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初夏,瑾瑜匯發(fā)榜招才,求文評佩,鄙雖輟筆多年,卻受了感染,生了躁動,隨心召喚,也任性一回。人總是要讀讀書,練練筆的,不為那久違的掌聲及喝彩,只為短時的超塵與脫俗。 
瑾瑜匯此佩為和田青玉種,通體受黃白色沁,局部露玉種,玉質(zhì)細膩,尺寸較大(長9.1cm,寬1.5cm),雙面雕刻,紋飾相同,刀法嫻熟,西周細陰刻與一面坡結(jié)合的雙鉤技法。該佩圖案由四組單元紋飾組成,上下兩夔龍,中間為神人和鳳鳥。夔龍臣字眼俯視下方,口微張,神色默默似有話欲講;鳳鳥振翅引頸翹望,杏眼迷離似有歌要唱;神人目光平視淡然,表情莊重,一幅龍鳳呈祥,天人合一的祥和之象。神人發(fā)絲雕琢細膩,鳥嘴剛勁有力,充分表現(xiàn)了西周玉器“寬窄均一,飽滿靈動”的雕刻理念。此玉器線條復(fù)雜,圖案“分明清晰”未見西周晚期“融合互用”的設(shè)計思想,其應(yīng)為西周中期玉器。
此佩雕刻手法“巨細靡遺,一絲不茍”是西周中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整個圖案二龍一鳳一人,雙面雕刻,等級甚高,應(yīng)為第一等級大墓所出,非王、公莫能擁有。
 同類器物可參照韓城梁帶村芮國墓M27:252出土的人龍合體佩,該佩長8.9cm寬1.4cm,該佩圖案由三龍一人組成,該墓為第一等級中字型大墓,墓主人為春秋早期芮桓公,瑾瑜匯西周人龍佩無論圖案單元內(nèi)容、紋飾、雕工還是尺寸均不出其右,可知其文化價值、紋飾價值、研究價值、收藏價值、經(jīng)濟價值之高。
人龍佩在西周中晚期出現(xiàn),屬于配飾中的頂級皇族玉飾,它的產(chǎn)生與周武王統(tǒng)一天下,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第一次形成了民族大融合的政治局面有密切關(guān)系,另外人們對神、龍的崇拜自古沒有改變過,乞求神和龍保佑他們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也有關(guān)系。
我粗略統(tǒng)計了下,西周人、鳥、龍等復(fù)合佩一共出土的有14件(資料有限,難免差錯),其中張家坡西周大墓2件,山西曲沃北趙村晉侯大幕9件,韓城梁帶村3件,其中人龍佩(柄)有6件,4個單元圖案的人龍佩(柄)只有4件,可見人龍佩之珍稀程度。人是萬物之首,有人的玉器最珍貴。瑾瑜匯此件人龍佩,人、龍、鳳都有,還是雙面的西周中期精工,可知其珍奇程度吧了。
1、 梁帶村:3件,其人龍佩1件(1人3龍),人龍柄型器1件( 1人2鳳1龍),龍鳳柄型器1件(2鳳1龍) 
 
2、 張家坡2件,都是龍鳳柄型器(2龍1鳳1件,1龍1鳳1件) 

3、 曲沃:9件,人龍佩4件(1人4龍1件,1人3龍1件,1人2龍1件,1人1龍1件),猴龍佩1件(1猴2龍),雙龍佩3件,龍鳳佩1件 








為何瑾瑜匯此佩稱“人龍”佩呢?究竟哪個元素符號代表了“龍”呢?  此佩之所以被稱為人“龍”佩,是因為它的圖案中有了如圖紅線所勾勒的“云紋”,它就是西周時期龍的元素符號。 談龍元素符號的演變,請先讓我們從紅山文化談起,紅山文化時期(公元前4700年-公元前2900年)屬于新石器時代,是神(巫)玉時代,玉器主要用于通神祭祀,先民將玉雕琢成鳥獸等各種圖案,作為圖騰崇拜,紅山玉文化是遠古祭祀文化和巫師王權(quán)思想萌芽初期的形式。先民制玉為神而制,為神而祭,為神而用,紅山玉器無比的精細、樸拙、傳神。  如果說紅山的玉豬龍是中國最早的胎龍,那勾龍(或稱C型)龍應(yīng)該是中國最早的成年龍。這是被稱為中華第一龍的覆脊型碧玉龍,它出土于內(nèi)蒙古翁牛特旗賽沁塔拉,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這條紅山文化黃玉C龍,出土于翁牛特旗黃谷屯,現(xiàn)藏于翁牛特旗博物館。 如果讓您從這兩條龍身上找一個可以代表龍的元素符號,您認為哪個最合適呢?相傳龍是能呼風喚雨、騰云駕霧的神獸,是龍就要能飛!龍鰭,像奔跑駿馬飛揚的鬃毛一樣,代表了速度,代表了飛騰,飛揚的“龍鰭”很自然地成為了中國最早的龍元素的代表符號。


紅山文化時期的很多玉器大量使用了龍“鰭”來抽象的表示龍,典型器物就是“勾云佩”,勾云佩是一種抽象的復(fù)合體,勾云佩的每一個類似云紋的“龍鰭”都代表了一條龍,“勾云佩”叫“勾龍佩”更加恰當。  此勾云佩出土于巴林右旗納日斯臺,現(xiàn)藏于巴林右旗博物館,從圖上看它應(yīng)該是一個四龍同體的復(fù)合型器物,四個鰭代表了四條龍。  此件勾云佩由赤峰文物商店征集,現(xiàn)藏赤峰博物館,見于建設(shè)《紅山玉器》(第148頁,遠方出版社),該玉佩也是由四條龍組成的復(fù)合體。 

這兩件玉器都是紅山文化的典型器——“勾型玉器”,其實就是龍型器,它們以一個龍鰭符號為主題構(gòu)思加工制作而成,主題鮮明大器。左側(cè)為巴林右旗納日斯臺出土,右側(cè)為安陽小屯婦好墓出土。  此件“短勾型玉器”出土于翁牛特旗海日金山,現(xiàn)藏翁牛特旗博物館,此玉器很多人認為是殘件老改,我認為它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龍”丫子。這就是一個純龍鰭元素符號。一種“龍”的佩飾。  這件帶鰭的玨,一種隨時要起飛的萌態(tài),甚是招人憐愛,因為多了一個飛揚的“龍鰭”,一個普通的玨瞬間便有了魂魄,立即就充滿了生命力,它就“活”了,稱它“玨龍”比較合適。(此玉器選自震旦博物館《紅山玉器》第250頁,震旦博物館收藏,傳世品)
 此四件玉器選自震旦博物館出版的《紅山玉器》第232頁,器型為龍型玉簪,龍鰭充當了龍的元素,有了龍鰭的玉簪就成了玉龍簪了,龍元素滿足了人們崇拜龍的心里需求。
 此三件玉器也選自震旦博物館出版《紅山玉器》第226頁,震旦博物館藏品。從以上兩幅圖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紅山時期龍元素的代表符號“飛揚的龍鰭”已經(jīng)悄然發(fā)生了進化,由單勾的龍鰭變成了雙勾的龍鰭,使得龍鰭的飄逸感更加強烈,使得龍鰭圖案畫面更加活潑有韻律,更似奔跑烈馬飛揚的馬鬃。
雙勾型龍鰭符號,一直流傳到了商周,甚至漢末三國,與單勾龍鰭符號一起影響著中華的龍文化。三國關(guān)云長的大刀就是雙勾型龍鰭的典型器物,記得它的響亮名字吧?“青龍偃月刀”,有了龍的元素,它才能稱的上“龍”刀。


瑾瑜匯西周人龍佩上下兩條夔龍龍首上面的雙勾云紋,正是中華民族龍元素符號的具體表現(xiàn),比西周早2000多年的紅山文化時期已經(jīng)誕生了這種龍的代表符號。瑾瑜匯此件玉佩被稱為“人龍”佩名副其實。
接下來讓我們再看一下商代玉器的龍元素符號:  這件玉器出自于安陽小屯婦好墓,是一個龍佩的半成品,明顯可以看出龍鰭元素符號雖然經(jīng)過400多年的廈代,卻依舊傳承有序,但商代龍鰭的形狀已經(jīng)發(fā)生了些許變化,變得沒有飄逸感了,就好像龍鰭被提起來再按下去一樣,不知何時龍鰭被變成了“蘑菇頭”了。 商人崇尚原始宗教、巫術(shù)、神鬼,習慣于占卜問神,商代是個創(chuàng)造力被壓抑,精神被禍患的朝代,人們對怪異紋像頂禮膜拜,對鬼神敬畏虔誠。龍鰭被扭曲成了憋屈的蘑菇頭。
東漢王充在《論衡》里說:“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殂》認為尺木就是龍角,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龍角,龍就變成了凡獸,無法升天了?,F(xiàn)在看來這簡直是一幫不學(xué)無術(shù)的瘋子們毀了一個好好的龍文化??!龍升天靠的是飛揚的龍鰭啊,“角”確實給后世的研究者帶來了無限煩惱。商代的文化就是個四不像的文化,我估計這跟商紂王被妲己迷惑有關(guān)。王的心迷了,百姓的心也迷了,文化也就迷了。
 

以上這幾條龍中第一件是張家坡的,其余均出自于安陽小屯婦好墓。 西周時期華夏民族形成,民族融合發(fā)展,文化創(chuàng)新繁榮,意識形態(tài)撥亂反正,這在玉器的紋飾上有充分的體現(xiàn),玉器的紋飾開始硬朗鮮明起來,“寬窄均一,飽滿靈動”成為西周玉器雕刻的風格,從“龍鰭”元素符號上也能看出來。西周玉器的主要是作為佩飾之用,用以彰顯佩戴者高貴的階級身份,因此西周出土的大量玉器呈片狀,且留有孔道以利于懸掛于身,西周玉器藝術(shù)的目標也因而發(fā)生了變化,華貴的視覺效果成為新的標準,這就徹底改變了商帶玉器“肅穆威懾”的風格。在此目標下,使用一絲不茍的手法進行琢磨,以求得“圓動流暢”的曲弧線條。  這件是西周早期的龍佩,龍鰭開始由“蘑菇頭”變回了龍鰭,龍鰭變得舒朗平直了,雖沒有飄逸感,但也擺脫了商代蘑菇頭的壓抑感。  這件玉器是張家坡西周墓出土的,龍鰭又回歸了它那硬朗飄逸的神采。  這件是陜西曲沃西周晉侯墓出土的,它的龍鰭雖然不大,但飄逸的力度已躍然紙上!  這件是韓城梁帶村出土的另一件人龍佩,西周晚期玉器,龍鰭開始更加飄逸起來,龍鰭回歸到它的本來的面目----鬃毛,龍鰭再寫實的基礎(chǔ)上更加藝術(shù)化了,鬃發(fā)根部打卷彎曲,慢慢有了虬紋的味道。
  這是前面的提到的梁帶村出土的人龍佩,也是西周晚期的玉器,大龍的龍鰭已經(jīng)完全變成了人一樣的頭發(fā)形狀了,頭發(fā)表現(xiàn)絲絲細密一絲不茍,其余兩條小龍的龍角依然保持著龍鰭的形狀。
春秋戰(zhàn)國的時代特點就是爭霸和兼并,政治改革不斷, 文化百家爭鳴,經(jīng)濟聯(lián)系不斷加強,各地區(qū)紛紛形成了中心城市,全國經(jīng)濟也逐漸形成統(tǒng)一市場,軍事上征伐不斷,整個春秋戰(zhàn)國給人的感覺是大亂、新生。
龍紋也如春秋戰(zhàn)國的時代特性一樣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在百家爭鳴的文化背景下,龍紋抽象肢解為由角(鰭)、眼、鼻、舌、嘴5部分組成,但龍鰭(龍角)依然在單元組成部分占有主要位置,其形狀都比其他部分要稍大。


戰(zhàn)國時期龍紋擺脫了人們正常的思維,從肢解組合紋突變成了谷紋,龍紋的標志符號龍鰭最后或許演化成了谷芽,但那飄逸飛揚的龍的精神依然保留著。那飛揚的龍鰭的韻味依然濃濃地體現(xiàn)著。谷紋就像是一個盤踞的龍的微縮影像,他靜靜的盤踞在那里,猶如大秦統(tǒng)一中國后一樣,平靜的休養(yǎng)生息,繁衍發(fā)展。。。。


讓我們回頭以龍的元素符號演變過程來給瑾瑜匯人龍佩的斷個代: 1、從龍鰭(角)形狀看,商是蘑菇頭,西周是龍鰭紋,東周是肢解紋和谷紋,故可斷代為西周。 2、西周早期的龍鰭(角)剛擺脫“蘑菇頭”審美的束縛,紋飾比較平緩沒有飄逸飛揚感覺; 3、西周晚期的龍鰭紋具像彎曲的毛發(fā)、鬃發(fā)、比較寫實,此佩的龍鰭明顯不具備這些特征; 4、而只有西周中期的龍鰭紋飄逸飛揚,故斷此佩應(yīng)為西周中期之物。 文章寫到這里嘎然而止似乎有些唐突,不但龍元素符號的探討還有2000年沒有講解,僅瑾瑜匯“人龍佩”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容就太過豐富,本人才疏學(xué)淺,無法在短時間內(nèi)挖掘清楚,留點遺憾給他的主人及同好或許更好。
本文內(nèi)容純屬本人觀點,純屬業(yè)余愛好,本人非專業(yè)文博人員,隨便發(fā)些議論,僅為一時的任性,錯誤難免,大家一笑了之,切勿當真。(本文圖片均摘自網(wǎng)絡(luò)和書籍,未能明示原圖作者,如有冒犯,望海涵,在此表示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