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側輸卵管炎癥包塊(一例) 杜×云,女,32歲,外院會診病例(住院號:96762),入院日期1961年6月12日,會診日期1961年6月20日。 主訴:兩側小腹部腫塊、墜痛已月余,近一周來發(fā)燒。 現病史:患者過去有慢性盆腔炎、輸卵管不通、繼發(fā)不孕病史,近五、六年來月經前期腰酸,小腹部脹痛,今年5月初自覺左側下腹部有拳頭大樣腫塊,有明顯壓痛。近一個月來陰道出血三次,量少,腹痛明顯,一周來發(fā)燒,體溫在38%以上,不惡寒,無汗,口渴思冷飲,胃納不佳,小便黃,尿時灼熱。6月12日住院治療。入院後會用“青、鏈霉素”,三日後發(fā)燒未退,腹痛未感,又給予“合霉素”,藥後出現過敏性皮疹,停用西藥遂請趙老醫(yī)生會診。 月經史:14歲初潮,周期爲20~30天,一般帶經3日,血量中等色暗,有瘀血塊。 婚姻、生育史:17歲結婚,愛人體健,婚後曾妊娠二次,一胎流産,一胎出生後抽風而死,十三年來未生育。 檢査:發(fā)育正常,營養(yǎng)中等,神清,體溫38%,脈搏104次/分。腹部檢查左側下腹部可觸及8×8厘米大小的腫塊,推之不活動,有明顯的壓痛。婦科檢査:外陰經産型,宮頸輕度糜爛,子宮水平位,大小正常,穹窿左側有一10×8×4厘米的腫塊,右側有一6×6×4厘米的腫塊,質地較硬,壓痛明顯,腫塊與子宮粘連,活動度很小。 化驗檢查:血紅蛋白12.9克,紅細胞計數3,890,000/立方毫米,白細胞計數14,001/立方毫米,中性粒細胞79%,淋巴細胞19%,嗜酸粒細胞2%,其他均屬正常。 脈象:沉滑略數。 舌象:舌苔白厚,舌質暗紅。 西醫(yī)診斷:雙側輸卵管炎癥性包塊。 中醫(yī)辨證:毒熱內蘊,氣滯血郁結成癥塊。 立法:清熱解毒,理氣活血。 方藥: 金銀花五錢 連翹四錢 公英五錢 敗醬草五錢 生石膏四錢 鮮生地四錢 歸尾三錢 赤芍三錢 丹參三錢 丹皮三錢 生苡米三錢 川楝子三錢 生甘草一錢 6月24日,上方服三劑後,發(fā)燒已退,腹痛稍減輕,繼服六劑後精神好轉,胃納好,腹部腫塊壓痛減輕,大小未見變化,白細胞已恢復正常。脈沉澀,舌質仍黯,毒熱已減而血瘀癥塊仍在,擬以破血化瘀、軟堅消癥爲主,佐以清熱以解余毒: 京三棱三錢 蓬莪術三錢 赤芍藥三錢 丹參三錢 桃仁三錢 生苡米五錢 金銀花四錢 公英五錢 敗醬草三錢 地丁三錢 香附三錢 6月30日,上方服六劑後,腹痛消失,體力已復,腹部包塊逐漸縮小,于7月1日出院,而後來我院門診治療。繼服第二方三十余劑,無不適,7月中旬恢復工作,繼續(xù)門診現察,月經分別于7月22日、8月22日先後按期來潮,血量較多,色紫黯,仍有血塊,經期腹痛已減。7月份經期後,在原醫(yī)院進行婦科檢查,右側穹窿部包塊已消失,左側尚有如核桃大(4×1×3厘米)包塊,質軟無壓痛。8月26日經期後又復査一次,兩側穹窿部包塊完全消失。隨訪三年未見復發(fā)。 [按語] 本病屬于癥瘕范圍,從其病機來看,主荽是由于毒熱內蘊,氣血瘀滯。嵌血不行聚結成塊,氣滯不行則少腹作痛,氣滯則血瘀,瘀血不化,蘊久更生毒熱,故見身熱不退,口渴思冷飲,溲黃。所以在治療上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先以清熱解毒以治其標,稍佐理氣活血之品。第一方中金銀花、連翹、公英、赤芍、生甘草清熱解毒;生石膏、生地、丹皮清熱涼血;敗醬、苡仁米解毒熱、消癰腫;歸尾、丹參活血化瘀,川楝行氣止痛。服藥後發(fā)熱退,腹痛減,標證得解。 婦人爲病多數以血病爲主,少腹癥塊多屬于血瘀,如《醫(yī)學匯?!分姓f“血癥者,婦人經行及産後傷于風寒,或傷飲食,以致內瘀血搏,凝滯不散,久則成塊而作痛也”。患者服第一方後,熱雖退而癥塊仍在,病屬血癥,氣血凝聚,非重用破瘀軟堅、行氣活血之品不足以奏效。所以繼以破瘀軟堅、活血消癥以治其本,稍佐清熱之劑以解余毒。方中三棱、莪術破瘀軟堅、活血消癥,三棱能破血中之氣,莪術能破氣中之血,再加上赤芍、丹參、桃仁、香附以增強理氣活血化瘀的作用,而丹參功同四物,活血之中又能補血,瘀去新生。所以在治療過程中,月經逐漸恢復正常,炎癥性包塊也遂漸消失。說明在治療時要抓住病機,效不更方,善于守方,對于頑面的病癥方能奏效。 |
|
來自: 程宇宏 > 《老中醫(yī)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