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鴻斌
【摘要】目的:觀察運用中醫(yī)藥綜合治療虛證痿躄的臨床效果。方法:采用內服中藥,配合針灸、酒劑推拿按摩治療。結果:效果明顯,療效高,痛苦小,易于接受。結論:多種方法合用,使氣血充足、經脈流通而病自愈。 【關鍵詞】虛證痿躄;中醫(yī)藥治療;五子衍宗丸;芍藥甘草湯
痿躄屬于中醫(yī)痿病,虛證痿躄是由于各種致病因素,耗傷內臟精氣,致精、氣、血、津液無以化生,日久氣血虧耗、精津不足所引起筋脈肌肉失養(yǎng),關節(jié)不利所致。筆者運用中藥五子衍宗丸、芍藥甘草湯加減內服配合針灸、酒劑推拿按摩綜合治療虛證痿躄,效果明顯,療效好,痛苦小,易于接受,現(xiàn)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病患者68例,其中:男26例,女42例;年齡最小15歲,最大83歲,平均年齡65歲;病程最短11個月,最長5年,平均2.5年。 1.2臨床表現(xiàn):68例均有不同程度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不能隨意活動,其中有6例有肌肉萎縮,弛縱癱瘓,舌淡、少苔或苔膩,脈沉細。 2治療方法 2.1中藥:以補脾健中、益氣行血、滋補肝腎、強筋健骨為治療原則,首選五子衍宗丸、芍藥甘草湯加減,基本方:枸杞、五味子、菟絲子、覆盆子各15g、車前子10 g(布包)、當歸10 g、棗仁各10 g、仙靈脾6 g、龜版12 g(先煎)、杭白芍30~40g 、炙甘草30g、黃芪20 g、白術12g、砂仁6g、丹參12g。文火煎30分鐘,煎兩次混合內服,每日2-3次,每日1劑。 2.2 針灸治療 2.2.1選穴: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關、頸胸夾脊。下肢:環(huán)跳、髀關、風市、豐隆、足三里、陽陵泉、委中、三陰交、腰夾脊、昆侖。 根據(jù)病情酌加:脾俞、胃俞、肝俞、腎俞、章門、中脘、太溪、太沖。 2.2.2操作:脾俞、胃俞、肝俞、腎俞、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手三里、合谷、章門、中脘、太溪可用補法,余穴平補平瀉,同時可取3㎝長艾條置于針上點燃進行溫針灸;肌肉萎縮明顯時,可選手足陽明經穴應用排刺法治療。每次3040分鐘,每日1次或隔日1次。 2.3推拿療法:在針刺完畢后,取針灸所選經絡和局部進行推拿,并用先準備好的藥酒(紅花、桃仁、田七、當歸、蜈蚣、澤蘭、白芍、伸筋草、透骨草、丹參等),取液沿上述經脈、穴位進行按摩,手法均應由輕到重,手三里、合谷、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委中等穴可根據(jù)病人的情況實施強刺激,每次20分鐘,每日2次。 2.4療程:20天為1個療程,休息1周后再進行下一個療程。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治愈:經5個療程治療,病變肢體隨意運動恢復,肌肉豐滿,神經系統(tǒng)及實驗室檢查正常;好轉:經5個療程治療,病變肢體功能基本恢復,癥狀改善,神經系統(tǒng)及實驗室檢查基本正常;未愈:經5個療程治療,病變肢體功能無改善。 3.2治療結果:本組68例,治愈24例,占35.3%;好轉33例,占48.5%;未愈11例,占16.2%??傆行蕿?3.8%。 4病案舉例 韓某,女,34歲,農民,住院號2004002901,四肢痿弱無力,不能行走2年,于2002年5月12日入院治療。來診時見神清,言語低弱,面色萎黃,形體消瘦,查體合作,四肢痿弱無力,肌肉消瘦,腰脊酸軟,肌力1級,肌張力低,活動受限制,但未引出神經系統(tǒng)陽性體征;T36.8℃,P62次/分,R20次/分,BP18/9kPa。入院診斷:痿躄(肝腎虧虛型)。運用中藥五子衍宗丸及芍藥甘草湯加減內服配合針灸、推拿治療2周后,患側自覺肢體原有癥狀有所改善,2個療程后左上肢肌力2級,左下肢肌力1級,繼續(xù)治療近3個療程時患者在家人的幫助下可以站立,6個療程治療后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而康復出院,隨訪一年未見復發(fā)。 5體會 5.1張景岳云:“元氣敗傷則精虛不能灌溉,血虛不能營養(yǎng)......”?!秲冉洝吩疲骸案沃鹘睢?、“肝藏血”、“肝為罷極之本”,筋痿與肝的功失調密切相關?!端貑枴ゐ粽摗吩疲骸瓣柮髡?,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又云“脾主身之肌肉”?!端貑枴ぬ庩柮髡摗吩疲骸啊闹坏梅A水谷之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以生化,故不用”。中醫(yī)認為病久必傷及脾胃、肝腎,致氣血、津液生化無源,可致筋脈、肌肉失養(yǎng)而弛緩無力、痿弱不用而成痿病。故治宜以補脾健中、益氣行血、滋補肝腎、強筋健骨為大法。 5.2五子衍宗丸可滋補腎氣,補脾益胃。重用芍藥、甘草又成為芍藥甘草湯,既可滋肝陰補肝血,又能補肝脾腎三臟;丹參,《本草便讀》云:“丹參,功同四物湯,能祛瘀以生新,善療風而散結,性平和而走血…調理血份之首藥”;黃芪、白術,補氣健脾、補中行氣血;砂仁, “醒脾調胃之要藥”,可防滋補藥礙脾胃之弊。合用可達補而不滯、健脾補肝腎、流通血脈、濡養(yǎng)經脈,強筋骨、復津液、調宗筋、利關節(jié),痿躄自愈。 5.3針灸治療,根據(jù) “陽明,多氣多血,又主潤宗筋,利關節(jié)”和“治痿獨取陽明”的理論取穴,以手足陽明經俞穴和夾脊穴為主。夾脊穴又位于督脈旁,可調節(jié)臟腑陰陽,通行氣血;外關、風市,輔助陽明經通行氣血;陽陵泉為筋會,可補益骨髓、強筋健骨;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下合穴,人體強身壯體要穴;三陰交為脾經下合穴,又為足之三陰交會穴,刺之能調理脾胃,補中、益氣、行血,滋養(yǎng)陰血;中脘、章門分屬腑會、臟會,調理臟腑功能,達補益之力。肝俞、腎俞、太溪、太沖滋補肝腎。余穴可調節(jié)經絡氣血。共用能補益氣血、流通經脈,且加灸可借助熱力作用治療效果直達病所,達到溫通經脈、氣行血通的目的。同時排刺,增大針刺強度、激發(fā)經氣,加強血脈流通。 5.4推拿治療,根據(jù)“經脈所過,主治所及”,通過一定推拿手法配合活血、通絡藥酒治療,酒能助藥、推拿活血通絡之力,達到舒筋活絡、溫通氣血、疏暢經脈、改善病變肌肉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 5.5中藥內服配合針灸、溫針灸、藥物推拿,共湊調節(jié)臟腑功能、補陽明以壯脾土、培脾土以生肝木、肝腎同補、補后天以滋先天不足、調理氣血、溫通血脈之功,達到精血充足、髓海得滋、經脈流通,病變肢體自愈。參考文獻 [1] 陳佑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324 [2]陳圓桃.2010年新編中醫(yī)病證診療常規(guī)[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121123 [3]王啟才.針灸治療學[M].第二版.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6365 [4]姜衛(wèi)國,周東年,白炳森,等.成方新用治療經驗大全[M].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4:168,2702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