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3:00,顧山鎮(zhèn)上習慣早起的老人已經(jīng)踏著晨露走進了老街附近的社區(qū)老年活動室。在這里,老人們花上1元錢,就著無限量供應的茶水,可以和茶友們耗上一整天。 這樣的喝茶消遣從古就有,延續(xù)至今,積淀著濃濃的茶香。在歷史悠久的古鎮(zhèn)顧山,類似的茶館曾經(jīng)還有幾家,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僅剩下這間老年活動室為鎮(zhèn)上乃至周邊老人提供消遣、娛樂和回憶,其余茶館消失的消失,轉(zhuǎn)變的轉(zhuǎn)變。唯一不變的,只有那群忠實的喝茶人,只要不是雨雪惡劣天氣,他們不論早晚都要進去坐會兒,喝早茶或者下午茶。 ![]() 舊時茶館里混合著茶香的“吃講茶” 2012年8月,因被鑒定為危房,顧山老街東段經(jīng)營了20年的老茶館被迫停業(yè)。老年活動室應運而生,它和老茶館合并成為社區(qū)服務老年人的活動場所。活動室3:00-7:00、10:30-16:00開放,分為喝茶區(qū)和棋牌區(qū),喝茶區(qū)擺放著一排排長凳、長桌,最前面的主席臺上架著一臺平板電視,里面播放著越劇錄像,供老人觀賞。棋牌區(qū)內(nèi)擺放著幾張方桌,4人一組,或打麻將或玩紙牌。 在廣播、電視等信息傳播工具出現(xiàn)之前,茶館就像一個信息中轉(zhuǎn)站,周邊居民來到茶館,就著一壺茶,說著張家長李家短,交換信息、互通有無?!安桊^店比較容易聚集人,大家有什么消息都第一時間到茶館來分享?!痹陬櫳嚼辖稚献×藥资甑闹軜I(yè)民,見證了鎮(zhèn)上茶館的興衰。他雖已搬離老街住進了附近的養(yǎng)老院,但回憶起鎮(zhèn)上老茶館里的故事,依然印象深刻。 周業(yè)民年輕時從事紙錢生意,在紙棧店工作。在資訊封閉的年代,想要了解市面行情、八卦新聞只有去茶館?!澳募倚枰堝X、哪里的貨更便宜、哪種商品賣得好……這些問題在茶館都能找到答案?!彪m然周業(yè)民年輕時不常出入茶館,但每次去喝茶,總能得到一些市場反饋,及時調(diào)整店內(nèi)貨物。不過,在顧山這樣的小鎮(zhèn)上,宏大的政治議題、商場的行情分析遠不如鄰里間的各種八卦來得有吸引力?!罢l誰誰的老婆跟別人跑了、誰家的小孩把家里財產(chǎn)去輸光了,誰淘到了一個老古董……這些市井新聞在每個茶館里都能聽到,議論也最多?!?/p> 有時候一眾人為某件事情爭執(zhí)不下,又因貧困訴之無門時,大家會到茶館“吃講茶”,請來鎮(zhèn)上德高望重的老前輩出面調(diào)停。所謂“吃講茶”亦作“吃碗茶 ”,是指舊時發(fā)生爭執(zhí)的雙方到茶館里請公眾評判是非。吃講茶的議題多為遺產(chǎn)繼承、鄰里糾紛、婚姻失和、人格傷辱等。爭執(zhí)雙方來到茶館,泡壺茶分坐兩桌,通常每桌8人,各自陳述觀點進行辯論。“吃講茶允許別人旁聽,旁觀者也可以講話。辯論結(jié)束后,由請來的老前輩們進行評判、調(diào)停,輸了的一方要幫對方支付所有的茶錢?!敝軜I(yè)民說,每次茶館有吃講茶時,圍觀者眾多,有的參與聲討、有的看著熱鬧不予置評、還有的則“墻頭草兩邊倒”。 ![]() “顧山碼頭”是說書人最想征服的地方 除了喝茶、吃講茶,聽說書是喝茶人的另一個消遣。江陰歷來有“華東第一書碼頭”之稱,江陰人素愛聽說書。 據(jù)周業(yè)民回憶,舊時的顧山鎮(zhèn)是江陰四大書碼頭之一,當?shù)乩习傩盏男蕾p水平普遍較高,說書名家都以征服此地為榮?!敖夥徘?,有名的茶館兼說書場包括東來園、張園、德全苑等,很多達官貴人去里頭聽說書?!崩畈?、蔣月泉、蔣云仙等當時有名的評彈藝人都曾在顧山茶館登臺獻藝,為老茶友們送上精彩的演出,中午一場、晚上一場。 毛振華在他8歲那年第一次跟著父親進茶館聽書,印象最深的是《文武香球》?!爱敃r好像是在東來園聽的,評彈加說唱,《紅樓夢》選段等傳統(tǒng)故事被說書人演繹得活靈活現(xiàn)?!鄙鲜兰o50年代,孩童的玩樂方式只有打彈子、扔銅板等,毛振華最期待的就是休息日爸爸能帶他進茶館聽說書。“哪能每個禮拜都帶我去啊,白天家里大人要忙沒空帶小孩,吃過晚飯爸爸才能把我?guī)??!?/p> 這種斷斷續(xù)續(xù)的觀賞讓毛振華一直心癢難耐。1962年,17歲的毛振華找到了工作,開始自掏腰包進茶館聽書。當時工作繁忙的他只得選擇性聽書,“小時候說書以老書為主,長大后新書漸漸流行,包括《槍打冷鐵新》、《五十一號兵站》等很受歡迎。如果有名家來演出,我肯定會去聽?!泵袢A記不清小時候爸爸帶他進茶館給了多少茶錢,自己第一次花錢進茶館時的茶錢是1毛1分,后來漲到1毛2分,接著是5毛錢。2012年起,老年活動室的茶錢漲到每個人1元錢。 上世紀70年代,收音機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更多的人選擇聽廣播,毛振華也不例外。1973年,28歲的毛振華有了第一臺收音機,自此,他進茶館的次數(shù)逐漸減少,“那時候白天在農(nóng)場工作,邊做事邊開著收音機,能收到蘇州、無錫、常州、上海等地方頻率,播放的都是名家的書場,沒必要去茶館聽?!痹絹碓蕉嗪兔袢A一樣的聽書愛好者聽起了廣播,茶館的書場逐漸冷落,之后被電視書場所取代。 ![]() 新時代茶館的主角卻是老年人 不管是解放前還是解放后,茶館里聚集的多是中老年人,且以男性為主。周業(yè)民的外祖父曾經(jīng)經(jīng)營著一家茶館,在他的印象中“年輕人白天都要干活,根本沒時間喝茶消遣?!?/p> 老街上的茶館停業(yè)后,茶館老板和伙計索性退休回鄉(xiāng)養(yǎng)老。但那群忠實茶客卻沒有“退休”,依然從四面趕來捧場老年活動室。其中有一位每天踏著小三輪的“陳老”?!瓣惱稀苯衲?8歲,身形消瘦但硬朗。他家住港下,18歲起進茶館喝茶。如今,他依然堅持每天清晨3、4點騎車到活動室,喝兩個小時茶,買一副大餅油條到老街上的小店邊吃邊和老板聊天。待7點多再騎著三輪車回家?!袄辖稚系牟桊^還在時,從常熟、無錫、張家港趕來喝茶的人不少。或許人老了走不動了,茶館搬進老年活動室后,來喝茶的周邊茶友少了。”“陳老”對此頗為感慨。 今年78歲的勇丙江茶齡只有4、5年,之前從未踏進過茶館。“年輕時候一直在工作沒時間進來消遣。如今退休了就每天下午過來坐會兒。”勇丙江進茶館之時,現(xiàn)場說書的時代已經(jīng)結(jié)束,電視機、DVD出現(xiàn)在茶館舞臺上。“我每天下午來看看越劇錄像和茶友一起喝茶聊天?!彼麄兊脑掝}緊扣當下時事,地震、車禍、房價……電視里的新聞他們都知道。勇丙江之前在老街的茶館喝茶,老茶館關了以后,勇丙江隨“大部隊”來到活動室繼續(xù)喝茶消遣?!按蟛筷牎崩锬挲g最大的91歲,最小的65歲,“年輕人不喜歡到茶館來,他們有自己的娛樂方式?!?/p> 活動室里,喝下午茶的比喝早茶的人多,也顯得熱鬧。但再熱鬧也不如從前。那時,評彈藝人現(xiàn)場表演,每到精彩之處,掌聲、叫好聲不絕于耳。如今,再好看的越劇錄像也沒有掌聲相伴,大家不過交流幾句?;蛟S是年齡大了,聽力都不太好,茶友與茶友之間的關系淡了,關心也少了,彼此不過點頭之交。每到中秋、重陽,茶館里都會準備月餅、重陽糕供老人們享用,此時茶館里的氣氛顯得格外和睦融洽。老人們就像小孩分到了糖果一樣開心,胃口大開的同時,也敞開了心扉。這時的茶館才有了舊時的韻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