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 g& d4 I/ w5 ]4 q+ Y; C 今晚由我與大家共同學(xué)習(xí)恩師劉志杰著的《傷寒論類編補(bǔ)遺》條文435-439條。/ k& Z5 i: k+ B7 e7 g* ?/ S+ N 第435條:4 y# ]0 ^4 y4 v& ` 大怒無刺,已刺無怒。新內(nèi)無刺,已刺無內(nèi)。大勞無刺,已刺無勞。大醉無刺,已刺無醉。大飽無刺,已刺無飽。大饑無刺,已刺無饑。大渴無刺,已刺無渴。無刺大驚,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渾渾之脈。身熱甚,陰陽皆爭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則泄。所謂勿刺者,有死征也。無刺病與脈相逆者。上工刺未生,其次刺未盛,其次刺正衰,粗工逆此,謂之伐形。
這條,不是仲景的原文,是王叔和《脈經(jīng)》里補(bǔ)入的,可以作為針刺禁忌證的補(bǔ)充,對(duì)學(xué)者也是有幫助的。* [+ o4 U; A* s- i
“大怒無刺,已刺無怒。新內(nèi)無刺,已刺無內(nèi)。大勞無刺,已刺無勞。大醉無刺,已刺無醉。大飽無刺,已刺無飽。大饑無刺,已刺無饑。大渴無刺,已刺無渴?!?/span>
這條是說,在發(fā)怒,房事后,勞作,醉酒,過飽過饑過渴時(shí)不要給針刺治療,告訴我們要在身體相對(duì)平和的狀態(tài)下針刺,且針刺后要注意保養(yǎng)。
無刺大驚,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渾渾之脈。1 n) q5 f6 ?& R: Z; k% I% U- s 這句是說,大驚之后,血脈逆亂,大熱不止,津液匱乏,汗出如油,是陽氣欲脫,渾渾之脈 ,是陰陽離絕欲死之脈,這些情況下,不要給針刺,會(huì)發(fā)生危險(xiǎn)的。 `( k8 {$ T# U8 z7 k/ K; o
身熱甚,陰陽皆爭者,勿刺也 此句為為厥熱往復(fù),陰陽嚴(yán)重不和,不能針刺。否則易逆亂經(jīng)脈之氣的。 8 V/ s# m' \$ r# O+ L 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則泄。 適合針刺的疾病可以針刺,在表的汗解,在里的下利而解,這是針后調(diào)動(dòng)經(jīng)脈正氣至于病灶,病邪得以排除的原因。! K1 F: B, l; x3 @7 F2 {; a. h0 W7 _4 f
所謂勿刺者,有死征也。無刺病與脈相逆者。 有針刺禁忌者,是不可以刺的,病與脈不相符的,如厥陰之類的,要注意了,不要用針刺治療。
上工刺未生,其次刺未盛,其次刺正衰,粗工逆此,謂之伐形。: | d. D. D8 O4 e4 |7 k8 n' h 這句是所謂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那種觀念。套用一句大家較為熟悉的話:“上工治末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意思。這種觀念,從臨床角度講,是不對(duì)的,從養(yǎng)生角度講,則是圣旨。7 ]1 X# I9 e( E
436、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dāng)灸之,附子湯主之。 (宋304)2 l3 Z2 G: D ` 【附子湯】(見307條)% R# c4 Z+ w: J5 v) Q$ U8 Z e 附子二枚,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術(shù)四兩,芍藥三兩。; b6 {; z+ Y3 n7 x- D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0 B* S8 a' O! V: Y 這條啊,《脈經(jīng)》原文可是沒提用什么方劑。只說了“當(dāng)灸之”。 那么,孫思邈在搜集整理王叔和原稿的時(shí)候,附上了這個(gè)方子,到底原來是否有方,已經(jīng)不可考證了,既然有了這個(gè)方子,我們就要按照這個(gè)方子的方證思路去考慮。 % H! d4 L' u0 d: y) |# B0 M ' f) f' \; @; p1 L 少陰病,指的是少陰表虛寒證,包括傷寒和中風(fēng)。 兩三天后,出現(xiàn)了口中和,后背惡寒很重,注意,這個(gè)惡寒,該是指的畏寒,甚至蜷縮。- s8 F% d* U9 x c5 N
口中和,是里有寒飲造成的,7 N5 w. K) I8 o0 ]; u 后背這塊地方惡寒、畏寒獨(dú)重,是中焦有停飲造成的。0 P' y/ A w2 l3 q# @
這個(gè)病,雖然沒說有自利嘔吐腹痛,但是,也是太陰病,輕微的而已。因此,這個(gè)病是少陰傳入太陰的病,也可以叫屬太陰病,因?yàn)榭赡苓€有少陰表證不解參與其中。' P* g$ m' |) R
如臨床常見到后背巴掌大一塊發(fā)涼怕冷的病人,都是內(nèi)里胃中有寒飲造成的,這個(gè)很準(zhǔn)。8 i% l5 i) w+ T
口中和,是什么意思? 是口不苦,或者說是口中不干燥,也不多唾流涎嗎。如果成立的話,那就是正常了,條文還要特意提它干什么? ) d3 {2 M6 V6 x& O6 s( {2 P# ?2 z “和”,有和混的意思。# o3 g+ Y; R' c 這里是指味覺不靈敏,吃什么都沒味!食欲不好,是陽明中寒者不能食的緣故??诶镞€粘膩不爽。要用熱藥利水溫陽化飲。 3 j' t; g$ A# t! S5 w: m' t 書上條文說了,當(dāng)灸。灸哪里? 胃里水飲,表現(xiàn)背寒一塊。就灸中脘和阿是穴兩個(gè)部位。不是下焦虛寒,不用灸關(guān)元。 灸,可以溫中驅(qū)寒,化水飲。配合藥物,療效快速。 ) L2 Q8 T) d( d& P 條文后面又來個(gè)附子湯主之。這個(gè)附子湯,和真武湯配伍相比,是把真武湯的生姜,換成了人參。我們看這條:. x( Y) U1 f! V2 o “307、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宋305)” 附子湯證,從方子來看,病人還會(huì)有津液不足的。水飲不化津液,出現(xiàn)了些許的熱證,口中干渴。還會(huì)出現(xiàn)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或身微腫。這個(gè)病,嚴(yán)格講,是少陰太陰陽明合病。' @! h( R8 j7 `! W% g- J
那么,這436條,只說了“口中和,其背惡寒者”,沒再詳細(xì)敘述其它癥狀, 我們就只能從附子湯的藥癥組成去反推了。如果是少陰太陰合病,或者屬太陰病,可以用灸法治療。/ M: S9 E, G( w 如果是還夾有一部分陽明津虧里實(shí)的,就是附子湯證??梢詼鼐慕Y(jié)合附子湯治療。$ x+ u# Y! i( t& v8 ? * H# S1 C) G& p+ t, q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千金:病患肩息上引。) 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轉(zhuǎn)甚。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jié)痛,脈沉者有留飲”。/ z, M2 L' X' C4 v6 o
在師父那里使用“劉氏溫灸”現(xiàn)在已經(jīng)十幾年了,經(jīng)過對(duì)無數(shù)患者的治療。虛寒水飲證,即使存在部分里熱的,用溫灸也不會(huì)發(fā)生問題的。更不用說是一派虛寒的。8 k: T, F! X1 z4 t7 {0 f( ~' ^7 a4 h 所以不要因?yàn)橛悬c(diǎn)陽明熱,而存疑慮。7 W5 h) c# n9 P0 [7 l2 R( [ ' c* ]' |3 h$ F* R, M 437、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cái)?shù)更衣,反少者,當(dāng)溫其上,灸之。(宋325)8 l: x/ ]8 `. O( h' h 這條,就是少陰轉(zhuǎn)太陰了,下利、嘔吐、汗出。三個(gè)渠道往出瀉津液。8 g$ [6 e3 D2 A2 i% `' y& L3 X
“必?cái)?shù)更衣,”是拉的次數(shù)多。 “脈微澀,”脈無力,弱的很,澀,是血少。! ]/ U! ~2 T/ q& D% E 津液都快脫沒了,哪能化血呢?血也就不足了。 就是個(gè)寒癥的虛脫。 “反少者,當(dāng)溫其上,灸之?!?/span>2 t9 x; Q& Z8 O 脫得差不多了,沒有多少體液再排了,大便反少了。 這個(gè)時(shí)候,就要溫補(bǔ)真陽了。# L/ ]5 t3 Y. F! x+ ?6 T7 w
他說,“當(dāng)溫其上”,其上,是什么意思?有人說,是臍上,有人說,是“其土”。 這個(gè)問題,說不明白。或者說,有脫漏字。3 Q, S$ a) h! b. Q) l4 c
但是,從臨床上看,溫灸神闕、關(guān)元、中脘、上脘,可以迅速解決問題,因此,我們要注重臨床實(shí)踐,不要在“其上”到底是哪里的問題上糾結(jié)。# _ A6 V+ ^7 M0 b+ N6 { / C( [, K1 ?0 V0 b0 h 438、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fā)熱者,不死。脈不至(足)者,灸少陰七壯。(宋292) $ v6 \' c8 c6 o# f) d 少陰病傳太陰,見到吐利,手足不厥逆,反而發(fā)熱,說明陽明胃氣盛,死不了。 2 E' v* K: A3 K$ ^1 p6 n* t “脈不足者,灸少陰七壯?!?/span>; I' F: ^, M4 I 宋本這條,記載的是“脈不至者”吧?桂本也是這樣。孫思邈記載的,是“脈不足者”?!睹}經(jīng)》記載的,也是“脈不足者”!% d+ k! m1 y. H9 S4 ~( |, T' v' b& A( @8 @ & `! p# W5 u' _ @ 這個(gè)脈,該是寸口脈,脈短而偏弱。稱為不足。$ B9 |; ]* T$ j 也可以理解為少陰綱的脈微細(xì)。% a$ x% Q+ S4 |+ R2 Q6 e' X9 V8 R 6 ^+ X# R1 j& e( ?% f- W5 e 灸少陰七壯。2 L' l9 ]. _8 E; j 就是灸關(guān)元,這個(gè)部位上叫少陰,少腹部位上的穴位都可以。 同樣道理,太陰病也可以灸神闕和中脘。 少陽厥陰可以刺灸季肋期門。
服藥的話,可以參考用真武湯。不必拘束于什么“少陰七壯”,用溫灸法,灸少腹1-2小時(shí)就行,有的還需要連灸幾天才有療效。 3 s% j8 b1 l& H 439、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宋349)7 I+ I! ^, ~, r' ^# p) ]# ^ 這條,《脈經(jīng)》這樣記載的:“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為可灸少陰、厥陰,主逆”。& p% S$ g% ^8 N/ t% a7 f9 j 5 M' r* E: S# o- |+ Y 后面這句,“為可灸少陰、厥陰,主逆”,懷疑是王叔和的注解。
傷寒出現(xiàn)促脈,寸浮,關(guān)以下沉弱或沉弦,是有表邪, 同時(shí)下焦寒飲上逆,還出現(xiàn)手足逆冷,是陽氣不足,寒飲盛。 ( i/ ]- V' {. a5 f) R; ], i0 o 用溫灸法,灸陰交或者關(guān)元?;蛘咧苯佑脦煾傅拇筇?hào)溫灸器灸神闕穴。/ n3 I+ p9 ?% M6 w
這里再說一下促脈的脈象,5 ?# ^1 K& {2 S' ` 促脈,就像一個(gè)蝌蚪,頭在寸部,尾在尺部。還有一個(gè)比喻,就是人群被鎖住的門攔截了,前面出不去,后面的人還是繼續(xù)向前涌。9 L: e! H- R0 D6 l; Z% ^( l ; u0 m2 P3 t/ X% z8 f i' m- v. ^6 d 這種脈,一個(gè)是說明有表邪不解,同時(shí)還有中下焦的氣上逆。還有一個(gè)就是典型的結(jié)胸證,會(huì)出現(xiàn)促脈,因?yàn)樯辖箤?shí)邪閉阻。 % G7 d1 K0 B: D0 a/ n' y. g “為可灸少陰、厥陰,主逆”這句話,說的也是對(duì)的,' t0 o4 S& q' |* C `% Z' r 主逆,主真陽不足的厥逆,因此可以灸足少陰和足厥陰,% z( t1 {; w1 {6 L+ G) O ' I$ @2 @, O; e1 P% ?% ]! L4 e 為什么取足經(jīng)?因?yàn)檎骊栐谙陆沟木壒省?/span> 膈下病,多取足經(jīng)。
陽明和太陰都有典型的三焦分部病證。 少陽和厥陰病呢,少陽偏于中上焦,也有下焦證參與。) y; D3 \) l' _6 y0 U) H3 A 厥陰多主中下焦,也有上焦證參與。2 T0 M( f7 ^8 ^8 k/ | 那么太陽和少陰呢?太陽病證多表現(xiàn)在上焦,1 D7 q8 T2 @- c 少陰呢,多表現(xiàn)在下焦。. m; [% O6 U$ C2 j8 p. N* \ 二者有都可以主全身的皮肉筋骨。為什么說少陰多表現(xiàn)在下焦? + u' L& G* G! `# x3 S9 G h 這里有個(gè)說法,那就是少陰主真陽,真陽藏于下焦的道理。 凡是出現(xiàn)脈微欲絕的四逆,欲吐不吐等,這都是下焦真陽不足而寒飲上逆造成的。' K4 L% B# s f, `- P5 B 不要以為是什么上焦心陽不足了,那是時(shí)方辨證的看法。! n, d( G% F$ ?/ o0 E
今天晚上講了針刺的注意點(diǎn)和灸法的部分適應(yīng)證。( J4 ~) C% b: R. ]: c* `; I 醫(yī)家治病,內(nèi)用藥物,外用針灸。孫思邈說,病在外,用針灸,病在內(nèi),用湯液。兩大辯證治療,要互補(bǔ)。漢傳經(jīng)方學(xué)術(shù),也有經(jīng)脈針灸理論。3 [. q' k/ d1 i- X9 B0 b% ^ * V' G, z$ |. t+ c9 a 師父說,實(shí)熱的用針法開泄,虛寒的用灸法溫通。 我們可以從上述條文中感覺到,而且在臨床上也體會(huì)到,灸法,主要是針對(duì)的三陰病,而針法主要針對(duì)的是三陽病或急癥。 在《傷寒論類編補(bǔ)遺》中也能經(jīng)??吹揭恍┛删牟豢删牡臈l文 在此就不一一例舉了,大家在看書時(shí)留心就是了。8 M- y6 a, t# O- E2 @+ j. ` 今天就學(xué)習(xí)到這里.在此謝謝大家的參與. 深深感恩師父的無私傳授和教誨。: `; L2 T0 X) N! B&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