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和“道”成了近代漢語中表示“說話”義的兩個最常用的詞。唐代的白話詩《王梵志詩》有這樣的詩句: 不能行左道,于中說一場。(090首) 梵志翻著襪,人皆道是錯。(319首) 《王梵志詩》“說類詞”的使用情況告訴我們一個重要信息:在唐代口語中,“云”和“曰”實際上可能已經(jīng)被淘汰,“言”也用得較少,“說”和“道”已成為表示“說話”義的常用詞。 “說話”這一組合大約產(chǎn)生于晚唐五代,最早的可靠例子見于《祖堂集》(共7例),如: 三人說話次,老宿見其僧氣色異于常人,又女人亦有丈夫之氣。(卷3“一宿覺和尚”) 在“說”的發(fā)展過程中,“說話”這一組合的產(chǎn)生具有里程碑意義,從此關(guān)于這一人類最基本的活動在漢語中有了新的表述格式,這可以說是由古代漢語演進為近代漢語的重要事件之一。 在稍后的《三朝北盟會編》中,“說話”不僅例子更多(10例以上),而且可以用作名詞,等于“話”,如馬擴《茅齋自敘》:“今聞得你家軍馬卻來攙奪,如此則更無好說話也?!鄙虾#ɡ吓桑?、寧波(老派)、溫州、績溪、廣州、東莞等地的方言今天仍管“話”叫“說話”,就是從那里來的,不過上海、寧波等地的名詞“說話”正逐漸被“閑話”所取代。說假話叫做“說脫空”,如趙良嗣《燕云奉使錄》:“我從生來不會說脫空,今日既將燕京許與南朝,便如我自取得,亦與南朝?!边@說明“說話”這一格式至遲在兩宋之交已經(jīng)定型。 “說道”的產(chǎn)生也很重要。“說道”是元明以來用于引出對話時最常用的一個詞。據(jù)目前所知,最早見于唐詩,如白居易《登郢州白雪樓》:“朝來渡口逢京使,說道煙塵近洛陽?!倍鼗妥兾闹幸嘁姷揭焕?,《八相變》:“老翁蒙問,攉笑呵呵,說道:‘我輩凡夫,高下共同一體空,……既蒙來問,具說原由?!敝了未?,此詞使用已較普遍。 從上述事實看,“說”至遲到宋代已成為這個語義場中的核心詞?!暗馈痹诮鷿h語階段的使用頻率仍相當(dāng)高,但用法主要集中在引出直接引語上,并逐步演變成一個“內(nèi)容賓語標(biāo)句詞”,它跟“說”的分工更明確了。 “講”成了“說話”義的主導(dǎo)詞之一?!爸v”的本義是“和解”(見《說文》)。它的詞義重點是“講明”,即通過較為深入細致的言語行為(包括雙方討論等)使(雙方)關(guān)系、事理、原委、義蘊、技藝、價格等有一個明確的結(jié)果。因此在古代,它常用作“談?wù)摗薄爸v求”“商討”“講解”等義,常見的組合有“講和”“講好”“講武”“講道”“講經(jīng)”“講書”“講文”“講字”“講古”“講史”等。后來它用作一般的“說話”義,這是詞義范圍的擴大,由下位詞變成了上位詞。 據(jù)初步調(diào)查,“講”用作一般的“說話”義應(yīng)不晚于元代,在元曲中可以見到一些例子,如《元曲選·范子安〈竹葉舟〉》楔子:“行者,你快請他轉(zhuǎn)來,說貧僧還有話講?!辈贿^例子并不多,而且有些是為了押韻才用“講”的。 在元以前的文獻中我們幾乎見不到這個“講”的蹤影。今天東南地區(qū)一些較古老的方言中普遍使用“講”,西南官話中像貴陽、柳州、武漢等地“講”也用得較多,它們可能都是元代以后才逐步擴散開來的。表示一般“說話”義的“講話”最早也見于元代,比如《元曲選·高文秀〈 以上是古人如何“說話”的大概情況。 現(xiàn)代方言的大致情形是:“說”用于近代漢語以來語言變化較快的北方話,“話”則用于相對保守和古老的東南方言;“講”基本上是處于兩者之間。如果用羅杰瑞對漢語方言的三分法(見《漢語概說》),就是北方話用“說”,南方方言用“話”,中部方言用“講”。 把橫的分布和縱的演變作一對比,可以看出以下幾點: 首先,現(xiàn)代漢語所使用的一套“說類詞”(說/講/話)雖然起源很早,都可以追溯到先秦,但作為上位詞則都是在唐以后的近代漢語階段才發(fā)展起來的,上古和中古常用的“言”“曰”“云”“謂”等都已經(jīng)淘汰,只有“言”還在一些方言中留下一點殘跡。呂叔湘先生曾說:“現(xiàn)代漢語只是近代漢語的一個階段,它的語法是近代漢語的語法,它的常用詞匯是近代漢語的常用詞匯,只是在這個基礎(chǔ)上加以發(fā)展而已?!睆摹罢f類詞”來看,呂先生的意見是完全正確的。 其次,共時分布是歷時演變的結(jié)果,“話”“講”“說”代表了三個不同的歷史層次。南部吳語、贛語、粵語、閩語、客家話的“說類詞”是“話”,這個詞作為上位詞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也就是說,這些方言中的“說類詞”從唐代定型以后基本沒有變。廣大官話地區(qū)普遍使用的“說”字,雖然在東漢至隋的中古時期已經(jīng)有所發(fā)展,但真正取得上位詞的資格應(yīng)該是在唐宋之際,而各種用法齊備則已是元代以后的事,中間經(jīng)歷了漫長的過程。相對而言,“說”比“話”要新,所以近代漢語階段一直領(lǐng)變化風(fēng)氣之先的北方話選擇了“說”?!爸v”的興起看來相當(dāng)晚,要到元代,但由于文獻的局限性和研究的不夠深入,我們現(xiàn)在還不清楚它何以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擴散到如此廣大的地域,在吳語、徽語、湘語、粵語、閩語、客家話、平話以及西南官話、江淮官話中它都是常用的“說類詞”,在有些地區(qū)它的地位超過“說”或“話”。 第三,處于不同方言區(qū)結(jié)合部的方言點,“說類詞”的分布呈現(xiàn)出復(fù)雜的局面,帶有明顯的過渡性質(zhì),比如北部吳語?!罢f類詞”屬于語言中的基本詞,具有很強的穩(wěn)固性。它們也會變,但變得很慢。這類詞是怎么變的?方言中固有的基本詞是怎么被通語或強勢方言中的同義詞所取代的?對于這些問題我們現(xiàn)在還知之不多。研究結(jié)合部方言點的情況必將有助于揭示事實真相。這應(yīng)該是方言研究中值得重視的一個課題。 第四,現(xiàn)代方言的用詞差異從理論上說是可以細致準確地加以描寫的,只要有足夠的條件;而歷史上的情況則只能依據(jù)文獻來推測,因此不可能徹底弄清楚,“講”的來源問題即其一例。這就是漢語史研究的主要困難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