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功能主治
1、配連翹,氣味輕清,體浮性涼,輕可去實,涼可勝熱,為清火解毒散結(jié)之品,本品體質(zhì)輕浮,入肺經(jīng)上行宣散,故能清利頭目,解表疏風,通竅止痛,主治頭面之風證,目入血分養(yǎng)血和肝,涼血散風。二藥配用,祛風止痛,清熱解毒,治風熱上受諸證,佐以蒲公英,菊花更好。 2、配菊花,質(zhì)輕氣涼,輕清走上,善疏風清熱,平肝熄風,清頭明目,偏于入肝經(jīng)而明目。蔓荊子輕浮上行,主散頭面之邪,二藥配用,可治風熱頭痛,頭風作痛等癥。 3、配川芎,本品味辛性寒,輕浮升散,既能散風熱,又可通竅止痛。川芎辛溫芳香,性善走散,上行頭目,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二藥相配則活血祛風止痛的功效顯著??捎糜谥委熗飧蓄^痛及風濕身痛,肩背痛等癥。 4、配人參,人參甘溫補虛,微苦不燥,長于補肺,脾之氣虛,又能益氣而生津。本品善散頭面風邪,清肝明目,二藥相配,則散中有補而不傷正,補中有散而不滯邪。常用于治療諸虛目疾,頭暈,耳鳴,耳聾等疾。 5、配白蒺藜,本品氣輕味辛,上行而散,最善清利頭目,祛風止痛功佳,主治頭面風熱之疾。白蒺藜辛散苦泄,專入肝經(jīng),能平肝潛陽,又可祛風明目,主治肝經(jīng)風熱所致的目赤多淚,頭目疼痛等證。二藥相須配用,二辛相合,祛風止痛力強,辛苦合用,辛以散風,苦以降火,共奏疏風熱,平肝陽,利頭目,止疼痛之功效。常用于治療風熱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頭昏頭痛,目赤多淚等證。 蔓荊子瘦肉湯主料:豬肉(瘦)240克,蔓荊子20克,三七8克,去核棗(干)100克,陳皮5克,鹽3克。 做法:先將蔓荊子用水浸透發(fā)開,洗凈,再把三七洗凈后打碎,陳皮用水浸洗干凈。 去核紅棗洗凈,瘦豬肉洗凈。 鍋中加入適量水,燒開,放入蔓荊子、三七、陳皮、紅棗、瘦豬肉。 再次用大火燒開后,改用小火煲90分鐘,加細鹽調(diào)味,即可飲用。 藥用價值: 此方活血止痛、滋補強壯、消腫止痛、補益內(nèi)臟、調(diào)節(jié)五臟。體力勞動者經(jīng)常飲,可治療潛伏性的筋骨傷患。 主料:蔓荊子20克,青葙子20克,梔子15克,鮮豬肝500克。 做法:將以上三味藥用溫水浸泡30分鐘,入鍋水煎取汁。 再將豬肝洗凈切成薄片,入藥汁內(nèi)煮沸15分鐘,入調(diào)料,待溫食服。 藥用價值:此方可清肝瀉火、涼血明目,適用于肝膽實熱證引起的視網(wǎng)膜靜脈周圍炎患者食用。 主料:蔓荊子10克、川芎10克。 做法:取蔓荊子、川芎一起放入瓦鍋中,加水500ml(2碗量),浸泡20分鐘。煮開后,繼續(xù)文火煮20分鐘,即可。 藥用價值:對頭痛者有輔助治療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