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藥三劑后,患者即覺下肢寒冷麻木之感逐漸消退,心煩、汗出、失眠多夢等癥均有明顯好轉(zhuǎn),小便余瀝和陽萎亦有改善。察其舌仍紅赤少苔,脈弦而微數(shù),繼宗原法處方。 黃連9克、黃芩3克、白勺9克、丹皮6克、阿膠(烊化)10克、雞子黃兩枚。六劑,煎服法同前。 1月20日,適值降雪,寒風(fēng)凜冽,但患者并無異常寒冷之苦,腰以下厥冷證基本告愈。一月后,據(jù)患者言,未再復(fù)發(fā)。(劉渡舟:《中醫(yī)雜志》1980年第12期) [編者按]凡厥證之四肢冷涼,醫(yī)者捫之必是冷涼。此案是自覺下肢發(fā)涼,且冷徹骨髓,有逐漸向上下擴(kuò)展之感,而未敘述有他覺冷涼的情況,可見并非厥證。主治者斷為陰虛于下,陽亢于上,陰陽失于順接所致,是正確的。 李xX,男,43歲,北京人,某廠干部。 患者于1978年10月,無明顯誘因而自覺雙下肢發(fā)涼,廠醫(yī)診為腎陽虛證,用金匱腎氣丸、虎骨酒、青娥丸等大量溫補(bǔ)之藥,病情未能控制,仍逐漸發(fā)展,冷感向上至腰部,向下則冷至足心,如赤腳立冰上,寒冷徹骨。同時伴有下肢麻木,癢如蟲行,小便余瀝與陽萎等證。曾先后在北,首都醫(yī)院、友誼醫(yī)院檢查,均未見異常,而建議中醫(yī)治療。雖服補(bǔ)腎壯陽、益氣和血等中藥二百余劑,未能見效。于1980年1月11日來我處診治。 患者素體健康,面部豐腴,兩目有神,舌質(zhì)絳,少苔,脈弦而略數(shù)。問其飲食如故,大便不爽,小便短黃。初投四逆散,按陽厥證治之,藥進(jìn)三劑,厥冷依然。經(jīng)反復(fù)追詢病情,患者才說出睡眠不佳,且多亂夢,心時煩,容易汗出。視其舌尖紅如楊梅,脈來又?jǐn)?shù),反映了陰虛于下而心火獨旺于上之證?!秱摗返?02條云:“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指出了水火陰陽不相交通的治則。此證心火上炎,無水以承,是以心煩少寐,多夢汗出;火盛于上,陽氣不能下達(dá),下肢不得陽氣之溫,上下陰陽不相順接,是以為厥。四逆散疏氣通陽而不能瀉上盛之心火,是以服藥無效,乃擬下方。 黃連9克、黃芩2克、白芍6克、阿膠9克(烊化)、雞子黃兩枚。 上五味以水三碗,先煮三物,取一碗,去滓,納膠烊盡,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分兩次服下。 |
|
來自: iippss > 《秘方/驗方/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