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子
[ 玉溪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5-05-04 進入社區(qū) 來源:玉溪網(wǎng) 點擊:6 ]
走過鄉(xiāng)間道路,灰白、低沉的天空下,老遠就瞥見我的村莊蜷縮在整齊劃一的土地上,天氣清冷,村子旁邊不多的幾棵樹,也無精打采,僵作一團。 好多年沒有回來了,這就是我的老家,我從小生活的地方。無論我走多遠,這里都給我的生命烙上了烙印。父親十五歲那年,坐著馬車從這里走了出去,他曾經(jīng)和單位同事不遠近百公里徒步回來的,也是這個寒磣的村莊。如今,父親年紀大了,時常會想起這里,畢竟這里是他的胞衣之地。 除了村頭不多的幾排新增磚房,村莊少有變化,仍舊一色的土墻老屋。只是當年寬闊空泛的街巷,如今發(fā)現(xiàn)竟然是那么逼促,那么灰暗。幼時感覺氣勢不凡的老屋,如今滿目灰塵、破敗不堪。只有那些精致的花窗、考究的雕梁,以及那個磨石對縫的天井,在歲月的無情中述說著祖輩當年為它所傾注的心血。我們幼時的樂園——曬谷場,那是全村人看電影的熱鬧之地,也是因為堆滿草堆而讓我們小孩在里面沖鋒陷陣的英武之地,則已經(jīng)長出了雜草,不知誰家的兩頭驢子,默默地在里面低頭吃草。 村里冷冷清清,遇上的幾個人,表情憨厚、木訥,衣著照樣簡樸、粗糙。這地塊上的人,古風尚存,民氣彪悍而厚實,至今少有人外出搞干,只知道從土里刨食,把那土地和莊稼,當繡花一樣來打整。不同的只是以前種稻谷、種烤煙,現(xiàn)在種上了應時的蔬菜。生活清苦,偏偏人還長壽。許多老人聚在某家門口吸吸旱煙、侃侃閑話,似乎就是生活最大的享受了。沒出過遠門,沒有過更多想法,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就是這樣平平淡淡,一代代沿襲下來的。 我是十歲離開這個村莊的。父親在外工作,我和弟弟隨母親在這里落地生根,守著老屋和田塊過活,直到后來母親轉(zhuǎn)正了,去到父親所在的城市。母親那時一邊在學校做著民辦教師,一邊還要種著幾畝土地,白天上課,晚上沒完沒了地開會、學習,農(nóng)忙時節(jié),因為缺乏勞動力,更是昏天黑地。幼年時沒人帶,跟著大伯放牛,時間長了,一次母親的朋友問我長大后要干什么,我用還吐不清晰的童音答:放牛。記得有一次跟隨母親趕著兩頭小豬到城郊的畜牧市場去賣,直到下午都沒有賣掉。母親焦慮的眼神,至今想起,都會不由自主地流下淚來。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我六歲就得挑水、做飯,也必須幫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農(nóng)活,拾糞、喂豬、鋤地。稻谷抽穗,每天抬竹竿去嚇秧雀,別的孩子跑到溝邊玩泥巴,我只會在田埂上跑來跑去,一見麻雀飛臨,就奔走喝喊。某年天干田里沒水,我和弟弟用臉盆從旁邊的小溝里,一盆盆把水灌到田里,有人在溝里放過鴨子,回去以后,兩人身上長滿了鴨毒,奇癢難耐。 快樂的事情當然也有。最大的莫過于去城里外婆家,外婆家也窮,但可以感受老人的疼愛,晚上經(jīng)常是在半睡半醒間拽著母親的手,磕磕絆絆走回村子。還有就是從小溝小河里,不時可以收獲泥鰍、小魚,這天晚上,就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頓。冬天的早上,太陽出來了,就穿著單衣找一堵墻,讓太陽把身子烤暖和了,回家。家里省吃儉用、東借西湊,緊挨著清末老屋蓋起了兩間偏房,那半年,好像都沒有嘗過肉味。沒等完全建好,我和弟弟就到里面打地鋪,早上陽光從小窗子透進來,感覺生活充滿了希望。村莊水田多,記得過去,村子四周和中央都是水田,這些水田往往用來栽藕,藕花開了,摘藕花,玩過之后吃花蕊,或者直接吃藕藤,剝?nèi)ネ馄?,苦澀中帶著清甜。很多時候,就躺在藕田邊抬頭看天,想想外面的世界,有時也會縹緲地聯(lián)想到自己很遠很遠的未來。這個時候,荷葉淡淡的清香彌漫四周,舒服、愜意。多年以后,每當我聞到荷葉的味道,就會想起我的家鄉(xiāng)。 上墳,是此次回鄉(xiāng)的主題。墳里頭是我的爺爺奶奶。爺爺我沒見過,他在解放初期就去世了,只活了50多歲。他去進城,回來說肚子痛,就沒有挺過去。過去得病,只知道哪里痛,無法弄清是什么原因。奶奶活了83歲,在包產(chǎn)到戶之前去世,幾乎沒有過上一天好日子。在我的印象里,她是個智慧的女人,80多歲,頭發(fā)還是灰黑,臉上沒有一點斑點,始終帶著溫和、恬靜的表情。她有五個兒子,卻不要任何一家撫養(yǎng),也從不摻和任何一家的事情、兩家之間的矛盾。她在生產(chǎn)隊掙的工分,自己還吃不完,把米用去周濟村里不夠吃的親戚。奶奶每天用鐵鍋燜飯,吃點咸菜,飯熟了,就喊我和弟弟去吃,那飯燜得很硬,鍋巴多,我和弟弟都不喜歡。她有心口痛的毛病,父親的二哥剛剛成年,征兵入了滇軍,出省抗戰(zhàn)沒有回來,從此,奶奶就落下了這個病根?,F(xiàn)在這塊墳地,當時是我們村的山地,離村莊有五六公里,奶奶是個小腳,經(jīng)常一拐一崴,走到這里干活。她給生產(chǎn)隊整理烤煙,說是頭痛,就提著小板凳回來了。晚上我的大伯去叫她吃飯,她已經(jīng)永遠安詳?shù)厮恕?/p> 祭掃祖先的時候,整個墳地人頭攢動,紙花飄揚、香煙繚繞,盡管日子依然清貧,盡管生前可能薄養(yǎng),但每個人對于祖先,都是那么的恭敬、那么的虔誠。久貯的雨下下來了,絲絲縷縷,仿佛寄托著我的哀思。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特別是隨著城市的推進,很多人已經(jīng)沒有了村莊。對于這一點,我是幸運的,再怎么說,我也是個有村莊的人、找得到根的人。雖然我更希望社會的進程,能夠盡早惠及我貧窮的村莊。 本來這篇文字,應該叫做《我的村莊》,但已經(jīng)習慣了從小的說法,所以取名《我們村子》。(李芮) 編輯:鄭靜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