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4歲兒子從幼兒園帶回了“新驚喜” 一次,我?guī)?歲的兒子清理玩具箱,意外發(fā)現(xiàn)多了24色蠟筆和超人奧特曼,于是找他問明原因。兒子天真、坦率地說:“這都是我從幼兒園拿的。”我追問:“你經(jīng)過老師允許了嗎?”兒子搖搖腦袋說:“沒有,老師都不知道?!笨磥?,兒子所謂的“拿”,其實是一種“偷”的行為。我急了訓斥道:“你這孩子,小小年紀怎么就開始偷東西了!”兒子委屈地問我:“媽媽為什么生氣?什么叫偷東西?”聽到兒子的反應,我哭笑不得,原來在孩子的意識里,根本還沒有“偷”的概念。當時我心想,兒子的這種行為既然不存在惡意,叫他歸還就行??蓻]多久,兒子又從幼兒園“拿”回了新“贓物”。看來,這種“拿來主義”問題并非如我想像的那么簡單,其中蘊藏的深遠后果是我始料未及的。于是,針對糾正兒子“拿來主義”的行為,我想實施一系列教育措施,幫他改正。 【案例2】:6歲兒子鬼鬼祟祟玩“偷”來的玩具 有一天,我看見6歲的兒子鬼鬼祟祟地在屋子里玩玩具。后來,我發(fā)現(xiàn)那個玩具不是我們買給他的,是他從別的小朋友家里“拿”的,兒子的這種行為其實是“偷”,而且他知道“鬼鬼祟祟”背著我們玩。我特別擔心!我想借這個機會好好教育一下他,否則后果肯定不堪設(shè)想! 【宏觀解讀】: 1、首先,父母要在孩子3歲前就教育他們不要隨便拿別人的東西。3歲后,這種習慣就要形成。 2、其次,了解孩子偷竊行為的4種心理動機: - 是滿足某種需求; - 與他人發(fā)生沖突后,以偷竊對方的東西作為報復手段,數(shù)次得利后就可以形成習慣; - 為發(fā)泄心中的不滿,疏散緊張情緒; - 對別人行為的模仿; 3、最后,在教育孩子時,家長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給孩子過大壓力。比如,有些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偷拿”東西后,怒不可遏,一頓打罵,這是十分不可取的。 - 單純打罵會給孩子過多的刺激而無法理解您的教育意圖。孩子畢竟還小,適當?shù)拇蛄R要建立在講道理為主的基礎(chǔ)上。 - 不要用“偷”字定義孩子的行為,用“拿”也許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孩子也有自尊心,在教育孩子時,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效果會事半功倍。 - 盡管孩子做錯了事,父母也要理解他,了解孩子“偷拿”東西的真正原因,合理滿足孩子對某種事物的渴望心理,這樣會更容易幫助我們防止類似事情再次發(fā)生。 【微觀解讀】: 1、合理滿足孩子基本物質(zhì)需要 孩子“拿”的思想從何而來?因為沒有,所以才“拿”,這就是孩子最簡單的邏輯。 對于孩子的基本物質(zhì)需要,我們要予以合理滿足。比如,4歲兒子要蠟筆,很可能是幼兒園里上圖畫課的基本要求,父母由于疏忽而忘記給孩子買,所以在兒子的“贓物”里就出現(xiàn)了蠟筆。 可見,家長對孩子的需求要非常關(guān)注。每當孩子鬧著要買某樣東西時,先不要一口否決,而是要耐心地詢問購買理由,如果出于正當需要,一定要“慷慨解囊”。如果是不必要的購買需求,也要耐心說明,讓孩子明白不買的原因,而不是粗暴地忽略、漠視或訓斥來對待。 2、要適度限制孩子的物質(zhì)欲望 人的物質(zhì)欲望是沒有止境的,父母從小適當控制孩子的物質(zhì)欲望。若對孩子百依百順,事后一旦他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就很容易走向極端,造成不良后果。 案例2中,6歲孩子的“偷拿”行為,很可能是出于這個原因。當孩子有了玩具A,又看到小朋友有玩具B或是玩具C時,他也會要求爸爸媽媽給他買,但家長的反應通常是直接回絕。因此,當孩子屢見自己心愛的玩具時,就會產(chǎn)生“據(jù)為己有”的欲望,“順手牽羊”也就不足為奇。 這種情況下,要讓孩子懂得愛惜自己已有的物品,物盡其用。如果孩子執(zhí)意要買新玩具,家長則可以先問問孩子買完之后想怎么玩,能不能妥善地將新玩具處理好。這些小難題能夠適當?shù)乜刂坪⒆拥挠?,鍛煉孩子的克制力?/p> 3、培養(yǎng)孩子通過勞動獲得物質(zhì)滿足的習慣 孩子對于“拿”僅僅是一種單純的物質(zhì)渴望,然而當他在這種“拿”的習慣中慢慢成長后,懶惰的習氣便容易滋生。 生活中,我們可以有意識讓孩子學做簡單的家務,培養(yǎng)他們的勤勞的美德。無論孩子做得好不好,父母都要及時送上鼓勵,給予精神或物質(zhì)上的獎賞。 孩子嘗到勞動后的快樂與滿足后,經(jīng)常向家長“討活”做。這是一種良性循環(huán),孩子會漸漸意識到,通過自己的勞動與努力來獲得“報酬”是快樂且光榮的。 4、明確應告訴孩子“偷竊”行為是可恥的 二三歲的孩子“偷拿”東西,是因為他們尚未意識到這是一種不正當?shù)男袨?,模仿的可能性更大?/p> 但案例2中的6歲孩子,已經(jīng)能夠明顯地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恰當或錯誤,因此,會用“鬼鬼祟祟”的方式處理“偷拿”的玩具。這種回避行為恰恰體現(xiàn)了孩子道德意識初建時的模糊感及不確定性。 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幫助孩子建立明辨是非的能力,并在恰當?shù)臅r候予以教育,開誠布公地告訴孩子“偷竊”行為會給彼此(別人和自己)帶去很多麻煩,我們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 編后語:孩子犯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把犯錯定性。只要家長用心、用愛在教育孩子,那么“犯錯”就是孩子獲得更好教育、成為更健全的人的良好契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