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幾句話,一滴淚在大音樂家眼里閃光。他喃喃地如同獨語:“我的好是魂!人家都當我是個厭世者,你們怎么會想到這個!在這里我孤零地坐著,寫我的音符——我將永遠聽不見音樂,但是在我心里發(fā)出的回響,較任何樂器上演奏的都美。我有時不免嘆息,我真軟弱……一個音樂家最大的悲劇是喪失了聽覺?!?/p>
貝多芬神往地說:“一個人到田野去,有時候我想一株樹也比一個人好……”
他接著說:“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峰嶺已倒落了的火山,頭顱在熔巖內燃燒,拼命巴望掙扎出來?”
貝多芬激動而又沉郁的情緒深深感染了來訪者,客人不斷寫下筆記。
命運加在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將他靈魂鎖閉在磐石一樣密不通風的“耳聾”之中,這猶如一座水無天日的幽囚的小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過反過來在另一方面,“聾”雖然帶來了無可比擬的不幸和煩憂,卻也帶來了與人世的喧囂所隔絕的安靜。他誠然孤獨.可是有“永恒”為伴。
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里吃簡便的晚譬.在晚餐桌上說起他往昔的許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時跟海登和巴哈學習時的生活,包括他為了糊口指揮鄉(xiāng)村音樂隊的生活。貝多芬還向他的客人敘述自己最后一次出席指揮音樂會……
他對客人大聲說:“聽我心里的音樂!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覺!一個樂隊只能真出我在一分鐘里希望寫出的音樂!”
(選自《文藝春秋副刊》,1947年2月15日第1卷第2期,略有改動)
21、從下列題目中任選一個,寫一篇300字左右的賞析短文。(15分)
(1)“巨人”的述說
——簡析《貝多芬:一個巨人》的語言描寫
(2)“老獅”的畫像
——談談《貝多芬:一個巨人》的肖像描寫
(3)他者的視角
——試析《貝多芬:一個巨人》的側面描寫
如:他者的視角——試析《貝多芬:一個巨人》的側面描寫
除正面描寫之外,本文還運用側面描寫,從不同的角度與層面對巨人貝多芬形象進行立體刻畫。(一段:開門見山,提出觀點,側重于“評”。)
其一,女傭的視角。女傭是最了解貝多芬日常生活的人,但她并不完全了解貝多芬的精神。在她眼中,貝多芬主要是—個自強、孤僻而又可憐的形象:他在失聰之后仍然不停地“工作”,生活上完全自立,不讓別人“幫他一點忙”,這是其自強的一面;他任誰都不肯接見,厭惡別人打擾,喜歡孤獨與安靜,總把房子弄得零亂不堪,這是其孤僻的一面;他不僅生活得如此“簡單隨便”,身體又“常常不舒服,而且?guī)缀跬耆?,還被“流氓一樣的侄子”經常煩擾,這是其可憐的一面。通過這—視角,從側面反映了貝多芬的日常生活,也初步表現(xiàn)了他孤傲自強的性格特點。
其二,客人的視角。這本是全文描寫貝多芬形象的主要視角,但由于文章已有一個貫穿始終的敘述者,所以通過這個視角進行的描寫也可以歸入側面描寫。來訪的客人是試圖真正去了解貝多芬精神與靈魂的人??腿穗m然覺得貝多芬有一個“真實的好靈魂”,但在最初這種認識既不全面也不深入。聽了女傭的介紹,看到貝多芬的真實面貌與實際生活之后,客人一方面也像女傭那樣既感到可畏又覺得可憐,另一方面卻在畏懼中更有一層敬仰,在憐憫中更多一層相惜。與貝多芬深入交談之后,客人被深深感染,對音樂巨人的性格、意志與精神終于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通過這個視角,“巨人”貝多芬形象最深刻最感人的一面被清晰地刻畫出來。
其三,一般人的視角。這實際上是一個隱含的視角,在本文中并未直接出現(xiàn),但細心的讀者卻可從女傭與貝多芬的話中看出。從這個視角來看貝多芬的人,包括他的侄子、嘲弄他的孩子們以及許多把他看作“厭世者”的人,他們既不完全了解貝多芬的實際生活,也根本不了解他的意志與精神。在這些人眼中,貝多芬只是一個失聰不潔、孤僻厭世的糟老頭形象。因此他們對貝多芬既無憐惜,亦無敬畏,有的只是嘲笑、捉弄與打擾。通過這一視角的描寫,不僅呈現(xiàn)了一般人眼中的貝多芬形象,也不僅解釋了貝多芬近乎孤僻的性格,更將貝多芬失聰后艱難的處境與孤獨的心境描繪了出來,更能反襯出貝多芬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巨人形象。(二——四段:扣住第一段提出的觀點,從三個方面展開,一面敘例,一面分析,側重于“敘”與“析”。)
5、方法多種,靈活選用
(1)例證法、引證法:事實勝于雄辯,恰當?shù)倪\用例證法和引證法,能極大地增強文章的說服力。不過要注意,因全文只有300字左右,舉例語言要簡潔;在運用引證法時,選句要精當,要避免因大段的抄錄原文而削弱了分析論證。
(2)分論點法:先設一個中心論點,再圍繞它設立三個左右的分論點,使得論證從多方面展開,既條分縷析,又具體翔實,使短文中心顯豁,讓閱卷者在快速閱卷的過程中稍加掃視就清楚明白,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3)聯(lián)系法:可以適當聯(lián)系與作品相關的國情、社會背景等;適當聯(lián)系同一作者的類似作品(能聯(lián)系上課文尤佳);適當聯(lián)系作者整體創(chuàng)作風格……考慮到所寫的只是300字左右的賞析短文,這里提及的“聯(lián)系”,只能是點到為止,涉及過多,反而會沖淡中心。
(4)、假設法、比較法:對被賞析的作品作假設性推敲,假設不這樣,思想內涵或表達效果則會如何如何……
(5)咬文嚼字法:突出分析重點詞句。例如:
再如:“老獅”的畫像——談談(貝多芬:一個巨人》的肖像描寫
肖像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與精神意志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充分利用肖像描寫,描繪了一幅形神兼?zhèn)涞摹袄溪{”畫像.本文對貝多芬的肖像描寫有三個特點。
其一,以形寫神,形神兼?zhèn)洌疚闹貜膬蓚€方面對貝多芬進行肖像描寫。一方面描寫他穿著隨便、不修邊幅,這不僅表現(xiàn)了他對物質生活要求很低,并不在意,而把全部心力專注于他的音樂,也表現(xiàn)了他不屑于流俗的鮮明個性。另一方面又描寫了他像“獅子”般充滿力量的外貌特征,如“極寬闊”的肩、“有力的大手”、“緊閉的嘴”、“方形的下頷”等,這就寫出了他作為音樂巨人“扼住命運咽喉”的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以及在“愁苦和力量”背后的“堅韌無比的生的意志”.一個具有偉大人格、堅強意志與崇高精神的“巨人”,就是本文所著力描繪的形神兼?zhèn)涞摹袄溪{”畫像的深刻內涵。
其二,由遠及近,逐層深入.本文通過客人的視角對貝多芬的肖像描寫共三層:首先是遠景,聽到“沉重的腳步聲”之后,客人看到他“軀體五尺左右”,但“兩肩極寬闊”,是粗略的第一印象;其次是中景,作者描寫貝多芬的衣服“陳舊”且“不整潔”,上衣背后還拖著早已失效的助聽器,突出其不合時宜與不修邊幅;最后是近景,作者先寫了“有力的大手”,然后集中筆墨于頭部的特寫,著力描寫了臉、頭發(fā)、眼睛、鼻子、下頷等,作者由遠而近,從整體觀感到細膩刻畫,逐層深入地寫出了貝多芬“笨拙”的外形下所具有的堅韌無比的意志。
其三,虛實結合,傳神寫意.本文一方面客觀摹寫貝多芬極具個性的外貌特征,如“極寬闊”的肩、“有力的大手”、“長而笨的鼻子”、“緊閉的嘴”、“方形的下頷”等,這些都是實寫,表現(xiàn)了他的堅強、孤傲與力量;另一方面又運用適度的夸張和想象,如寫貝多芬“火一樣蓬勃的頭發(fā),好像有生以來從未梳櫛過”、深邃的眼睛“有一種凝重不可逼視的光”等,這又在一定程度上虛寫出他“臉上呈現(xiàn)出一個悲劇”?!氨瘎 笔菍ω惗喾倚は駜仍谏耥嵶钅毜母爬ǎ粌H寫出了他所遭遇的“不幸和煩憂”,也表現(xiàn)了他堅韌的意志與博大的精神。虛實結合的肖像描寫,把客觀摹寫與傳神寫意結合起來,凸現(xiàn)了貝多芬飽經挫折與孤獨卻依然勇于反抗厄運與流俗的精神。
6、結構完整,層次清晰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300字左右的賞析短文也應該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與做一個簡答題有別,因此要安排一個完整的結構,比如,文章宜有簡明的開頭段,稍加展開的中心段,有時還可以加上歸納全文的結尾段。
對作品的評價最好在開頭直接提出,下文加以證明,形成總分結構。如果有必要加上總結性文字以收束上文,那就形成總分總結構,但不可勉強,以免畫蛇添足。例如:
他者的視角——試析《貝多芬:一個巨人》的側面描寫
側面描寫是本文刻畫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文章通過對女傭、客人等人動作、神情、語言的描寫,從“他者”的角度,逐層深入地表現(xiàn)了貝多芬鮮明的性格特征和偉大的人格精神。(一段:提出全文觀點,總寫。)
本文開頭,女傭“捏弄著圍裙”的動作、“為難”的神情、“他不肯接見你”的話語,寫出了她對貝多芬的畏懼,表現(xiàn)了貝多芬失聰后孤傲的性格.接著,女傭對貝多芬生活情況的介紹,寫出了她對貝多芬的同情,既表現(xiàn)了貝多芬對物質生活的隨意,對流俗的不屑與反叛,也表現(xiàn)了貝多芬摯愛音樂、頑強不屈的精神。同時,文章通過女傭的語言,還寫出了“別人”的“打擾”、“侄子”的“麻煩”等,說明了使貝多芬寧可做一頭置身“獸穴”的“老獅”的原因。這一層面的側面描寫展示了貝多芬的生活狀態(tài),表現(xiàn)了他孤傲的性格和忘我工作的精神。
文章對客人動作、神情、語言的描寫是對貝多芬形象更深入的刻畫,使讀者對貝多芬的了解和認識大大推進了一層??腿恕皯z惜”“敬畏”的神情,表現(xiàn)了貝多芬雖遭厄運,依舊凜然的“巨人”氣概??腿说淖謼l寫道:“我們要知道你的生平,把你的消息帶給萬千大眾,使他們了解你真實的好靈魂?!边@個字條,改變了貝多芬的態(tài)度,也向讀者傳達了這樣的信息——還有許多人關注著貝多芬,理解和尊敬貝多芬?!罢鎸嵉暮渺`魂”是對貝多芬作為“巨人”形象的高度準確的概括。他外表“笨拙”,他性格孤傲,但他有著“真實的好靈魂”?,F(xiàn)實的厄運、別人的嘲弄可以給巨人以沉重的打擊,但決不可能打敗他。而客人專注地“做筆記”、被貝多芬的敘述“感染”,則是對貝多芬“真實的好靈魂”的一種詮釋。(第二段與第三段,從兩方面分寫。)
不同的人看待貝多芬的視角不一樣,對他的了解程度不一樣,對他的態(tài)度也不一樣。文章正是通過這些側面描寫,寫出各種人物對貝多芬或嘲弄,或煩擾,或同情,或理解的不同態(tài)度,逐步表現(xiàn)貝多芬“真實的好靈魂”,刻畫出命運坎坷、意志堅韌、精神偉大的巨人形象。(第四段:總括全文。)
全篇用的是“總分總結構”。
7、用語精準,具有文采
要盡可能遣用符合文本特征的精準性詞句,盡量用形象化的語言評價和分析作品,把觀點滲透到富有魅力、給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同時恰到好處地使用一些文學評論的術語,增濃文學評論味。例如:
“巨人”的述說——簡析《貝多芬:一個巨人》的語言描寫
通過人物語言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心態(tài)與精神,這是刻畫人物形象的一種重要方法。本文通過描寫貝多芬的語言,展現(xiàn)了一個音樂巨人的鮮明形象。
本文的語言描寫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其一,緊扣人物的生理特點與性格特點。貝多芬在生理上的最大特點是完全失去了聽覺,在性格上的最大特點則是堅強孤傲與激情進發(fā)。作者在描寫貝多芬的語言時,說他要么是“大聲說”,“粗著嗓子喊”,要么是要求別人“說的聲音大些”,要么是“好像在自言自語”、“喃喃地如同獨語”等,這便體現(xiàn)了他作為一個聾子的語言特色.同時,作者又著重突出了貝多芬堅強孤傲與充滿激情的特點,他的每一句話都是那么簡潔凝練、擲地有聲、富有個性,無論他是孤傲煩躁,還是激動沉郁,或者平靜深沉,他的語言都飽含著既深且濃的情感。因此我們在讀到他的這些語言時,只覺元氣淋漓,神態(tài)畢現(xiàn),聞其聲如見其人。
其二,契合人物的心態(tài)變化與內在精神。對來訪的客人,貝多芬的心態(tài)有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作者通過他的語言展現(xiàn)了這一變化過程。貝多芬最初出現(xiàn)在客人面前時,其語言明顯有極不耐煩和旁若無人的意味;但在了解客人的來意之后,他的語言開始變得激動而沉郁;講述自己的往事時,其語言又深情而平靜;最后,談到心中的音樂并不能被人們完全理解時,他的語言又變得激越起來.貝多芬語言的變化完全契合他心態(tài)的變化,從他不同的語言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不同的心態(tài)。同時,貝多芬又反復說到,自己雖然遭受命運的捉弄,被世人嘲笑而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但內心卻像燃燒的火山,回響在心中的音樂“較任何樂器上演奏的都美”。這便展現(xiàn)了貝多芬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巨人精神。
其三,直接描寫與間接轉述相結合。作者在描寫貝多芬的語言時,既采取了直接描寫的方式,又運用了間接轉述的方式(比如貝多芬回憶往事的那段),同時又不失時機地加上了自己的感想與議論.這種寫法,不僅使人物語言描寫詳略得當,人物形象特征更加突出與深化,而且使整個文章的節(jié)奏有變化,有起伏.所以全文的節(jié)奏始則低沉緩慢,繼則激越迅疾,再則平靜舒緩,最后則在一個高揚有力的聲音中戛然而止。因此這篇寫音樂巨人的文章本身就如一曲富有節(jié)奏變化的美妙音樂。
同學們宜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記住一些常用的評論術語。比如,文短卻又波瀾起伏曲折多變,我們可用“尺水興波”;文章開篇峭拔,令人驚絕,我們可用“劈空而起”;文章結束用媚語攝魂,令人執(zhí)卷流連,我們可用“臨去秋波”;文章結尾充分顯示出作者立言的本意,我們可用“卒章顯志”;文章篇中無閑句,句中無閑字,我們可用“惜墨如金”;文章納須彌于芥子,我們可用“小中見大”;文章在詼諧的話語中潛藏著深刻嚴肅的思想,我們可用“寓莊于諧”;文章“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蘇軾語),我們可用“淡而有味”;文章反復書寫,極盡鋪陳之能事,我們可用“用墨如潑”;文中有鮮明的畫境,我們可用“文中有畫”。此外,還有“奇句奪目”、“樂景寫哀”、“托物言志”、“化丑為美”、“以動襯靜”、“烘云托月”、“以景結情”、“疏密相間”、“情景交融”、“首尾呼應”等等。不過,千萬不能機械套用,一定要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見什么文用什么語。
8、內容形式,互相聯(lián)系
《湖南省200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補充說明》中21題題型示例為:
從下列題目中任選一個,寫一篇 300 字左右的賞析短文。( 15 分)
① 試析《報秋》的主題思想及其表現(xiàn)。
② 《報秋》的藝術手法賞析。
③ 談談《報秋》的構思技巧。
顯然,考生選擇① 題,必須聯(lián)系主題思想及其表現(xiàn)兩方面賞析;選擇②題或③題,或側重于藝術手法賞析, 或側重于構思技巧鑒賞,但是,寫作時也不能脫離文章思想內容。因為,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反過來內容也需要依靠形式來表現(xiàn)。所以,評價作品的藝術特色時,萬不可棄思想內容而不顧,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時,也可以適當提及表現(xiàn)手法。當然,它們的側重點是各不相同的。
9、常見毛病,多多注意
(1)以述代評
某些同學或由于練習寫作太少,或因為概括功力不夠,常常出現(xiàn)“以述代評”現(xiàn)象。
應知:述只是手段,評才是目的;述是為了評,要評就得述;述的語言應該高度概括,分析評論的語言要盡可能翔實。可以邊述邊析邊評。
(2)以感代評
有的同學沒弄清文學賞析類文章與讀后感的區(qū)別,把300字左右的賞析短文寫成了讀后感。
應知:文學評論是對文學作品本身進行客觀的評析,讀后感是對文章(不限于文學作品)發(fā)出的感想,二者不可混淆。
(3)評語空洞。不能只顧胡亂的貼標簽,要注重敘析評的有機結合,觀點下面要有切實的分析論證。
(4)觀點含混。
動筆前要疏清思路,明確觀點,精心構思,打好提綱;否則有可能信馬由韁,彼此混雜,不知所云,猶如亂麻。
(5)褒貶失當。評析得從文本實際出發(fā),不能僅憑個人好惡,任意拔高或貶低。
附:
2008年高考湖南卷21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
談靜
朱光潛
(1)人生樂趣一半得之于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謂“感受”是被動的,是容許自然界事物感動我的感官和心靈。這兩個字含義極廣。眼見顏色,耳聞聲音,是感受;見顏色而知其美,聞聲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顏,同一和聲,而各個人所見到的美與和的程度又隨天資境遇而不同。比方路邊有一棵蒼松,你看見它只覺得可以破來造船;我見到它可以讓人納涼;旁人也許說它很宜于入畫,或者說它是高風亮節(jié)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個乞丐,我只能見到他的蓬頭垢面,覺得他很討厭,你見他便發(fā)慈悲心,給他一個銅子;旁人見到他也許立刻發(fā)下宏愿,要打翻社會制度。
(2)世間天才之所以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強烈。比方詩人和美術家,你見不到的東西他能見到,你聞不到的東西他能聞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請伯牙向他彈琴,他也只聯(lián)想到棉匠彈棉花。感受也可以說是“領略”,不過領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僅是最活動的人,也是最能領略的人。所謂領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尋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漢只管滿口吞咽,會喝茶的人卻一口一口地細啜,能領略其中風味。
(3)能處處領略到趣味的人決不至于岑寂,也決不至于煩悶。朱子有一首詩說:“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一種絕美的境界。你姑且閉目一思索,把這幅圖畫印在腦里,然后假想這半畝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這首詩比擬人生苦樂多么愜當!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為他們的“半畝方塘”中沒有天光云影,沒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便是領略得的趣味.
(4)領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資,一半也由于修養(yǎng)。大約靜中比較容易見出趣味。物理上有一爭定律說:兩物不能同時并存于同一空問。這個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說得通?!闳瞬荒芨惺苋の?,大半因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靈。我所謂“靜”,便是指心界的空靈,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遠不沉寂的。你的心界愈空靈,你愈不覺得物辦沉寂,或者我還可以進一步說,你的心界愈空靈,你也愈不覺得物界喧嘈。所以習靜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學佛家靜坐參禪,靜與閑也不同。許多閑人不必都能領略靜中趣味,而能領略靜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閑。在百忙中,在塵市喧嚷中,你偶然丟開一切,悠然退想,你心中使驀然似有一道靈光閃爍,無窮妙悟便源源而來。這就是忙中靜趣。
(5)我這番話部是替兩句人人知道的詩下注腳。這兩句詩就是“萬特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大約詩人的領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來看周啟孟的《雨天的書》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蒼蠅搓他的手,搓他的腳呢?!庇X得這種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這一句詩就懂得我所謂靜趣。中國詩人到這種境界的也很多:“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像這一類描寫靜趣的詩,唐人五言絕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細玩味,你便可以見到這個宇宙又有一種景象,為你平時所未見到的。
(6)靜的修養(yǎng)不僅是可以使你領略趣味,對于求學處事都有極大幫助。釋迦牟尼在菩提樹陰靜坐而證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許多偉大人物常能在倉皇擾亂中雍容應付事變,絲毫不覺張皇,就因為能鎮(zhèn)靜?,F(xiàn)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這潮流里,自然也難免跟著旁人亂嚷。不過忙里偶然偷閑,鬧中偶然覓靜,于身于心,都有極大裨益。你多在靜中領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己受用,就是你的朋友們看著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聰明過度的人,只是對著沒有趣味的人,要勉強同他說應酬話,真是覺得苦也。你對著有趣昧的人,你并不必多談話,只是默然相對,心領神會,便可覺得朋友中間的無上至樂。
(選自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略有刪改。)
21、從下列角度中任選一個,寫300字左右的文章賞析。(14分)
(1)從主題思想的角度賞析《談靜》
①本文的主旨是關于靜的修養(yǎng)。能夠領略靜趣的人,才能在塵世喧嚷中驀然獲得無窮妙悟。心靜不僅能使人領略樂趣,于人的身心也有極大裨益
②賞析應當緊扣文本進行,角度可以多樣。例如:A.主題在全文構思中的作用?!办o”是全文的中心與樞紐。所有的范例,事理都體現(xiàn)出文章的主題思想,文章的內容圍繞著主題來展開,段落層次也圍繞著主題來安排。B主題與個人修養(yǎng)的關系“靜”是個人修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忙里可“偷閑”,鬧中能覓靜,它全在于個人的修煉。靜中領略的趣味,不僅使自己受益,也給朋友帶來快慰。C從結構技巧的角度談主題在文中的展開方式。全文先談“感受”,再從“心界的空靈”所獲得的“靜趣”,引出“靜修”于人身心都有裨益的結論。D從表現(xiàn)技巧的角度談主題在文中的展開方式。如人生哲理、物理定律的妙用,生動范例(自然現(xiàn)象社會場景)的精選,俳句、詩句的引用等對于闡釋主題的作用,以及由此所啟發(fā)的讀者對靜的審美理解和藝術享受。
(2)從說理技巧的角度賞析《談靜》
①抓住話題關鍵,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全文由“感受”入手,引出“靜趣”,再到靜修的好處,后面的內容以前面的闡述為基礎,說理層層遞進。
②將抽象的理論融入生動具體的范例解說之中,而范例大多來自現(xiàn)實生活,以及人們熟悉的文學作品,使文章的觀點更加容易理解
③書信的形式和談話的方式,以及親切平和的語言,增加了文章的親和力,使文章的觀點更易為讀者所接受。
本博鏈接:
如何寫好300字左右的賞析短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