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南京博物院、北京畫院共同主辦的“唯有家山不厭看——明清文人實景山水作品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展覽以實景山水題材為切入點,聚集了文徵明、石濤、髡殘、龔賢、王翚等30余位明清畫家的書畫作品,展現(xiàn)了幾百年前江浙一帶的真山真水。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向記者表示,希望通過對實景山水題材的研究與展示,為畫家寫生提供啟發(fā)。該展覽將持續(xù)至8月18日。 實景山水被賦予人文意義 實景山水是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按題材而分的一個門類,多以寫實手法描寫自然山川、名勝古跡、園林宅邸等客觀景致。為大家熟知的實景山水無疑是宋代張擇端繪就的《清明上河圖》。 本次展覽展出的作品全部來自南京博物院,涵蓋了山水、勝景、園林、書法等,形制兼及立軸、手卷、冊頁、鏡心、通景屏;既包括如文徵明、石濤、龔賢、髡殘、王翚、楊文驄等繪畫大家之作,亦含有以表現(xiàn)山水風貌或園林景色擅長的小名頭畫家畫作。其中近半數(shù)書畫作品屬首次公開亮相,為理解中國古代山水畫提供了新視角。 相較于前朝,明代的實景山水在內(nèi)容上有了新的主題,勝景圖和園林畫流行開來。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介紹說,在這一時間段,實景山水被賦予了更多的人文意義,地貌特征也更加明顯?!懊髑宓母鼰o疑是注重氣節(jié)的知識分子內(nèi)心上的又一次沉重打擊,他們不仕新朝、隱跡山林,以書畫追思故國”。石濤在《清涼臺》中題“興亡自古成惆悵,莫遣歌聲到嶺頭”,髡殘于《蒼翠凌天圖》中感慨“剝苔看斷碣,追舊起余思”。而金陵八家則以家鄉(xiāng)山水入畫,借此表達對家園的熱愛。 古人寫生值得當代畫家琢磨 “明清文人實景山水作品展”是北京畫院經(jīng)過三年的醞釀,正式將目光投放至中國古代書畫、開啟“中國古代書畫研究”的新單元。王明明透露,此后,北京畫院將陸續(xù)與各大博物館合作,利用博物館的藏品優(yōu)勢資源與北京畫院的學術研究成果,向觀眾展示中國古代書畫的獨特魅力。據(jù)了解,北京畫院已逐步與南京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等各家專業(yè)博物館建立了合作關系。 至于選擇明清山水作為“古代書畫研究”的首展,王明明直言這是針對當下山水畫寫生中出現(xiàn)的弊病,“目前不少畫家到處寫生,拍拍照片,直接把寫生的畫稿當創(chuàng)作,甚至有些還把寫生當作秀”。相較于當代畫家普遍以照相寫生再轉(zhuǎn)換為繪畫的創(chuàng)作方式,古人則是通過游歷觀察、目識心記來表現(xiàn)其心中山水,“其中一部分畫家以寫實方式描繪其居住環(huán)境,另一部分畫家則在山水游歷中表達自身的文人情懷”。在王明明看來,實景山水畫表現(xiàn)的雖是眼前之景,畫中筆墨卻體現(xiàn)出文人的主觀情感與學識修養(yǎng),“我們希望當代畫家們都來看看這個展覽,看看古人是如何在寫生中做取舍的,他們的作品值得今天的我們好好琢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