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彩色斑馬”想和大家分享一段TED演講,演講者是Rita Pierson,題目為“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冠軍(Every kid needs a champion)”。據(jù)說,這是TED十大演講之一。 (建議在WIFI環(huán)境下觀看) Rita Pierson出身教育世家,并在教育領域工作了40多年。她曾做過普通及特殊教育小學的老師、初中老師、指導老師、校長助理、考試官及教育咨詢師,并有心理咨詢師資格證。過去幾十年中,她還通過研討會的形式培訓指導了美國幾千名教育工作者。
可以說,這位充滿自信的老太太,在教育領域經(jīng)驗豐富且足夠?qū)I(yè),而最重要、最難得的是,她對教育的熱忱。
Rita Pierson曾說過一句話:當有人堅定地認為你能有所進步的時候,你就能進步。
“Learning sometimes occurs because someone insists that you recognizethe excellence in yourself.”
在這段7分鐘的視頻里,Rita Pierson舉了很多例子來說明一件事——讓孩子成為冠軍,哪怕只有一次,哪怕微不足道,哪怕只是一種感覺,哪怕孩子自己都知道這是一種善意的鼓勵,但只要孩子有過成為冠軍的經(jīng)歷、體驗、感覺、記憶,那么,終其一生,他們都會尋找、復制這種感覺,并終將獲得想要的成功、成為人生的冠軍。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失敗是成功之母”,好像不跌倒個無數(shù)次,就絕不可能學會走路。但,只要觀察一下學走路的小朋友,你就會發(fā)現(xiàn),事實正好相反。
小朋友是在父母的抱扶下,嘗試了走的動作,體驗了走的感覺,才學會走路的。跌倒是對成功的嘗試,只不過,這次嘗試未能成功,僅此而已。
失敗不能孕育成功,只有成功才可以。 臺灣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博士詹志禹曾寫過一本書《發(fā)現(xiàn)孩子的亮點》。詹志禹在書中提出,每個孩子都有特長,即在特定領域的優(yōu)長,家長和老師要做的就是將多元領域細分,找到孩子的那個亮點,這個亮點會成為支點,撬動孩子的信心。一旦孩子在某個小領域受到肯定并得到成功,他就會將成功擴散到其他領域。
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某個低年級孩子,在他的班里總是最后一名。有一天,老師課后路過操場,無意中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非常會蕩秋千,蕩得又高又穩(wěn)。于是,老師靈機一動,舉辦了一場蕩秋千比賽。不出所料,這個孩子過關(guān)斬將,最終拿下了冠軍,被其他同學視為英雄。
這次事件之后,他的學業(yè)成績逐漸好轉(zhuǎn),從體育、藝術(shù)等領域擴展到數(shù)學、自然,幾乎每一科都在進步,甚至人際關(guān)系也逐漸改善。
書中提到,愛因斯坦的強勢智能在數(shù)理、畢卡索在空間、艾略特在語文、葛蘭姆在舞蹈、達爾文在自然觀察、甘地在人際智慧、佛洛伊德在自我理解、莫扎特在音樂……但他們在其他方面的智能要相對弱很多,如果要求愛因斯坦跳舞、畢卡索做實驗、達爾文做政治改革、甘地寫歌,那就不是培育人才,而是賠掉人才。
家長和老師如果過度貪心,就會替孩子召回挫敗感受,抵銷成功經(jīng)驗。偶爾挫敗,可以增強挑戰(zhàn)性;但若經(jīng)常失敗,就會導致逃避與放棄。
所以,覺醒的家長們,千萬別再用老一套教孩子啦! 你肯定還記得你曾怎么教寶寶走路、說話吧? 未來,請繼續(xù)吧!給孩子創(chuàng)造機會,讓TA成為冠軍,這將令TA受益終身。 |
|
來自: Lelemama201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