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閻天?。ㄜ希?來自:茗紫的博客  前些日子,院中的紫薇開了花,粉中帶紫,非常艷麗。尤其掩映在近旁的竹影下,艷中更多了些美趣。這株紫薇已有了些年份,因而高大繁茂異常,長得像花樹(印象中,紫薇應屬灌木類)。每年夏日,花兒都開得好,開得盛。一簇簇濃淡不一,花瓣像細致的紙精心剪出來的,很惹人愛。 看眼前的繁盛夏花,不禁想到南方春夏似乎早已司空見慣的閑情花事:
據(jù)說,江南蘇杭一帶,以及重慶等地每當初夏,街邊都會出現(xiàn)賣花人,有玉蘭、茉莉花、白蘭花、梔子……論串或者論朵來賣,應該會有很多姑娘來買,很受歡迎。我一直住在北方,幾乎沒見過這樣的賣花人,如今或許已是南方才有的獨特景象。但每當南下大多也是天寒地凍的冬日,因而只有耳聞,卻從未親身在南方見過。覺得新奇,猜測是不是從過去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呢?而且好奇這些花買回之后的用途,隱隱覺得不只為了擺設,也不是為買花一刻的喜悅。印象中,似乎是用來戴的。聽說有姑娘買來白蘭花別在鈕扣上,優(yōu)雅而芬芳四溢。記得曾在一位作家的散文中讀到,“我外婆年輕時候的風格是她永遠在旗袍的扣眼里放一球新鮮的茉莉花,每天都換”……當時,只是覺得那真是精致優(yōu)雅的人,生活得講究而安閑。從這里想,茉莉花應該也是為了佩戴的。 但想不出,花兒應該怎樣戴。無論是玉蘭還是茉莉,花柄都不會留得很長,而且花柄應該都比較柔弱,那怎樣才能不使之折斷而且還能夠戴得住呢?不知是不是有特殊的方法,想一想,也許是用線繩或別針等物固定一下。完全的猜測,也不知是否靠譜…… 小時候,在家中的抽屜里翻出來過兩朵“白蘭花”,但是用軟塑料制成,兩朵是用與花柄同色的綠線系在一起。那時爸爸告訴我,把它戴在衣服上,很香。但年代已久,已經(jīng)全然沒有了味道。那時年紀小,沒有多在意。如今再想,可以下意識感覺這種塑料花在上世紀末應該很流行。
其實,我也不是完全沒有在北方遇到過賣花人。但也是在小時候,應該是小學四五年級,和爸爸走在天橋上,忽然爸爸輕輕對我說,“想要白蘭花嗎?”于是我才注意到,在橋邊有位賣花的老奶奶,只賣白蘭花,而且沒有很多,也不是非常新鮮。但第一次遇到,總覺得新奇。已經(jīng)忘了那時是幾元錢兩朵,總之并不貴,我們當時還現(xiàn)買了些別的東西換開了零錢。但是,那時似乎已沒有多少妙齡少女對這些感興趣。 現(xiàn)在天氣好的時候或者遇到了節(jié)日,在街上或公車站也會看到推著自行車的人在賣花,但并沒有玉蘭、茉莉或梔子,更不會是論朵論串地賣。而是在花市花店中常見的一枝枝、一束束的百合、勿忘我、滿天星或者玻璃花,偶爾還會看到紫羅蘭,只是賣的地點不同而已。卻也覺得很有意思。曾經(jīng),約是即將上高中的時候,黃昏間見到一位學生樣的年輕人支著賣花的自行車。年輕人生得很文靜,像個平實的好學生。賣的都是普通插花:晚香玉和勿忘我,五元一束。那次,是我第一次認識晚香玉。 東南亞及南亞地區(qū)以花禮佛,街上和寺院附近總會看到賣花的老人或孩子。是獨特而美麗的風景。
夏夜里尤其是雨夜,總會想起在清雨過后或是依然在微雨中,濕漉漉的純凈空氣中飄滿了茉莉和梔子花的香氣,卻不知芬芳的來源。在雨巷深處,地上濕潤的斑駁石板間布滿了苔痕。輕輕從容地依著轉(zhuǎn)過街角,在前方遠處的滴水檐下,隱約有個花攤,都是應季花,成串的、單朵的……花上還沾著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