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字號:長卿
生卒:約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 人物生平 孫武,即孫子,生卒為約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孫武祖上有確切的世系從舜的后代虞閼父開始。周武王伐紂時,虞閼父當(dāng)周國陶正之官,執(zhí)掌陶器的制作,管理從事制陶的百工。由于其管理有方,器用齊備,周武王將長女大姬嫁給閥父之子滿,把他封到今河南淮陽縣一帶,建立陳國,周王并對滿賜以妨姓。滿稱為胡公,當(dāng)了陳國的第一代君主。 從胡公滿開始,經(jīng)過十代十二個國君的世襲傳授,到桓公時,陳國發(fā)生了內(nèi)亂。陳厲公之子完,因內(nèi)亂不得立,而奔往齊國,他是孫武的直系祖先。陳完在齊國積極活動,至四世孫無字已官為“上大夫”。陳無字是孫武的曾祖父,其次子書封得“樂安”的采邑,這樣就另立孫氏宗族。孫書生憑,憑生孫武。 孫武出身于一個封建領(lǐng)主貴族的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都是善于帶兵作戰(zhàn)的將領(lǐng),并有本宗族的私屬軍隊。春秋末年,晉、魯、齊等黃河流域的中原國家,都出現(xiàn)了卿大夫之間武裝兼并,又進而謀圖奪取諸侯君位的戰(zhàn)亂,齊國的卿大夫之間也有幾乎無休無止的傾軋斗爭。孫武不愿在其中糾纏,而萌發(fā)了投奔他國,另謀出路的想法。 約在齊景公三十一年(前517年),孫武十八歲時,他離開了家鄉(xiāng),準(zhǔn)備投奔吳國。在路上,他結(jié)識了同樣從楚奔吳,立志興吳兵以伐楚,為父兄報仇的伍員(即伍子胥),并與其一見如故。當(dāng)時吳公子光預(yù)備殺吳王僚而自立,局勢尚未明朗,因此伍員只是向公子光推薦了一位刺客專諸,便隱居山野。孫武也同樣隱居在羅浮山之東,等待局勢的變化。 吳王僚十二年(前515年)四月,公子光成功刺殺吳王僚,號為吳王闔閭,當(dāng)即舉用伍員為“行人”,參與謀劃興國的大計。闔閭即位三年(前512年),與伍員商議,準(zhǔn)備向西進兵。這時,伍員“七薦孫子”,使得闔閭同意了接見孫武。 在隱居時,孫武已經(jīng)寫成《孫子兵法》。他帶著自己所著的兵法來見吳王,闔閭暗自贊嘆,但仍不確定此人是否真能在戰(zhàn)爭實踐中發(fā)揮作用。于是喚出宮中女子,讓孫武試著訓(xùn)練。 孫武把宮女引到園林中,分為二隊,以吳王的寵姬二人作隊長。發(fā)令要求“擊鼓令前,則視心;令左,視左手;令右,視右手;今后,即視背?!比欢趽艄臅r,宮女不從令而大笑,孫武自責(zé)說:“約束不明,申令不熟,這是將的罪過?!北阌种貜?fù)了幾遍軍令,但宮女還是捧腹大笑。這時,孫武便命令軍吏斬左右隊長,吳王急忙阻止,而孫武卻說:“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 隨即斬二隊長以嚴(yán)肅軍紀(jì)。他再下令時,宮女便能夠嚴(yán)肅整齊。 此后,吳王任命孫武為吳將,并常常與孫武探討各種各樣的軍事及政治問題,都能獲得滿意的答案。 闔閭?cè)?,吳國開始伐楚。根據(jù)伍員的建議,吳國抽出三個師對楚國進行輪番攻擊,使楚國難以應(yīng)付。到闔閭七年(前508年),吳國采用孫子“伐交”的戰(zhàn)略,策動桐國,使其叛楚。然后,又使舒鳩氏欺騙楚人說:“楚若以師臨吳,吳畏楚之威勢,可代楚伐桐?!? 果然,楚國在這一年秋天,派令尹囊瓦帥師東行,駐軍于豫章。吳人一面?zhèn)窝b為楚伐桐,把戰(zhàn)船顯現(xiàn)于豫章附近的水面上;一面又潛師攻巢。十月,吳軍乘楚人不備擊敗楚師于豫章;接著又攻克巢,活捉楚守巢大夫公子繁。 兩年后,吳國的力量更加強大。吳軍乘舟溯淮水而上,然后舍舟而行,通過漢東之隘道,直向楚都行進,最終與楚軍相峙于柏舉。根據(jù)孫武的計謀,吳軍在一半已渡過河水時出擊,楚師沒有斗心,大敗而逃。楚師在路上饑餓難忍,準(zhǔn)備炊事而食,吳軍奮力撲擊,楚師棄食奔逃。吳軍采取孫子”因糧于敵”的策略,吃了楚人的食物而繼續(xù)追趕。最后在孫武、伍員的直接指揮下,經(jīng)過五次大戰(zhàn),只用了十幾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 在西破強楚的同時,吳國與南方鄰國越國也屢有征戰(zhàn)。吳王伐楚的第三年(前510 年),闔廬即以越國不派軍隊從吳伐楚為由,出兵向南進攻越國。從此吳越的怨仇越結(jié)越深,互相攻伐。越軍還曾趁吳軍伐楚的機會攻入?yún)菄硟?nèi),直到吳軍歸來才撤兵。 在闔廬晚年,漸漸不圖進取,而貪求安逸享樂。他大量耗費民力,供他觀賞玩樂。過著一種終日游宴、盡情享受的生活。公元前496 年,闔廬聽說越王允常剛?cè)ナ溃录次坏脑酵豕篡`年輕稚弱,便乘機出兵,想要擊敗越國。兩軍相遇于吳越邊界,但由于吳軍多年缺乏操練,動作遲鈍。越軍很快把吳軍打得大敗。闔廬也因傷勢過重而身亡。 闔廬去世后,由夫差繼位,他立志要報仇雪恨。孫武、伍員等大臣繼續(xù)輔佐夫差,努力積蓄錢糧,充實府庫,制造武器,擴充軍隊,經(jīng)過三年,吳的國力得到恢復(fù)。 越王勾踐聽說夫,預(yù)備先發(fā)制人,在公元前494年調(diào)集軍隊,向吳國進發(fā)。吳王夫差馬上調(diào)集全國精兵前往抵御。吳軍由伍員、孫武策劃,在夜間布置了許多”詐兵”,分為兩翼,點上火把,向越軍襲擊,越軍很快大敗。接連吃了幾次敗仗后,勾踐只得向吳屈辱求和。此后,在相當(dāng)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越國成了吳的屬國。 在孫武的晚年,他的至交好友伍員被夫差殺死。當(dāng)時,夫差不聽伍員消滅越國的忠告,而同意與越國講和。伍員幾次進諫均被夫差忽視,他眼看越國力量越發(fā)增強,而吳國危在旦夕,便乘出使的機會把兒子托付給齊國的鮑氏撫養(yǎng)。夫差聽說此事,又受佞臣挑撥,就賜伍員以屬鏤之劍,令他自盡。伍員臨終前說:“在我的墓上種以梓樹,使其可作棺木以葬吳國;再挖我的眼睛懸于吳東門之上,讓我觀看越寇來滅亡吳國!”夫差更加惱火,便取來伍員之尸盛以皮囊,投入江中。 伍員被殺時,孫武已經(jīng)五十多歲,他不再為吳國的對外戰(zhàn)爭謀劃出力,轉(zhuǎn)而隱居鄉(xiāng)間,修訂其兵法著作。伍員被殺后不久,孫武可能也因憂國憂民和郁郁不得志而謝世了,他的卒年當(dāng)在公元前480年左右。從退隱到壽終,孫武一直沒有離開吳國,死后則葬于吳都郊外。也有史書記載說他是被殺而死,可能是因與伍員一起進諫,激怒了夫差而慘遭殺害,或者是由于作為伍員的好友,被夫差遷怒而被殺害。 孫武一生的著作,主要是兵法十三篇,號為《孫子兵法》,共計五千余字。除此之外,孫武還有一些論兵法的著作。不過由于它們游離于十三篇之外,所以后來大多失傳了。 《孫子兵法》每篇均以“孫子曰”開頭,按專題論說,有中心,有層次,邏輯嚴(yán)謹(jǐn),闡述了戰(zhàn)爭中制勝敵人的規(guī)律,軍隊?wèi)?yīng)該怎樣組織和建設(shè),作戰(zhàn)時必須遵循的戰(zhàn)略原則,臨陣擊敵的戰(zhàn)術(shù)技巧,一些特殊的戰(zhàn)斗方法,以及軍隊的后勤工作等,這些構(gòu)成了孫武極其豐富的軍事思想。 兵法語言簡練,文風(fēng)質(zhì)樸,善用排比鋪陳敘說,比喻生動具體,如寫軍隊的行動:“其疾如風(fēng),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軍爭篇》),既貼切又形象,且音韻鏗鏘,氣勢不凡,故劉勰稱“孫武兵經(jīng),辭如珠玉”(《文心雕龍·程器》)。 迄今最早的傳世本為銀雀山竹書《孫子兵法》,經(jīng)漢簡專家整理小組整理,于197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F(xiàn)存最早的刻本為南宋孝宗、光宗年間的《十一家注孫子》本?!秾O子兵法》的注本以曹操注最早,此后注家頗多,如清孫星衍校《孫子十家注》、清朱墉《武經(jīng)七書·匯解》、清夏振翼《武經(jīng)體注大全會解·孫子》。近人校注本有郭化若《孫子譯注》、楊炳安《孫子會箋》。今人新出的有吳九龍主編的《孫子校釋》、吳如嵩的《孫子兵法新論》等。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漢族軍事文化遺產(chǎn)中的璀璨瑰寶,漢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nèi)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yán)謹(jǐn),是古代漢族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xiàn)。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jīng)典,歷來備受推崇,研習(xí)者輩出。該書被翻譯成英、俄、德、日等20種語言文字,全世界有數(shù)千種關(guān)于《孫子兵法》的刊印本。不少國家的軍校把它列為教材。
作品選讀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兵法·始計》 其用戰(zhàn)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孫子兵法·作戰(zhàn)》 孫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孫子兵法·謀攻》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諸侯自戰(zhàn)其地,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為輕地。我得則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疾戰(zhàn)則存,不疾戰(zhàn)則亡者,為死地。是故散地則無戰(zhàn),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zhàn)。 ——《孫子兵法·九地》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nèi)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jì),人君之寶也。因間者,因其鄉(xiāng)人而用之。內(nèi)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于外,令吾間知之,而傳于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 ——《孫子兵法·用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