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臂當炬·一路前行
卷首語
郭云
淺談意與境之關系。無論古人還是今人都把意境的深遠作為評價和衡量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高下、工拙的關鍵。明代朱承爵《存余堂詩話》就提到:“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出音聲之外,乃得真味?!蓖鯂S講:“文學之工不工,亦視其意境之有無,與其深淺而已?!保ㄒ跸撒吨袊糯妼W十五講·意境》)所以詩人的創(chuàng)作無不在為意境而挖空心思。
所謂意境,孔子講:“圣人立象以盡意?!眲③牡模骸案Q意象而運斤?!倍际菍σ饩车年U述。通俗地講,意境就是客觀的象與主觀之情相交融,經(jīng)過詩人大腦加工后而產(chǎn)生出一種新的形神兼?zhèn)涞乃囆g境界。而這種藝術境界既不是原來意義的客體,亦不是純主觀抽象的論述。這就是我們說的意境。王國維稱之為“境界”。它如同畫家筆下的竹已不是眼前的竹,齊白石筆下的蝦也不是眼下正在游動的蝦。但他卻給人一種身歷其境之感,給人一種美的享受。而欲取卻不得,如猴子撈月,欲獲而不成。清代王夫子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保ㄒ跸撒吨袊糯妼W十五講·意境》)。又如同老子論道:“道之為物,惟恍惟惚。”老子把道形象在比作容器與房子。他說:“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些“有和無”的論述對于我們深刻理解“意境”很有幫助。
“意境”或“境界”是王國維詩學思想的核心,也是詩詞創(chuàng)作的最高門檻?!坝芯辰鐒t自稱高格,自有名句。”(王氏《人間詞話》)一首好詩必定會給人一種意境深遠,“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弦外之響”。當然意境并不是玄奧神秘不可達之極致。
一,注重“情與景”,“形與神”的辯證統(tǒng)一,使情景在離與合之間巧妙結合。即“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又“所寫之境,亦必鄰于理想”。二,“出與入”之辯證統(tǒng)一。意境來于自然又能在高于自然的基礎上再現(xiàn)自然。這就要求詩人只有反復實踐,只有精勤,在生活中提煉素材,方能有高格之作品。三,具備一定的審美觀。處理好“隱與顯”的關系。詩貴在委婉、含蓄。無論鋼柔之美,還是悲喜之美,都不能過度隔與露。情不能赤裸裸地暴露出來,景亦不能簡單拍照下來。兩者必須是“羚羊掛角,無跡可尋”。四,“頓與漸”的關系。即量變與質變的關系。“博見為饋貧之糧”,只有不斷的素材之積累,反復思索,才能達到質的飛躍。古人這樣例子很多?!跋嗳绾P而腐毫,揚雄輟翰而驚夢,……張衡研《京》而十年”(《文心雕龍·神思》),都是“頓與漸”的道理。
總之,“境界”即詩中之“象”非“妙悟”不成。情與景、意與境之間,不是簡單的物理的拍照。它如同“空中之音”可聽而不可觸,又如一付中藥,雖有一草一木之形,而卻不是一草一木之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