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因臟腑陰陽氣血失調(diào),在正氣虛弱的基礎上,外邪入侵,痰、濕、氣、瘀、毒等搏結日久,積漸而成。臨床特點為體內(nèi)出現(xiàn)腫塊,表面高低不平,堅如巖石,并伴有臟腑虛衰的表現(xiàn)。
【病因病機】
1.外感病邪,氣血凝結
感受六淫病邪,導致臟腑功能紊亂,氣血運行受阻,痰濕毒瘀交結,日久則可發(fā)展成癌。其中以寒邪為主。寒主凝滯,寒邪侵襲人體后容易導致氣血瘀阻,日久成癌。正虛是發(fā)病的基礎,外感是發(fā)病的誘因。外感病邪還包括自然界中化學、物理致癌因素。
2.內(nèi)傷七情,臟腑虧損
長期憂思、郁怒、驚恐、悲傷,心肝脾功能受損,氣機失于調(diào)暢,日久氣滯痰凝血瘀相互搏結,形成癌癥。
3.飲食勞倦,正虛邪留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飲食不節(jié),過食辛辣肥甘之品,或恣飲醇酒,導致脾胃運行功能失調(diào),積濕生熱,濕聚成痰,痰濕阻礙氣血運行,瘀毒留積成癌。
4.先天不足,稟賦異常
臟腑功能受損,氣血失調(diào),容易因外感、情志、飲食、勞倦所傷,導致正氣虧虛,痰濕氣血瘀阻而形成癌癥。
總之,本病的發(fā)生是因臟腑功能受損,痰濕、氣滯、血瘀、熱毒相互搏結,日久成癌。
【辨證論治】
一、肺癌
1.痰濕蘊肺證
癥狀:咳嗽,咳痰,痰質(zhì)黏稠,色白或黃白相兼,胸悶胸痛,大便溏瀉,神疲乏力,小便短少,舌暗,苔黃膩或黃厚膩,脈弦滑。
治法:燥濕祛痰,健脾益氣。
代表方:二陳湯合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
常用藥:二陳湯健脾理氣,燥濕化痰;瓜蔞薤白半夏湯行氣祛痰,寬胸散結。喘咳較甚者,加桑白皮、葶藶子;咳痰黃稠者,加黃芩、魚腥草、梔子;胸痛,瘀血明顯者,加郁金、丹參、赤芍;神疲乏力,納呆便溏者,加黨參、黃芪、炒白術。
2.氣血瘀滯證
癥狀:咳嗽不暢,胸悶憋氣,胸痛有定處,痛如針刺,晝輕夜重,或咳痰帶血,血色暗紅,口唇紫暗,舌質(zhì)暗或有瘀斑,苔薄,脈細澀。
治法:活血散結,化痰行氣。
代表方:桃紅四物湯加味。
常用藥:四物湯養(yǎng)血活血;桃仁、紅花活血通絡;炒枳殼、元胡行氣止痛。兼見咯血者,加三七粉、茜草根、蒲黃活血止血;氣虛明顯者,加黨參、黃芪、白術補氣行血。
3.陰虛毒熱證
癥狀:嗆咳氣逆,無痰或少痰,或痰中帶血,甚則咯血不止,心煩失眠,低熱汗出,或壯熱不退,口渴,大便干結,舌紅,苔薄黃或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養(yǎng)陰清熱,解毒散結。
代表方:沙參麥冬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常用藥:沙參麥冬湯養(yǎng)陰潤肺清熱;五味消毒飲清熱解毒。大便干結者,加桃仁、瓜蔞;低熱盜汗者,加地骨皮、五味子;咯血者,加生地、三七粉、茜草根。
4.氣陰兩虛證
癥狀:咳嗽少痰,或咳痰帶血,咳聲低沉,氣短喘促,神疲乏力,面色白,形寒惡風,口干少飲,大便干結,舌紅或淡少苔,脈細數(shù)或細弱。
治法:益氣養(yǎng)陰,清熱解毒。
代表方:生脈飲加味。
常用藥:黨參補肺氣;麥冬養(yǎng)肺陰;五味子補氣養(yǎng)陰,收斂肺氣;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蜂房清熱解毒散結。氣虛明顯者,加炙黃芪、黨參、白術;陰虛甚者,加生地、沙參、百合。
二、胃癌
1.肝胃不和證
癥狀:胃脘脹滿,時時疼痛,痛引兩脅,噯氣呃逆,吞咽困難,惡心嘔吐,心煩口苦,納少,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或沉細。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痛。
代表方:逍遙散合旋覆代赭石湯加減。
常用藥:柴胡、薄荷疏肝理氣;旋覆花、代赭石和胃降逆;當歸、茯苓、白術、甘草健脾柔肝。肝郁化熱者,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苦參;便秘者,加大黃、枳實、檳榔。
2.瘀毒內(nèi)結證
癥狀:胃脘刺痛,痛時拒按,心下痞塊,嘔血或黑便,肌膚甲錯,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薄黃,脈細澀或沉細。
治法:解毒散結,活血化瘀。
代表方:失笑散合桃紅四物湯加減。
常用藥:生蒲黃、五靈脂、桃仁、紅花、當歸、赤芍、延胡索、川芎活血止痛;蜂房、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解毒散結。嘔血明顯者,加三七粉、白及粉或云南白藥;陰虛口干舌燥者,加生地、麥冬。
3.痰濕凝滯證
癥狀:胸膈滿悶,心下結塊,胃脘飽脹,或隱隱疼痛,嘔吐痰涎,面黃虛腫,腹脹便溏,舌淡,苔滑膩,脈細濡或細澀。
治法:化痰散結,健脾和胃。
代表方:開郁二陳湯加減。
常用藥:陳皮、青皮、蒼術、茯苓健脾和胃;香附、木香、檳榔、川芎、莪術行氣化瘀散結;半夏、膽南星、浙貝母化痰散結。
4.脾胃虛寒證
癥狀:胃脘隱痛,喜溫喜按,朝食暮嘔,或暮食朝嘔,嘔吐清水,神疲乏力,面色白,或四肢發(fā)涼,浮腫便溏,舌淡胖,有齒痕,苔水滑,脈細弱。
治法:溫中散寒,健脾和胃。
代表方:理中湯合六君子湯加減。
常用藥:干姜、黨參、茯苓、白術、甘草溫中散寒,健脾益氣;陳皮、半夏和胃降逆;丁香、吳茱萸、肉豆蔻溫中止嘔。
5.胃熱傷陰證
癥狀:胃脘灼熱疼痛,口干喜冷飲,胃脘嘈雜,五心煩熱,大便干燥或便血,舌紅絳,少苔或無苔,脈細數(shù)。
治法:養(yǎng)陰清熱解毒。
代表方:益胃湯加減。
常用藥:生地、沙參、麥冬、玉竹養(yǎng)陰生津;當歸、白芍、天花粉、知母養(yǎng)陰清熱。
三、肝癌
1.氣滯血瘀證
癥狀:脅下痞塊,拒按堅硬,刺痛或脹痛,入夜更甚,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大便溏或干結,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苔薄黃,脈細澀或細弦。
治法:行氣活血,化瘀消積。
代表方:復元活血湯加減。
常用藥:當歸、桃仁、紅花、穿山甲、瓜蔞活血化瘀;柴胡行氣疏肝。腹脹腹痛甚者,加炒枳殼、元胡、川楝子;低熱者,加銀柴胡、青蒿、鱉甲。
2.濕熱聚毒證
癥狀:脅下痞塊,兩脅脹痛或刺痛,身目發(fā)黃,心煩易怒,口干口苦,胸脘痞悶,納少,溲赤便干,神疲乏力,舌質(zhì)紫暗,苔黃膩或黃厚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利膽,瀉火解毒。
代表方:茵陳蒿湯加減。
常用藥:茵陳、大黃、梔子清熱利濕;厚樸、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苦參清熱利濕解毒。大便秘結者,加芒硝、枳實;腹脹甚者,加木香、檳榔、大腹皮。
3.脾虛濕困證
癥狀:脅下結塊,按之疼痛,腹大脹滿,如囊裹水,神疲乏力,納呆便溏,小便短少,舌質(zhì)淡胖,苔白膩,脈滑或濡。
治法:健脾益氣,利水消腫。
代表方:四君子湯合五皮飲加減。
常用藥:四君子湯健脾理氣;五皮飲利水消腫。嘔吐者,加半夏、竹茹、旋覆花;腹瀉甚者,加蒼術、肉豆蔻、炒扁豆;腹水甚者,加澤瀉、車前子。
4.肝腎陰虛證
癥狀:脅肋隱痛,綿綿不休,腹大脹滿,青筋暴露,五心煩熱,低熱盜汗,納少消瘦,頭暈目眩,嘔血便血,大便干結,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滋養(yǎng)肝腎,化瘀軟堅。
代表方:一貫煎加減。
常用藥:生地、沙參、麥冬、當歸、枸杞子滋陰養(yǎng)血生津;川楝子疏肝理氣;炙鱉甲、龜板、半枝蓮軟堅散結。
四、結腸癌
1.濕熱蘊結證
癥狀:腹部陣痛,大便膿血,里急后重,肛門灼熱,身熱不揚,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化濕,解毒散結。
代表方:白頭翁湯加減。
常用藥:白頭翁、黃柏、黃連清熱解毒化濕;秦皮清腸解毒;木香、厚樸、赤芍、薏苡仁理氣散結。大便干結者,加生大黃、枳實、檳榔。
2.瘀毒內(nèi)結證
癥狀:腹痛腹脹,里急后重,大便膿血,血色紫暗,發(fā)熱,口干咽痛,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黃,脈細澀或細數(shù)。
治法:清熱解毒,化瘀軟堅。
代表方:仙方活命飲加減。
常用藥:天花粉清熱解毒散結;白芷、貝母、防風化痰散結;穿山甲、皂角刺、當歸、赤芍、乳香、沒藥化瘀軟堅通絡;甘草調(diào)和諸藥。腹部硬滿痛甚者,加檳榔、枳實;大便困難者,加生大黃、桃仁;發(fā)熱甚者,加丹皮、生地。
3.脾胃虛寒證
癥狀:腹脹隱痛,喜溫喜按,腹部痞塊,面色萎黃,四肢不溫,大便溏薄,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陽健脾,止血散結。
代表方:黃土湯加減。
常用藥:伏龍肝溫中止血;附子、白術、甘草溫陽補氣;生地、黃芩、阿膠養(yǎng)血止血。里急后重者,加木香、薏苡仁、檳榔;大便瀉下無度者,加訶子、罌粟殼、山藥、芡實。
4.脾氣下陷證
癥狀:腹部墜脹,大便稀溏,瀉下不止,甚則脫肛,氣短懶言,神疲乏力,面色白,納少,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治法:益氣健脾,升陽舉陷。
代表方:補中益氣湯加減。
常用藥:黨參、白術、陳皮益氣健脾;黃芪、升麻、柴胡升陽舉陷;當歸補血。
五、胰腺癌
1.濕濁阻遏證
癥狀:胸脘痞悶,腹部隱痛,身目俱黃,黃色晦暗,納呆,身體困重,惡心嘔吐,口干不欲飲,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膩,脈沉細。
治法:健脾利濕,化濁解毒。
代表方:茵陳五苓散加減。
常用藥:茵陳清熱利濕;白術、茯苓、澤瀉、豬苓健脾利濕;陳皮、半夏、石見穿化濁解毒。
2.氣血瘀滯證
癥狀:脘腹脹滿,腹痛呈持續(xù)性,痛處固定,痞塊堅硬,面色晦暗,形體消瘦,舌質(zhì)青紫或有瘀斑,苔薄,脈細澀。
治法:行氣化瘀,軟堅散結。
代表方:膈下逐瘀湯加減。
常用藥:五靈脂、赤芍、當歸、桃仁、紅花活血化瘀;香附、烏藥、川芎、炒枳殼、元胡行氣活血止痛;穿山甲、大貝母、炙鱉甲軟堅散結。
3.肝膽蘊熱證
癥狀:脘脅脹滿,疼痛拒按,身目俱黃,煩躁易怒,發(fā)熱,納呆,惡心,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數(shù)或弦數(shù)。
治法:疏肝解郁,清熱解毒。
代表方:化肝煎加減。
常用藥:丹皮、梔子、澤瀉、赤芍清肝泄熱;土貝母、青皮、陳皮疏肝理氣;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虎杖清熱解毒。身目俱黃者,加郁金、茵陳。
4.氣血虧虛證
癥狀:腹脹隱痛,腹部痞塊,氣短納差,神疲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或有瘀點、瘀斑,脈細數(shù)或細弱。
治法:益氣養(yǎng)血,化瘀散結。
代表方:十全大補湯加減。
常用藥:黨參、茯苓、白術、黃芪、甘草補氣;當歸、熟地、白芍養(yǎng)血;浙貝母、炙鱉甲軟堅散結。脾虛腹瀉者,加薏苡仁、砂仁。
【臨證備要】
1.正虛是癌癥發(fā)生、發(fā)展的必要條件
癌癥的發(fā)生是在正虛的基礎上,導致有形之邪(如熱毒、氣滯、痰凝、血瘀)日久形成痞塊,發(fā)展為癌癥。正如《內(nèi)經(jīng)》所說:“壯人無積,虛人則有之。”所以癌癥的發(fā)生有正虛因素存在,且在癌癥發(fā)展過程中,進一步損傷人體正氣,也會導致正虛的加重。西醫(yī)治療癌癥的常用方法,如手術、放療、化療等都會損傷正氣,尤其是脾胃功能,而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損傷后,會進一步加重虛證。因此,虛證存在于癌癥全過程中。
2.扶正祛邪是治療癌癥的基本大法
正虛貫穿于癌癥始終,而正虛又導致熱毒、氣滯、痰凝、血瘀,故治療時既要扶正,提高人體免疫力和自身修復能力,充實人體的氣血津液精等精微物質(zhì),同時又要根據(jù)夾雜實邪的不同性質(zhì),分別采用理氣、活血、解毒、散結、化痰、祛濕、通絡等法,以達扶正不留邪、祛邪不傷正的目的。當然,要根據(jù)邪正虛實之主次,可以重點扶正,也可重點祛邪。
3.癌癥治療方法有共性也有個性
癌癥的性質(zhì)決定了治療癌癥的藥物有共同點,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草河車、蚤休、苦參等清熱解毒藥,蜂房、石見穿、山慈菇等散結藥。根據(jù)不同癌癥的特性,可以選擇不同抗腫瘤藥物,如肺癌可選擇魚腥草、白花蛇草、龍葵、蜀羊泉、蛇莓,肝癌可選擇夏枯草、天花粉、貓爪草等藥,胃癌可選擇八月札、生薏苡仁、雞內(nèi)金等藥,腸癌可選擇鴉膽子、藤梨根、地榆、石榴皮、秦皮等,胰腺癌可選擇黨參、白術、鬼箭羽等。治療癌癥不可過用破血傷正藥物,如斑蝥、蟾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