氏合葬廟后,生二子:長從謙,幼從尚。 三世:七従謙:諱廉,字従簡,行第七,生一子:套 四世:八承事,諱套,字萬機(jī),行八,全福之孫(大市始祖),生五子:長彥沖,次彥美,三彥巢,四彥圣,幼彥明, 事蹟缺····· 五世:二說書,諱彥沖,字伯和,事蹟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