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秦嶺東部北麓,凝望天空,但見一片蒼茫。歷史在渭、洛、黃三河交匯的地方,哺育了萬畝荷塘。蓮藕之間,不時有蛙鳴講述兩千年前,太尉楊震清正廉潔、清白做人的故事。
楊震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書,精研儒家經(jīng)典。二十歲后,他子承父業(yè),設(shè)館授徒,培育出了近三千名弟子,其教育成就可與山東的孔老夫子相比肩,人稱“關(guān)西夫子”。
學識和品行堪稱一流的楊震,在五十歲時,為大將軍鄧騭所賞識,步入仕途。他先后做過縣令、刺史、太守,后入朝做過太仆、太常、司徒以至太尉。他始終以“清白吏”為座右銘,秉公辦事、恪盡職守,從不接受別人的宴請和賄賂,從不請客送禮。不論官職如何升遷,他家從來不修豪華宅府,他的子孫也是素食、布衣、徒步簡行。有人勸他為子孫置辦家業(yè),楊震堅決不肯,他說,讓后代成為“清白吏”子孫,把這個清名饋贈給他們,不也是一筆豐厚的遺產(chǎn)嗎?
在他二十年的仕途生涯中,留下了許多清正廉潔的故事。而“暮夜卻金”的故事,最為歷代朝野推崇——縣令王密為了報答楊震的知遇之恩,趁著夜色,以十斤黃金相贈。楊震堅辭不受。王密說:“暮夜無人知曉?!睏钫鸫鸬溃骸疤熘⒌刂?、你知、我知,怎么能說沒人知道呢?”楊震嚴格自律的君子之風,讓王密慚愧而退。清正廉潔,是楊震一生踐行的人生準則。即使是在他被蒙冤罷官后決定以死明志時,他仍要求子女處理后事要以雜木為棺、用被單裹尸,不用祭祀,不要厚葬。這些擲地有聲的楊氏家訓,至今聽起來仍然是響徹云天,振聾發(fā)聵。
在浩如煙海的歷史典故中,“四知先生”的美名不但沒有被時間的塵埃湮沒,反而被不同時代的人敬仰著、推崇著。就像先生故里那偌大的一池荷花,雖歷經(jīng)寒冬,穿越淤泥,但都會在每一個初夏,給人們一片碧綠、一個莞爾的微笑。
楊震的風范和品行,成為楊氏后裔效仿和遵從的典范。楊氏清白家風通過楊震的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延及子孫。在他的言傳身教下,他的子孫個個生活簡樸、為官清廉。他的五個兒子都以“清白吏”而譽滿天下。他的子孫曾經(jīng)達到“四世三公”的輝煌頂峰,但個個都很清廉,正如漢末孔融所言:“楊公四世清德,海內(nèi)所瞻?!碧貏e是楊震的二兒子楊秉,自律極嚴,尤以“不飲酒、不貪財、不近色”的“三不惑”而聞名于世。楊震用自己的一生踐行著儒家的道德理想。他的風范和品行,他的清白家風,對醫(yī)治貪腐病癥,仍是一服超越時空的濟世良方。
楊震清白家風對后世影響深遠,成為楊氏家族恪守和傳承的主要家風和祖訓,形成了鮮明的家族文化特征,為楊氏家族提供了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自古楊氏出弘農(nóng),許多楊姓家譜都把遠祖追溯到弘農(nóng)楊氏,尊楊震為開基始祖。楊氏后裔中,因文韜武略、清正廉潔而載入史冊的,不乏其人。隋文帝楊堅以身作則、節(jié)儉愛民;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大師楊時,一生官顯名揚,但他非常廉潔,奉法愛民,“不枉費公家一錢”;南宋愛國詩人楊萬里,也是一個清正廉潔的好官;明代名相楊士奇官高權(quán)重,曾輔佐四位皇帝,為相幾十年,妻子卻一直在老家以農(nóng)耕為生。如今,在全國各地及海內(nèi)外的楊氏祠堂中,以楊震的“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清風堂”,隨處可見。
楊震高潔正直的品行,也影響了故鄉(xiāng)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秦東的仁人志士郭子儀、寇準、王鼎、楊虎城……也都是踩著楊震的足跡,在歷史的風雨中留下了驚世的絕唱。潼關(guān)的楊震后裔對楊震懷有深厚的感情,都以有楊震這樣的先祖而自豪,都在自覺秉承著清白家風。清白家風已經(jīng)成為他們立身持家、為官做人的精神支柱。
懷念一個人,其實就是懷念一個時代。楊震的遺風,必將成為我們個人修為、精進思想、為民謀福的精神動力。(武超 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