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凡是在50、60年代受過初等教育的人,都應當認識“爭”字。這個字上面是一個爪。如今,這個字寫為爭,簡單了不少。但是,爭和爭的關系卻不是繁體字和簡化字的關系,也不是所謂異體字。 簡化字和繁體字是大家都熟悉的,如馬是馬的簡化字。這兩個字的關系可以有簡化字表聯(lián)系起來。還有一類稱為異體字的,如嘑就是呼的異體字。在如今的字典如《新華字典》、《現(xiàn)代漢語字典》等國家權威性的字典中,簡化字、繁體字和異體字,都是在條目中同時列出來的。所以,這些字都是容易查到,從而也容易查出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墒?,在這些表中間,都沒有這個爭字。 與爭相類似的還有一些字,它們既不是繁體字,也不算異體字,所以,在現(xiàn)在的字典正文里也找不到它們了。例如: 所有以爭為偏旁的字崢、睜、掙、箏、猙、淨、靜等在字典的正文中都寫成了以爭為偏旁。 奐,如今此字被寫成奐,那中間的兩點或者說一個小八字消失了。同樣,所有以奐為偏旁的字換、喚、煥、渙、瘓等等都寫成了以奐為偏旁。 在現(xiàn)在的字典、詞典的正文中,上述崢、睜、掙、箏、猙、淨、靜、換、喚、煥、渙、瘓等等這些字已經(jīng)消失的干干凈凈。好像在中國的歷史上,從來不存在這些字似的。 連號稱“用來解決閱讀古籍時關于詞語典故和有關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等知識性疑難問題”的“古漢語工具書”的《辭源》的正文里,這些字也消失得干干凈凈。在過去的書本上常常出現(xiàn)的崢、睜、掙、箏、猙、淨、靜、換、喚、煥、渙、瘓等等在《辭源》正文里找不到,而在過去的書上幾乎不曾有過的掙、睜、錚、箏、浄、靜、換、渙、煥、喚等等字,卻出現(xiàn)在“古漢語工具書”的《辭源》。這是不是很滑稽的事情?
照這樣的算法,我們?yōu)楹尾话阉械姆斌w字、簡化字、異體字,索性統(tǒng)統(tǒng)算新舊字形,豈不更省事情。 類似的字還有一些,都是當初我們讀書時老師強調不能寫錯的字。如奧,如今里面是一個米字,當初強調,米字上面還必須有一撇,即是一個釆(biàn)而不是米;強盜的盜的上面、羨慕的羨的下面,都不是次,而應當寫為盜和羨,三點水的?(xián)字是流口水的意思,羨慕和偷盜不都是對別人的東西垂涎三尺的結果嗎?呂字的兩口中間是相連的,即呂,呂是意思是脊椎骨,兩塊脊椎骨怎么能夠不連在一起呢?當時老師就是這樣說的。如今都成了舊字形,從字典的正文里消失了。 新舊字形表這個事情是1965年弄出來的,那時候正是全國極左,大搞階級斗爭,文化革命風雨欲來之時,沒有多少人注意這個問題。當時有關方面似乎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這個事情,也沒有幾個老百姓去關心它,以為這只是印刷、出版部門的事情。當時又不像如今要考試、多一分少一分像要人一命似的。到如今,幾十年過去,木已成舟,有意見也沒有辦法了。 我當然希望上面這些與如今的“新字形”有筆畫差別的那些“舊字形”,能夠與異體字一樣,出現(xiàn)在字典的正文中,使大家容易能夠查得到,看得見,讓我們的下一代、下二代能夠明明白白地知道曾經(jīng)有這樣一些字的存在。但是這個愿望大概很難實現(xiàn)了。 語言文字,都是在變化之中的,又有悠久的歷史,所以,我對于語言文字的所謂標準化實在很有些意見。無論是語言的讀音,還是文字的寫法,都應當有一定的寬松度,容忍度,大家能夠交流就可以了。語言文字,可以有規(guī)范化推薦版本,而不要用強制的標準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