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齡老人照顧高齡父母:如何走出老老照料的困境?【作者按】
我97歲的母親,已經(jīng)在護理院住了兩年零三個月。她住的護理院管理得很不錯,護工也還認真負責(zé),但兄弟姐妹們還是每天要去陪護,盡點孝心的同時,協(xié)助護工將母親照料得更好一些。陪伴意識時清時糊的母親,延長她的生命自然是使我喜悅之事,但面對每天的老老護理,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問題是:長壽社會的意義究竟何在? ![]() 現(xiàn)代科學(xué)的昌明大幅提升了人的壽命,這是個不爭的事實。但與此同時,家家戶戶幾乎都遭遇了一個超級難題:有老人在養(yǎng)老院或護理院,做子女的該怎么辦?盡孝心陪伴老人渡過人生的最后時光,這是沒有問題的。具有儒家文化素養(yǎng)的中國人,一般都不缺這個素質(zhì)。問題是人究竟應(yīng)該在怎樣的程度上能忍受怎樣的精神和肉體的壓力呢?這個壓力會有崩盤的時候嗎?這里就涉及到“老老照料”這個問題。 中國的老年人以數(shù)億計,是一個龐大的人群。隨著平均壽命的增加,由基本健康的低齡老人照料高齡老人或者失能老人的現(xiàn)象,即老老照料,變得越來越普遍。那么,我們先來看看基本健康的低齡老人的狀況。 六七十歲的低齡老人,如果身體沒什么大問題的話,大部分并不構(gòu)成養(yǎng)老問題。隨著生活條件和醫(yī)療條件的不斷改善,他們活得還很瀟灑,其生活質(zhì)量與年輕人相比并沒有很大的區(qū)別。隨著退休生活的開始,沒有了工作壓力,他們甚至可以說迎來了生命的第二春。那些跳廣場舞的大媽們,就是這樣的一群人。其實也有大爺們,只是因為數(shù)量相對少,沒有引起廣泛的注意而已。如今跳廣場舞的大爺們也有了越來越多的趨勢。還有大批熱衷于低價旅游的人群,大多也是低齡老人,他們勤儉節(jié)約了一輩子,舍不得花大價錢,又非常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就成為這類旅游的主體。還有許多人按部就班地去上老年大學(xué),豐富老年生活,或者去圓年輕時沒有條件實現(xiàn)的夢想。各種各樣的老年書法班、繪畫班、鋼琴班、舞蹈班,都辦得紅紅火火,甚至常常有爆滿的情況。 這類老人的另一種活法就是給兒女帶孩子。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勞作了一輩子,干活成為了他們的慣性,雖然已經(jīng)到了該享清福的年齡,但是根本停不下來。而他們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不善于做家務(wù),現(xiàn)在工作壓力大,加班多,又沒有時間做家務(wù)。于是為兒女帶孩子,就成為這些老年人樂此不疲的生活內(nèi)容。他們買菜做飯洗衣服,整理房間,帶孫輩上學(xué)習(xí)班,補習(xí)班,忙得不亦樂乎。 這部分老年人,他們的生命還在以各種形式繼續(xù)綻放著光彩。然而如果這些低齡老人家中有老人需要照料,他們的生活就很容易陷入困境。需要照料的老人,可能是他們的父母,也就是高齡老人。 所謂高齡老人,并沒有一個法定的界限。隨著平均壽命的增加,姑且算作90歲以上吧。這部分老年人,即便身體比較好的,生活中也可能需要一些幫助。尤其是一部分喪偶的老年人,除了需要日常生活的幫助以外,可能還需要心靈的撫慰。這些問題一般都要靠他們的子女來解決。而且諸如心靈撫慰這樣的需求,在中國社會,除了家人,是沒有人能夠替代的。 中國當今的社會,說到底還是保留著許多傳統(tǒng)的理念。因為媒體的強大和無處不在,放大了一小部分不孝兒孫的行為,讓人們感覺似乎不孝兒孫滿世界都是,其實不然。據(jù)說歐洲老人是不愿意讓兒女侍候的,寧可到養(yǎng)老院去。我不了解歐洲人,不敢妄言這種說法真實與否。但中國的老人大多數(shù)是愿意呆在自己家里的。人越老就會越有一種對兒女孩童般的依賴。而中國的大多數(shù)兒女們,也將親自侍候老人當作盡孝最好的方式。所以但凡還能在家里維持正常生活的老年人,一般不會去養(yǎng)老院。 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高齡老人的子女就是些低齡老人,他們要照料父母往往會活得很累。因為他們?nèi)コ杼杌蛘哒湛磧簩O,都可以視身體狀況作適當安排,而照料父母則有許多時候有許多必須要做的事情。有媒體曾經(jīng)報道過一位90多歲的多子女老人,是由兒女們輪流照料,每人一個月,住到老人家里。兒女們感覺非常疲勞。還有一種狀況是老人住在子女家里,無論是固定住在某個子女家里,還是輪流住到幾個子女家里,子女們也都會比較疲憊。 中國式的這種居家養(yǎng)老,可以讓老人們感受更多的親情,也更符合中國目前社會的養(yǎng)老觀念,看起來很美。但是實際上,居家養(yǎng)老不僅會使照料者在體力方面不堪重負,還會產(chǎn)生很多問題,這些問題也是亟待解決,而沒有得到重視的。除了那些有醫(yī)療工作者的家庭以外,一般的家庭,沒有多少護理知識,對于生理和心理的健康與否沒有正確的認識,因此老人們很可能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護理,一般總是等到病情嚴重了,才去求醫(yī)問藥,延誤了疾病的治療。 居家養(yǎng)老的另一部分人,可能并不是高齡老人,而是只有六七十歲的低齡老人。他們往往因為缺少醫(yī)療常識和保健常識,早早地失去了健康,到了需要別人照料的境況。而照料他們的往往是妻子或丈夫,這些妻子或丈夫當然也就陷入了老老照料的困境。中國人的健康壽命比發(fā)達國家低6-8歲,與中國人居家養(yǎng)老的這種現(xiàn)實狀況可能有很大的關(guān)系。而發(fā)達國家,或者說西方發(fā)達國家的老人,住在養(yǎng)老機構(gòu)里面,有專業(yè)人士科學(xué)護理,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在專業(yè)的系統(tǒng)性的監(jiān)護下,能夠得到很好的維護,突發(fā)狀況又能夠得到及時處理,這就非常有利于延長人的健康壽命。 中國人一般是要到失能以后才會去養(yǎng)老機構(gòu)。失能老人是家庭和社會的大問題。在這里,權(quán)且把他們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沒有喪失腦力的,也就是沒有失智的,他們有基本正常的思維,有基本正常的與人交流的能力,只是喪失了身體其他方面的機能。這部分老人是相對容易照料的,無論他們是70歲還是90歲,甚至100歲。也許他們不能行走,或者不能坐起來,但是因為有正常的思維,對這部分失能老人的照料,跟上面講到的對老人的照料,沒有很大的區(qū)別。當然這部分失能老人也大多是老老相照。另一部分是喪失了腦力的失能老人,也就是失智老人,他們是家庭和社會最大的問題。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或者說照一般人的理解,所謂失智,就是傻了,其實真實的情況卻遠遠不是這樣簡單。無論是因為腦梗塞,腦溢血,腦萎縮,或其他腦部問題引起的失智,他們除了身體其他方面有不同的失能,比如半邊癱瘓,不能行走,失語以外,其中相當一部分患者,會有類似于精神病患者的癥狀。有些阿爾茲海默癥患者,他們或許身體其他方面都是正常的,能走,能說話。所以有時候看上去更像是精神病患者。他們常?;蛘咄蝗坏兀瑹o意識,無目的地大叫大嚷,或者擊打他們手腳所能及的任何物品,發(fā)出很大的聲響,無論白天黑夜,在他們有限的意識中,已經(jīng)沒有白天黑夜的概念。這樣的病情就很難在家里進行護理了,特別是在老老護理的狀況下,低齡老人的身體狀況一般不能承受這樣的行為,因此沒有照料這類親屬的能力,需要有醫(yī)養(yǎng)結(jié)合的護理院來接收。 因為沒有正常的思維,在護理院,為了安全,常常需要給他們用束縛帶,即用一個大約一厘米厚的護腕,包住手腕,上面裝一根帶子,綁在床框或輪椅上,以保證他們不會有危險的舉動。有些患者還會被戴上乒乓手套。所謂乒乓手套,就是用類似于乒乓球拍形狀的一塊塑料板,包成乒乓球拍形狀的手套,給患者戴上,以防止他們用指甲抓傷了自己,或者去抓自己的屎尿到處亂抹,再或者把自己穿的一次性尿布扯碎,到處亂扔,然后把大小便拉在褲子上。坐在輪椅上的時候,也要用帶子從腰部固定,使他們不能隨意站起來。很明顯,患者的生存狀態(tài)是相當糟糕的。更糟糕的是,這類失智老人的病情發(fā)展到后期,他們的行動能力越來越弱,喊叫和敲打之類的吵人狀況會漸漸好轉(zhuǎn),但是往往會漸漸喪失咀嚼功能甚至吞咽功能。對于僅僅喪失咀嚼功能的患者,通常是把食物和水用粉碎機打成糊,喂給他們吃。如果吞咽功能也喪失了,就只有插胃管來輸入食物,即從鼻子里插一根管子到胃里,也叫鼻飼。大約有不少于一半的這類患者,最終都是要靠胃管來維持生命。而問題的嚴重性還在于,他們處在這樣糟糕的生命狀態(tài)下之后,還可以維持相當長的壽命,五、六年,甚至十年。因為他們一但進入了護理院,就進入了被科學(xué)護理的范圍,他們的病情得以緩慢地發(fā)展,持久地活著。他們活著,但基本沒有生命意識,沒有喜怒哀樂,他們有時看似會發(fā)火,看似知道別人發(fā)火,其實基本是無意識的。我們消耗大量的醫(yī)療資源和護理資源來維持這樣狀態(tài)的生命,顯然是非??杀?。 被送進護理院的失智老人的家屬,就是那些原先在家侍奉老人的低齡老人們,是不是就變得輕松了呢,沒有。至少相當一部分人沒有輕松。從理念上說,他們更愿意老人在家里,因為那樣看起來更孝順,送到護理院去是不得已。所以會常常去陪護,以盡一份孝心。從實際上說,護理院的護理并不能十分地令人放心。護工大多是從農(nóng)村出來打工的,經(jīng)過簡單的護理培訓(xùn),有了上崗證,就可以開始工作。護理院里有專門人員來管理護工,護工必須按規(guī)范護理,比如說怎樣擦身,怎樣換尿布,多少時間翻一次身,怎樣喂飯等等,按說是可以放心的。但是在目前誠信普遍缺失,工作責(zé)任心普遍缺失的社會狀況下,家屬們卻不能放心。 從護工方面來說,她們大多是女性,單身一人在外打工,丈夫或在農(nóng)村,或在別處打工。他們大多沒有夫妻生活,沒有夫妻間的關(guān)愛。如前文所述,失能老人的狀況又是非常的糟糕,常常使護工們夜間或午休時間都不能得到正常的休息,那么她們怎樣才能時時保持愉悅的心情,耐心細致地照料老人們呢,當然難免會發(fā)個小脾氣,也難免照料不周。另外,就上海人的生活觀念來說,會認為食堂里的飯菜總是不配胃口。這也是不能把失能老人完全托付給護理院的原因之一。 于是常常有相當一部分家屬天天要跑護理院,有從早到晚陪護的,有按時按點送飯的,有時常去料理生活的,而這些忙碌的人們,當然大多是家有失能老人的低齡老人。他們雖然都退休了,但是從生理到心理,比工作時負擔更重。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要把中國的養(yǎng)老問題解決好,要使許多的低齡老人走出老老照料的困境,首先要想辦法給予這些低齡老人盡可能的幫助。上海的一些街道開辦老人的日間照料或許是個辦法,是不是也可以開辦夜間照料呢,這類辦法可以起到的作用,是讓照料老人的那些低齡老人們有一個休息調(diào)整的時間,不要透支自己的生命。 另外,最重要的是大范圍地對低齡老人進行系統(tǒng)的科學(xué)知識的普及以及養(yǎng)生知識的正規(guī)教育,努力減少失能老人的產(chǎn)生。如果現(xiàn)在的低齡老人們能夠真正做到科學(xué)養(yǎng)生,不要等到他們失能了,不得已進了養(yǎng)老機構(gòu),才進入科學(xué)的健康管理渠道,那么對今后一、二十年的養(yǎng)老工作,會具有重大的積極的意義。 常??吹嚼先藗兲嶂蟀蟀乃幓丶遥筒幻鈺乃麄兎幍目茖W(xué)性和必要性?,F(xiàn)在的社區(qū)醫(yī)院,通常以配藥為主,很難對個體狀況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因此也很難對個體進行科學(xué)的指導(dǎo),如果社區(qū)醫(yī)院能夠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應(yīng)該可以有效提高用藥的科學(xué)性,提高健康水平,同時或許可以節(jié)約醫(yī)療資源。又常??吹綀蟮勒f某某老人因為服用保健品花了大把大把的冤枉錢,甚至損害了身體健康,就不免想到,其實錯不在這些老人,而在于他們很難從正規(guī)渠道獲取醫(yī)療保健知識。如果政府能夠填補這方面的空白,那些低劣的保健品自然就沒有了市場。通過對低齡老人進行健康教育,努力提高國人的健康壽命,是從源頭上解決老老照料問題的辦法。只有盡可能地減少失能老人的產(chǎn)生,才能讓更多的低齡老人晚年生活更美好,不再陷入老老照料的困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