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咳喘咳喘為咳嗽與喘證的合稱,泛指肺氣上逆,呼吸急促,氣短不續(xù)為主證的一類疾病。其病因多為外邪侵襲,臟腑功能失調(diào),痰濁壅盛及正氣虛弱,為臨床常見病證。先生對咳喘一癥,具有獨特的見解,療效顯著。
1.宣肺治其實、益腎固其本哮喘日久,往往本虛標實。由于宿痰內(nèi)伏,肺氣壅盛屬實,由于脾虛不運、腎虛不納屬虛,進一步可出現(xiàn)三臟俱虛的癥狀?!兜は姆āご罚骸拔窗l(fā)宜扶正氣為主,已發(fā)用攻邪為主”,是治療哮喘的大法。先生在臨床掌握“宣肺治其實,益腎固其本”的原則,取得—定療效。 哮喘(支氣管哮喘)曹××,女,11歲。初診(出診,1973年5月ll日):哮喘反復擾人已8年。近兩旬哮喘持續(xù)發(fā)作,晝夜不已。呼吸氣促,咳嗽劇烈,噴嚏,流涕,倚母懷喘息,不能平臥。用異丙基腎上腺素噴霧吸入,僅能緩解數(shù)分鐘。痰多白沫,不易咳出,額部汗出甚多。唇紫,苔薄膩,花剝,舌質(zhì)青,脈細數(shù)。多次急診用地塞米松、異丙基腎上腺素噴霧,以及氨茶鹼、非那更和各種抗菌素等藥物,未見效果。體檢:體溫38℃,心率130次/分,呼吸38次/分,肺部聽到干、濕性羅音。素有哮喘宿恙,風寒外襲,痰濁壅肺,肺失清宣,郁而化熱。稚體嬌弱,邪勢方殷,病情危重。急擬宣肺平喘,化痰祛邪,雙劑并進,以冀獲效。處方:生麻黃4。5g 射干9g 炙地龍9g 蒼耳子9g 炙紫菀15g 炙百部15g 炙蘇子9g 黃芩9g 姜半夏9g 白芍9g 鮮竹瀝30g(另服)。2劑。各煎2汁,24小時分4次服完。二、三診均用原方加減,5月12日服2劑,5月13~15日每天服1劑,哮喘逐步緩解。但于 5月23日起,突然噴嚏、流涕又作,劇咳,氣急出汗,程度較初診時為輕。仍用初診方加減,3天后又緩解。從6月6日起哮喘癥狀完全消失,并于8月下旬恢復讀書。參加游泳鍛煉,偶有感冒,鼻塞流涕,但均未引起哮喘復發(fā)。以后,平時服培補脾腎方:黨參9g 白術(shù)9g 茯苓9g 炙甘草6g 胡桃肉12g(打) 補骨脂12g 熟地12g 枸杞子9g 淮山藥12g 蒼耳子9g。另服地龍片(單味地龍生藥制成,每片0。3g,每次吞服5片,日服2次)及胎盤片。如有感冒、流涕、咳嗽,服標本兼顧方:生麻黃6g 射干9g 蒼耳子9g 陳膽星9g 黨參9g 白術(shù)9g 茯苓12g 胡桃肉12g(打) 黃芩9g。以后又以上方制成丸藥調(diào)治。1983年隨訪,停藥多年,哮喘9年來未發(fā)。 本例支氣管哮喘頻發(fā)達8年之久,造成病孩痛苦。在發(fā)病時,以治標為主,重用生麻黃(每天9g)之辛散與炙地龍(每天18g)之咸降相配,以宣肺、清熱、平喘。通過長期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兩藥同用.可加強松弛支氣管平滑肌,緩解支氣管痙攣,有極好的平喘作用。至于額上汗出甚多,何以不忌麻黃?因根據(jù)其母親訴述,病孩平時并無自汗、盜汗,僅在哮喘劇發(fā)時出汗,可見并非表虛,故可用麻黃平喘,喘平則汗出自止。蒼耳子祛風宣竅,與地龍相配,有較好的抗過敏作用,為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要藥。患者痰涎壅盛,郁而化熱,故用竹瀝、紫菀、半夏等以化痰止咳,黃芩、射干等以清熱利咽;配白芍稍斂麻黃辛散之性。在用本方治療初期,除仍用噴霧及氨茶鹼外,其他諸藥均停用,以后即完全以本方為主;當哮喘完全控制后,改用培補脾腎法,補脾以四君子為基礎(chǔ),補腎以胡桃肉、補骨脂、熟地為主藥。蓋肺為脾之子,培土即所以生金;腎為氣之根,補腎即所以固肺。通過變法調(diào)治,使8年痼疾,得到根治。葉天士認為喘證“在肺為實,在腎為虛”,此說確實可信。
2.溫腎健脾以利水、肅肺化痰以平喘喘腫之證,上則喘息不平,下則腫勢蔓延,病在肺脾腎三臟,病情重篤,危在旦夕。治法必須抓住溫腎陽以驅(qū)水濕,暖中土而化濁陰為主。如單從治肺著眼,徒勞無益。 喘腫(肺原性心臟病)陳××,男,74歲。初診(1967年10月6日):素有慢性咳嗽,經(jīng)常下肢浮腫。最近兩天,突然心悸、氣急加劇,腫勢益甚,延及大腿,按之凹陷,咳嗽痰多,咯痰不爽,四肢不溫,尿少。脈弦滑,苔厚灰膩,舌質(zhì)青紫。腹部有移動性濁音。證屬脾腎陽虛,氣不攝納,水濁泛濫,肺失肅降。高齡正虛,邪勢猖盛,急宜溫腎健牌以利水,肅肺化痰以平喘。處方:熟附子15g(先煎40分鐘) 生黃芪15g 葶藶子30g 光杏仁9g 淡姜皮4.5g 炙紫菀15g 姜半夏9g 茯苓皮30g,3劑。 二診(lO月9日):服上方后尿量劇增,腫勢大減,腿腫全退,腳面尚有輕度浮腫,四肢不溫,咳嗽氣急。脈弦滑,苔薄膩帶灰。腹部移動性濁音消失。再用前方加減:熟附子15g(先煎40分鐘) 生黃芪15g 葶藶子30g 桑白皮15g 淡姜皮4。5g 炙紫菀15g 姜半夏9g 陳膽星9g,3劑。三診(10月12日):腿足面目水腫全退,氣急減而未平,咳嗽已少,痰量亦減,納呆。舌質(zhì)青紫已消,苔薄灰膩,脈弦滑。再予振心陽,利肺氣。處方:熟附子9g(先煎20分鐘) 生黃芪15g 生麻黃6g 射干15g 炙紫菀15g 炙百部15g 姜半夏9g 陳膽星9g,4劑。四診(10月16日):腫退喘平,略有咳嗽,胃納好轉(zhuǎn),怕冷。苔薄灰,脈弦滑。再予前法調(diào)治。處方:熟附子9g(先煎20分鐘) 生黃芪9g 生麻黃6g 射干15g 陳膽星9g 炙紫菀15g 陳皮9g,4劑。另,附子理中丸100g,每次5g,每日吞服2次。煎藥服完后,再服丸藥調(diào)理。 本例系哮喘性支氣管炎、肺原性心臟病,病情重危.由于腎陽衰憊,膀胱氣化失常,以致四肢不溫,小便不利;脾陽不運,水濕泛濫,以致水液停聚,面目肢體浮腫:肺失肅降,不能通調(diào)水道,水氣凌心,以致心悸、咳嗽氣急不平。病在肺脾腎三臟,故用附子溫腎強心以利尿:黃芪健脾益氣以利尿;葶藶子瀉肺定喘以利尿。先生常用此三味藥為主,隨癥加味,每能見效。通過長期實踐,認為:熟附子一般劑量為9g左右,宜先煎20分鐘。對心力衰竭,氣急,浮腫較重者,則劑量應加大到15g,甚至30g.但附子含烏頭鹼,對各種神經(jīng)末梢及中樞,先興奮,后麻痹,如大劑量用之不當,可以致死。其中毒癥狀為唇舌發(fā)麻、惡心、肢麻、運動不靈、嘔吐、面白肢冷、血壓下降,最后可出現(xiàn)急性心原性腦缺血綜合征。但久煎即可減除本品毒性,而溫腎強心作用并不減弱.因此,如用15g,應先煎40分鐘;如用30g,應先煎l小時,則不致發(fā)生意外。本例還用紫菀、杏仁、半夏以肅肺平喘,化痰止咳;淡姜皮、茯苓皮以健脾行水。初、二診時,患者氣急甚劇,處方未用麻黃,因見腫勢嚴重,舌質(zhì)青紫等心力衰竭之象,故不宜用;方中葶藶子、杏仁、桑白皮均有一定的平喘作用,用之無礙.三診時,氣急減而未平,腫勢已退,心力衰竭基本控制,故用生麻黃以宣肺平喘。四診時腫退喘平,除略有咳嗽怕冷外,諸癥悉除,病已化險為夷,遂用原方加減,并于煎藥服完后,改服附子理中丸溫腎健脾,以資調(diào)理。
3.辛溫與辛涼相配、宣肺與肅肺同用外感咳嗽,既見喉癢咳嗽痰多等癥,又常兼發(fā)熱惡寒。根據(jù)先生的臨床體會,不必拘泥于辛溫與辛涼、宣肺與肅肺的界限,常以辛溫辛涼相配,宣肺肅肺同用,提高了治療效果。 外感咳嗽(氣管炎)趙××,女,68歲。初診(1976年8月23日):咳嗽甚劇,已有3天。昨起惡寒發(fā)熱(體溫38.6℃),頭痛,四肢關(guān)節(jié)酸痛,咳嗽陣作,咯痰不爽。昨服復方阿司匹靈、安乃近等西藥后,一度出汗,體溫稍降,今晨身熱甚壯(體溫39.1℃),苔薄白,脈滑數(shù)。系風邪外襲,肺氣失宣。治宜發(fā)汗解表,宣肺止咳。處方:羌活12g 公英30g 薄荷葉3g(后下) 生麻黃9g 杏仁9g 生甘草6g 炙紫菀12g 炙百部12g 炙枇杷葉12g,2劑。上方頭汁先用清水浸泡15分鐘,煮沸后5分鐘停煎,10分鐘后,取汁溫服;二汁煮沸后再煎30分鐘,取汁溫服。二診(8月25日):前天上午10時服上方后,得汗甚暢。昨晨身熱退清(體溫36。8℃),頭痛骨楚消失。今日咳嗽已減,食欲已振。苔薄白,脈小滑。再予清宣肺氣,化痰止咳。處方:生麻黃4。5g 杏仁9g 生甘草6g 炙紫菀12g 炙百部12g 炙枇杷葉9g,3劑。 以一般常規(guī)來說,風熱宜辛涼,風寒宜辛溫,咳嗽初起宜宣肺,咳嗽日久宜肅肺。但在臨床運用中,沒有必要限制得太死,可以相互配合使用。先生對感冒及外感咳嗽而見發(fā)熱者,常以辛溫(羌活、生麻黃)、辛涼(薄荷加蒲公英清熱)同用,而以羌活、蒲公英為主。如偏于風寒發(fā)熱無汗身痛,羌活可加重至15g,再加紫蘇9g,適當減少蒲公英劑量;如偏于風熱口干咽痛,除已用蒲公英外,可再加板藍根30g或黃芩12g,適當減少羌活劑量.至于宣肺與肅肺同用,古已有之,例如射干麻黃湯,既用麻黃辛溫宣肺,又用紫菀、款冬肅肺下氣,而此方治療哮證咳嗽氣急,喉中有痰鳴聲,即使持續(xù)已半月余,也不因發(fā)作日久而忌麻黃宣肺。又如止嗽散中荊芥、桔梗疏風宣肺,說明病起不久,表邪未解。但并未因此而忌用紫菀、百部以肅肺止咳。本例用羌活、薄荷、蒲公英解表清熱,三拗湯宣肺化痰,紫菀、百部、枇杷葉肅肺止咳。其中枇杷葉是一味肅肺藥,有較強的抑制流感病毒作用,先生治療流感初起,發(fā)熱、頭痛、咳嗽甚劇,常在解表宣肺藥中加入本品,效果較好。至于煎藥方法,由于羌活,薄荷等含揮發(fā)油,不宜多煎,故囑頭汁少煎取其辛散解表之力,二汁多煎以奏化痰止咳之功。通過上法治療,本例高熱在24小時內(nèi)退清,咳嗽迅速全愈。
4.辛散收斂、相輔相成咳嗽日久不愈,用宣通、肅降之法而無效,且外無表癥,內(nèi)無痰濁者,則可采用辛散與收斂法同治,每能見效。 久咳(氣管炎)顧××,女,37歲。初診(1975年4月2日):今年春節(jié)前探親途中,感受風寒,引起咳嗽。兩個多月來,曾注射青霉素、鏈霉素,服愈咳糖漿、碘化鉀以及中藥等,喉癢咳嗽持續(xù)不減,干咳無痰,劇咳時引起氣急惡心。胸膺悶痛,精神困憊,氣短,口干,脈細略數(shù),苔薄膩??人岳p綿已久,肺金氣陰虧虛,肺失清肅,氣逆而致頻咳。治宜益氣養(yǎng)陰,宣肺鎮(zhèn)咳。處方:生黃芪9g 南沙參、北沙參(各)12g 生麻黃4。5g炙地龍9g 桔梗4。5g 生甘草4。5g 罌粟殼9g 炙紫菀15g 炙枇杷葉12g,7劑。二診(4月9日):近3天來,咳嗽已明顯好轉(zhuǎn),未見劇咳,氣急漸平,口干亦減,脈細,苔薄膩。再予前法出入:生黃芪9g 生麻黃4。5g 炙地龍9g 罌粟殼4。5g 桔梗4。5g 生甘草4。5g 炙枇杷葉12g 北沙參9g 麥冬9g,7劑。三診(4月16日):喉癢咳嗽已除,各癥均安,惟略覺神疲氣短口干而已。此乃氣陰尚未完全恢復所致。再予益氣養(yǎng)陰為主,生脈散加味.處方:孩兒參12g 麥冬12g 五味子4。5g 南北沙參(各)12g 野百合10g 生甘草4。5g 桔梗4。5g,7劑。 本例咳嗽兩月余,纏綿不愈。劇咳日久,氣陰虧虛,故見神疲、氣短、口干;肺失清潤肅降,氣失宣暢,故見劇咳無痰。方用黃芪、沙參益肺氣,養(yǎng)肺陰,乃一般常法;關(guān)鍵在于用麻黃之辛散配罌粟殼之收斂,相輔相成,起著宣通、收斂肺氣的作用,以達到鎮(zhèn)咳止嗽的目的。一般治療咳嗽并不常用罌粟殼,恐其收斂邪氣,但用之合度,可獲顯效?!夺t(yī)門法律》說:“凡邪盛咳頻,斷不可用收澀藥,咳久邪衰,其勢不脫,方可澀之?!彼^“邪盛”,是指表癥未罷,痰濁未清;所謂“邪衰,其勢不脫”,是指外無寒熱表癥,內(nèi)無痰濁留戀,而咳勢仍劇。必須抓住這兩個辨證要點;方可使用收澀之劑?!兜は姆ā氛f:“治嗽多用粟殼,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后藥也。”朱氏之見,可謂深得使用本品之要領(lǐng)。 咳喘之證,在臨床上還可見痰甜或痰咸。一般痰有甜味,多屬脾經(jīng)痰濕留戀所致。痰甜而稀白者為寒濕之痰,可用平胃散、苓桂術(shù)甘湯以溫化濕痰;痰甜而稠黃者為濕熱之痰、可用貝母瓜蔞散、黛蛤散以祛痰化濕清熱。先生根據(jù)程門雪先生經(jīng)驗,無論寒濕或濕熱之痰,凡是痰甜,均應適當加入陳皮、砂仁等芳香化濕之品,可以提高療效,確實靈驗。一般痰有咸味,多屬腎水不攝,津液上泛所致。用金水六君煎加減,以補腎健脾,其中熟地重用至八錢,取得很好效果。蓋脾為生痰之源,脾健運則痰濁自然不生;腎主水,腎氣充則腎水不致上泛矣。 咳喘日久,凡見晨起咳嗽,痰先稠后薄,多屬肺脾濕痰,夜間或子后咳嗽氣急更甚,多屬腎虛不能納氣。發(fā)作時間,可供辨證時之參考。
|
|
來自: p0oouuu > 《?當代名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