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唯亭,陽澄湖半島上,有座廟宇,名重元寺。
重元寺為古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監(jiān)二年(503年),1500多年間,多有毀損與重建,為江南名剎之一。
不知重元寺原址,只知現(xiàn)寺院是2003年地方政府批準重建的,是新的選址、新的設計、新的建造,唯一留用的是廟名。
對政府出資重建重元寺,貶褒不一。
我的想法是,若地方有財力,重建古之名剎,以滿足佛教信眾的需求、增加陽澄湖文化內(nèi)涵、適應民眾日益增長的休閑旅游需求、提升人們對佛教文化和中國古典建筑認知與欣賞水平,還是利大于弊的。
蘇州歷來是文化名城,現(xiàn)今財力富足,打造一個宗教與旅游、復古與創(chuàng)新、佛事與研究相結合的場所,也算是文化的傳承吧(至于傳承厚薄深淺如何,那是另一個話題了)。
隨我的鏡頭,走走,看看吧。

(禮佛大道東首的石牌坊。“陽澄”換用“陽城”,更好嗎?)

(禮佛大道。路中間矗立的,像“石幢”,但有座無蓋,且無經(jīng)文,我只能稱“有著佛教文化元素的藝術石柱”了)
進入寺院后,東西向的路將寺院分成兩部分,北為重元禪寺主體建筑,南為“水上觀音閣”,當然,這是狹義的劃分,從廣義上說,南北兩部分都屬于重元寺。
先來看看水上觀音閣。
觀音閣全稱為“觀音大士閣”,建在陽澄湖水上的一座人工建成的圓形小島上,名觀音島,人們說重元寺具有蓮花佛國觀音道場的特色,指的就是這處景觀。

重元寺山門前的南廣場與觀音島由長99米十九孔的普濟橋連接,橋頭有座七柱三門的石牌坊。為啥橋為十九孔,我想,大概是紀念觀音菩薩二月十九誕辰日、六月十九成道日和八月十九出家日吧。


從北向南,走到觀音島上,近距離看觀音閣,其顯得更莊嚴雄偉,樓閣高達46米,據(jù)稱是最高水上觀音閣,閣內(nèi)又有兩項國內(nèi)之最,室內(nèi)最高觀音像,33米,室內(nèi)最重觀音像,青銅88噸。
原諒我不拍室內(nèi)佛像,就看外觀吧。

(觀音閣坐北朝南,外觀三層,一層為單檐,二層為二重檐,三層為三重檐,三重檐建筑很少見。觀音閣的平面設計與武漢黃鶴樓十分相似,為“四邊套八邊形”)



(環(huán)觀音閣為圓形廊道,環(huán)廊上,南北建有進、出門樓,間隔布設著六座觀音配殿)

(觀音閣西立面和環(huán)廊上的一座觀音配殿)

(環(huán)廊上與重元禪寺、普濟橋、觀音閣在同一中軸線的北門。這應該是觀音閣通往重元禪寺的出門,鑒于香客和游人以陸路為主,這門便像是觀音閣的進門了)

(愛心、善心也該是從小培養(yǎng)的)
在觀音島上轉(zhuǎn)了一圈,我們又經(jīng)普濟橋回到寺前廣場。

(石幢。石幢拉著國際佛教旗和經(jīng)幡,我不明白,正宗的漢傳佛教寺廟為何掛藏傳佛教的經(jīng)幡,它畢竟不是無錫靈山、三亞南山那樣的佛教文化園,要兼顧中國佛教三大語系)



(來自農(nóng)村的女香客)
重元寺建筑基本上按漢傳佛教規(guī)制布局和建設,中軸線上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兩側除鐘鼓樓外,值得說的是文殊、普賢、地藏、虛空藏菩薩的四大配殿,它們都是三層歇山頂樓閣,體高量大,在國內(nèi)鮮見。

(天王殿)

(大雄寶殿。系國內(nèi)大雄寶殿最高,38米,最大建筑面積,2100平米)

寺院內(nèi)還有不少輔助建筑,不一一上片了。值得一提的,重元寺是寒山書院(漢語系佛學院)重要活動和研究場所,上文說到的“佛事與研究相結合”,指的便是此。

離開寺院前,見到幾株開白花的晚櫻,就順手“摘”了幾朵,送給有耐心讀完博文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