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認(rèn)為《蘭亭序》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撰并書。行書,二十八行,共三百二十四個字。傳世摹刻本極多,以開皇本、定武本、神龍本三種為著名。
開皇本所見版本有二:其一帖尾署“開皇十三年十月”,另一帖尾署“開皇十八年二月廿日”?!伴_皇”為隋文帝年號,因刻于隋開皇年間而得名。此刻本字跡臃腫,與定武本有靈滯之分,因未見于宋人著錄,后人疑是偽造。上海藝苑真賞社曾影印。
![[轉(zhuǎn)載]蘭亭序的各家摹臨刻寫本 [轉(zhuǎn)載]蘭亭序的各家摹臨刻寫本](http://image87.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7/1316/55997946_1)
開皇本蘭亭序
定武本為石刻本,渾樸敦厚,為諸刻之冠。傳為初唐歐陽詢臨本,據(jù)載從五代石晉開始流傳(當(dāng)時(shí)不作“定武”之稱),契丹耶律德光從中原得此,攜于真定(現(xiàn)河北省真定縣)。耶律死后,此石被棄山中,北宋太宗趙光義年間被一位“李學(xué)究”所得。李死后,其子為還債取出,被定武太守宋景文收入公庫,因此得名。宋代熙寧年間,定武太守薛師正之子薛紹彭(書法家)將原石損去“湍、流、帶、右、天”五字以區(qū)別于翻刻本。宋代大觀年間,原石被收入宣和殿?!岸ㄎ浔尽庇谒未盍餍?,翻刻最多。現(xiàn)存定武真本有二:一為元柯九思藏本,署簽《定武蘭亭真本》:另一為趙孟俯藏本,趙前后題跋十三則。清乾隆年間遭火焚,僅殘存三小片,十六行,六十余字,后流入日本。
摹本神龍本因帖之前后有“神龍”(唐中宗李顯年號)半通印,故名。后人以此帖翻刻較多,故成一大體系。后經(jīng)元代郭天錫以至清代翁方綱鑒定為唐馮承素摹本,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此帖于乾隆年間被刻于“蘭亭八柱”,列為第三柱。此帖為初唐墨跡,歷來很受推崇,尤其近年來經(jīng)比較鑒定,多認(rèn)為它是最接近真跡的,因此,身價(jià)尤高,學(xué)此本者眾多。

神龍本蘭亭序
虞世南摹本。傳為初唐虞世南所臨墨跡。初被認(rèn)為是唐褚遂良摹本,字體娟秀靜雅,真跡尚存。元文宗時(shí)張金界奴將其上貢,又名張金奴本,后被皇帝鈐以“天歷之寶”印,故又名“天歷本”。帖后還有宋高宗“紹興”年號印,于乾隆年間被刻于“蘭亭八柱”列為第一柱。人常慕其“第一柱”之名而學(xué)之。
張金奴本蘭亭序
以上是《蘭亭》三大類別,后世刻本非常多,但皆不能超越此三大系統(tǒng)。
“褚遂良臨本”。傳為初唐褚遂良所臨墨跡(列為“蘭亭八柱”第二柱),至明代被陳敬宗鑒定為“褚臨本”。因有的字筆法形態(tài)似宋代米元章,故又稱“米臨本”。

“玉枕本”。傳為歐陽詢臨蠅頭小行楷,刻于禁中,可能是“定武本”的前身,又名“袖珍本”。又有賈秋壑以“定武本”縮寫成者。 “穎上本”。《思古齋黃庭蘭亭》中見,傳為“褚本”中最佳者,出于安徽穎上井中,又名“穎井本”。原缺數(shù)字,后有翻補(bǔ),甚差。 “黃絹本”。亦稱“洛陽宮本”,帖中“領(lǐng)”上加了“山”,世稱“領(lǐng)字從山本”,傳為“褚本”(明王世貞藏)。也有說“黃絹本”與“領(lǐng)字從山本”不同,但同出于一個祖本或宋人“游似本”。 “陳鑒本”。明代陳緝熙所收,并在前加一偽本。傳為“褚本”,陳緝熙好勾摹,多以此刻石。曾失十五年后復(fù)得,故多刻之,共與好事者。 “定武”體系中其它本。如“國學(xué)本”、“何氏東陽本”等都屬“定武”體系?!皣鴮W(xué)本”于明初由徐達(dá)從“天師庵”送至國子監(jiān),又稱“天師庵本”,比東陽何士英藏本為優(yōu)。另有“榮芑本”,五字未損,僅遜“落水本”。 《蘭亭八柱帖》。雜帖。清代乾隆四十四年(一七七九年)以《蘭亭序》臨摹本墨跡三種上石,共分八柱;第一柱為“虞臨本”(張金界奴本),第二柱為《褚臨本》,第三柱為《馮摹本》即《神龍本》。另外三柱為柳公權(quán)《蘭亭詩》三種。還有明代董其昌臨柳書《蘭亭詩》和乾隆臨董其昌本《蘭亭詩》共八卷刻于八柱之上,摹勒極為精美,傳本不多?!鞍酥爆F(xiàn)在北京中山公園,已損。 此外據(jù)傳還有“洛陽本”、“賜潘貴妃本”、“薛稷本”、“游似本”、“上黨本”、“米氏本”、“薛紹彭本”等等。歷代相傳的不同本子不下百余種。
宋仁宗臨蘭亭序
 元·趙孟
![[轉(zhuǎn)載]蘭亭序的各家摹臨刻寫本 [轉(zhuǎn)載]蘭亭序的各家摹臨刻寫本](http://image87.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7/1316/55997946_7)
清·康熙臨蘭亭序
![[轉(zhuǎn)載]蘭亭序的各家摹臨刻寫本 [轉(zhuǎn)載]蘭亭序的各家摹臨刻寫本](http://image87.360doc.com/DownloadImg/2015/07/1316/55997946_8)
清·鄭板橋臨蘭亭序
 毛澤東-蘭亭序
關(guān)于《蘭亭序》的去向,傳說有很多種。一說由唐太宗設(shè)法從民間賺進(jìn)御府后,殉葬昭陵。據(jù)《新五代史·溫韜傳》記載,《蘭亭》真跡經(jīng)“劫陵賊”溫韜之手又復(fù)見天日。之后隨武后葬入。另一說,《蘭亭序》偕葬時(shí),為李世民的姐妹用偽本掉換,真跡留存人間。雖說法各異,但《蘭亭序》真跡下,確已成為千古之謎。 現(xiàn)傳世的《蘭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跡。它的化身經(jīng)過摹、刻流傳,各種本子不下數(shù)百種,或木石刻本,或?yàn)槟”荆驗(yàn)榕R本。著名者如《定武蘭亭》,傳為歐陽詢臨摹,因北宋時(shí)發(fā)現(xiàn)于河北定武(今河北正定)而得名。清光緒年間李文田認(rèn)為《蘭亭序》其文為偽托,其書也為后人偽造。1965年中國書法界還曾掀起一場“蘭亭真?zhèn)巍钡拇筠q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