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傳入,對漢語詞匯的發(fā)展演變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它擴大了漢語基本詞和根詞,影響了漢語的哲學詞匯、文學詞匯、民俗和日常用語,增加了漢語詞匯的表現(xiàn)力和生動性,使?jié)h語更加豐富多彩和富有韻味。 漢魏至隋唐期間,隨著佛教文化的廣泛滲入,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帶來了數(shù)萬條詞語,在漢語詞匯中留下了濃厚的佛教文化氣息,使?jié)h語中的成語、詞匯更加的豐富、五彩斑斕,對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常用詞語都有近五百條。比如:現(xiàn)在、如實、實際、真諦、單位、迷信、無常、凈土、慈悲、相對、如是、上乘、有緣、化身、懺悔、生老病死、菩薩心腸、大千世界、不可思議、一絲不掛、蕓蕓眾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難逃、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執(zhí)迷不悟、恍然大悟、當頭棒喝、走火入魔……。如果我們離開了這些詞語,恐怕連話也說不成了。雖然我們可能不懂佛法,但確實已經潛移默化,受到了佛法的熏陶。 下面這些詞語就是其中的典型: 1. 十八層地獄,十八羅漢,十惡不赦,七手八腳,八字沒見一撇 2. 頑石點頭,惡口傷人,稱心如意,借花獻佛,愛河,煩惱,浩劫,流通,家賊難防 3. 野狐禪,羚羊掛角,欲火,宿命,彈指,隨緣,森羅萬象,雁塔題名,悲觀等 4. 藥醫(yī)不死病,面壁,相應,皆大歡喜,掛羊頭,賣狗肉,順水推舟,看風使帆 5. 味同嚼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單刀直入,單位,凈土,空中樓閣 6.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亂,一報還一報,一絲不掛 7. 正宗,功德無量,本來面目,電光石火,葉落歸根,四大皆空,頭頭是道,對牛彈琴等 8. 開眼界,天花亂墜,無風起浪,無邊,無事不登三寶殿等 9. 三頭六臂,大千世界,口頭禪,門外漢,習氣 10. 劫后余生,拋磚引玉,報應,伸手不見五指,作繭自縛,作賊心虛等 11. 執(zhí)著,有口皆碑,在劫難逃等 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文章還是語中,佛教成語使用已經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會覺察到而已。 當我們上門求人辦事的時候,會說:無事不登三寶殿。這是典型的佛教成語,三寶殿是指代表佛法僧的殿堂,原意是:只有遇到事情時,才會想起到寺院尋求幫助,后來比喻登門求人辦事。 我們替人求情時,會說:不看僧面看佛面。這又是典型的佛教成語。僧、佛都是世人敬仰的對象,二者的階次有高下,“佛”是佛教的信仰目標,而“僧”是佛教的信仰徒眾,所以漢地有“不看僧面看佛面”的說法,用來比喻請看在第三者的情面上,幫助或寬恕某一個人。 “生老病死”最早由佛教提出的,佛教認為這是人生所必須經歷的四種痛苦,也稱四相?!斗ㄈA經》言:生老病死,四苦也?!栋儆鹘洝费裕菏篱g之人,亦復如是。為生老病死之所侵惱,欲求長生不死之處。現(xiàn)今,生老病死指生育、養(yǎng)老、醫(yī)療、殯葬等大事。 “癡心妄想”來源于佛教,癡是佛教所說的三毒之一,三毒指貪、嗔、癡。癡又作無明講,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佛教認為,正因為有癡心、妄心、貪心,所以眾生才會有痛苦產生?,F(xiàn)形容一個人不切實際的想法。 “醍醐灌頂”出自佛教?!磅笔菑呐H橹刑釤挼木A,比喻佛法的最高境界;“灌頂”是佛教密宗的一種形式,《大日經疏》言:以甘露法水灌佛子之頂,令佛種永不斷故。現(xiàn)比喻恍然大悟,茅塞頓開之愉悅。 “不離不即”出自《圓覺經》,“不離不即,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是佛?!闭嫦嗯c妄相有區(qū)別,即不即;但妄相乃真相顯現(xiàn),即不離。后指若合若離,即不接近也不疏遠,也做若即若離。 “當頭棒喝”源于禪宗的一種修行方法。臨濟的喝,德山的棒,棒喝是禪宗師家接待初學者的手段之一,對于其所問的問題,師家往往不用語言來答復,或者使用棒鋒擊打其頭部,或者沖其大喝,看其反應能力,斷定學生悟解能力?,F(xiàn)比喻促人醒悟的打擊或警告。 “一絲不掛”原是佛教用來形容沒有一絲牽掛,心地清凈無染著?,F(xiàn)形容人赤身裸體。 “一塵不染”佛家指佛教徒修行,掘除欲念,保持心地純凈?,F(xiàn)形容環(huán)境的清潔,或比喻人品的純潔。 “天花亂墜”源于佛教傳說,梁武帝時云光法師講經,感動上天,天花紛紛撒下?,F(xiàn)用來比喻不切實際或過分的夸張。 “單刀直入”佛教比喻認定目標,勇猛精進?,F(xiàn)比喻直截了當,不繞彎子。 “夢幻泡影”源于《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狈鸾陶J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夢境、幻覺,和水泡和影子一樣空無,轉瞬即逝。現(xiàn)用來比喻不實在、不存在的東西和不能實現(xiàn)的妄想。 “降龍臥虎”源于佛教故事。一些高僧有神通,能用法力制服老虎。現(xiàn)形容力量強大,能夠戰(zhàn)勝一切困難。 “萬劫不復”佛經中常常用“劫”來計算世間。每個大劫,包含成、住、壞、空四中劫。每個中劫,包含二十個小劫。小劫是指人壽自十歲起,每過百年增一歲,至八萬四千歲為增劫之極;又自八萬四千歲起,每過百年減一歲,至十歲為減劫之極。此一增一減,共計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稱為一小劫?,F(xiàn)指永遠不可能恢復。 “世界”源于《楞嚴經》卷四。經言:“世為遷流,界為方位”?!笆馈笔侵笗r間,界是指空間,“世界”即宇宙。以須彌山為中心,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及其中的七山八海,稱為一個世界。積一千個世界,為“小千世界”;積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積一千個“中千世界”,即為“大千世界”。“以三積千故,名三千大千世界。現(xiàn)今,“世界”成了一個偏義復詞,僅含空間的意思。 “一廂情愿”亦作一相情愿,源自佛教《百喻經》。說的是一個愚人愛上了公主,害了單相思的故事。后被廣泛運用,多泛指單方面的愿望和計劃。 “十八層地獄”是地獄名稱。“地獄”這一概念是漢末傳入中國的。那時,譯出專講“地獄”的經典多達十幾種。在梵語中,“地獄”有“苦具”、“不自在”等意義?!暗鬲z”在“六道輪回”中最劣最苦,而“十八層地獄”又是民間熟悉的“重獄”?,F(xiàn)比喻悲慘的報應。 “三頭六臂”佛經上所說的天神和阿修羅(意譯非天,貌丑好斗,有福無德)往往有種種異相。如大自在天神,其形像是“八臂三目騎白?!保ㄒ姟洞笾嵌日摗肪矶?。天神那吒,其形像是“三頭六臂擎天地”(《景德傳燈錄》卷十三)。阿修羅的形象是:“體貌粗鄙,每懷嗔毒,稄層可畏,擁聳驚人,并出三頭,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F(xiàn)比喻人神通廣大,本領出眾。 “聚沙成塔”把細沙聚成寶塔,也作“積沙成塔“。語出佛典?!睹罘ㄉ徣A經·方便品》:“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边@段偈子的意思是:甚至于小孩子做游戲,也能聚沙為佛塔。像這樣的各種與佛結下善緣的人都已注定將成就佛果。后比喻積少成多,常與“積腋成裘”合用。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指“道行”。魔,指一切擾亂身心,妨害修行者。釋迦太子成道前夕,坐于菩提樹下,自誓:“不成正覺,不起此座!”其時天界魔宮震動,魔王波旬先率魔軍進行威嚇,又遣魔女進行引誘,均以失敗告終。在修行中降伏魔事主要是靠智慧。應知一切善惡境界,均是唯心所現(xiàn)。若取之則心外有境,便成魔事。佛家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告誡修行者警覺修行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的各種“魔事”。現(xiàn)用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前進道路上可能有更大的障礙。 “鐵樹開花”典出《五燈會元·或庵師體禪師》:“淳熙己亥八月朔,示微疾……逮夜書偈,辭眾曰:鐵樹開花,雄雞生卵;七十二年,搖籃繩斷。擲筆示寂。”現(xiàn)今比喻事情罕見或極難辦成。 “水漲船高”出自《景德傳燈錄·芭蕉清禪師法嗣》:“眼中無翳,空里無光;水漲船高,泥多佛大。”現(xiàn)比喻事物隨其所憑藉之物而相應提高。 “鸚鵡學舌”典出《景德傳燈錄·藥山惟儼和尚》:“有行者問:有人問佛答佛,問法答法,不知是否?師曰:如鸚鵡學人話語,自話不得,由無智慧故?!爆F(xiàn)比喻人云亦云,別無新意。 “女大十八變”亦出自《景德傳燈錄·幽州譚空和尚》:“有尼欲開堂說法,師曰:尼女家不用開堂。尼曰:龍女八歲成佛,又作么生?師曰:龍女有十八變,汝與老僧試一變看?!爆F(xiàn)泛指女性從小到大容貌、性情等變化很大。 “只重衣衫不重人”出自《五燈會元·黃龍心禪師法嗣》:“師曰:五陵公子爭夸富,百衲高僧不厭貧。近來世俗多顛倒,只重衣衫不重人?!爆F(xiàn)形容眼光勢利者只重外表,不看人品。 “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出自《五燈會元·天衣懷禪師法嗣》:“曰:中下之流如何領會?師曰:伏尸萬里。曰:早知今日,悔不慎當初?!敝^今天看到不良后果,追悔往昔的失誤,有悔恨已晚之意。 “口頭禪”一詞來源于佛教的禪宗,禪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為宗旨,提倡直截了當?shù)念D悟。禪宗的末流,好取現(xiàn)成的經語、公案、掛在口頭上,作為談助,被斥為“口頭禪”?!翱陬^禪”完全違背了禪宗“頓悟見的宗旨?,F(xiàn)在,把口頭上經常說的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話,稱為“口頭禪”。 “作繭自縛”出自《楞伽經》:妄想自纏,如蠶作繭。如蠶作繭,以妄想絲,自纏纏他。 “隨心所欲”出自《無量壽經》: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 “現(xiàn)身說法“出自《楞嚴經》:“我於彼前,皆現(xiàn)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導師””一詞源于《法華經》: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 “平等”、“圓滿”《華嚴經》云: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 “尊重”《無量壽經》云:尊重奉事諸佛,為世明燈,最勝福田,殊勝吉祥,堪受供養(yǎng)。 “方便”、“演說”《法華經》言: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shù)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妙法。 “煩惱”《楞嚴經》云:謂雖自在隨其所欲,無澀無難,然唯修得世間定故,未能永害煩惱隨眠,諸心心法,未名為定。 “勝利”《藥師經》云:何但念藥師琉璃光如來一佛名號,便獲爾所功德勝利? “利益”《華嚴經》云:發(fā)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其他如:水到渠成、拖泥帶水、將錯就錯、七手八腳、半斤八兩、千奇百怪、粉身碎骨、膽戰(zhàn)心驚、感天動地、雪上加霜、劍樹刀山、灰頭土臉、斬釘截鐵、眾口難調、心猿意馬、頭頭是道、安身立命、一心一意、心猿意馬、去偽存真、人間地獄、借花獻佛、天龍八部以及大開方便之門、解鈴還需系鈴人等等。 此外,有不少詞語雖然源於佛教經典,其來源卻鮮為人知。比如:贊嘆、究竟、浮屠、絕對、實際、緣分、隨緣、有緣、妄想、障礙、曇花一現(xiàn)、五體投地、水中撈月、不可思議、皆大歡喜、剎那間、一念之間、一念之差等語詞在佛經中頻頻出現(xiàn),都是佛法觀念日漸世俗化而廣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為漢語中通用的詞匯,數(shù)量之多,難以盡述。原中國佛教學會會長趙樸初先生說:“如果徹底掘棄佛教文化,恐怕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span> 在長期的語言演變中,相當多的佛教成語在意義上已經發(fā)生了變化,但究其語源,仍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留下的印記,在漢語成語的百花園中,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 佛教傳入對漢語詞匯的影響 佛教傳入中國和佛教的中國化是一個動態(tài)的歷史過程。在此過程中,佛教以佛經翻譯為主要途徑對漢語的演變發(fā)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它豐富了漢語詞匯,促進了漢語音韻學的發(fā)展,推動了漢語句法的發(fā)展,還為中國的翻譯方法留下了寶貴的遺產。佛教傳入后,佛教用語與漢語詞匯有機結合,產生了眾多新詞匯。 據統(tǒng)計,今人丁福保所編《佛學大辭典》收有佛教語詞近三萬條。這些漢晉時期至唐朝八百年間諸位大師所創(chuàng)造的,加入我國詞匯系統(tǒng)從而變?yōu)樾鲁煞值姆鸾淘~語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詞匯,從而奠定了其在漢語詞匯發(fā)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佛教的傳入擴大了漢語基本詞和根詞 在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中,某些佛教詞語逐漸融入漢語基本詞的大家族,為漢語增加了不少新的構詞成分。 (一)音譯詞 梵語詞匯被借用時,往往是讀音的借用,或譯出其中一個音節(jié)。例如:佛,梵文為Buddha,是這一批外來語中影響最深遠、最廣泛的一個,佛教甚至成了一種后起的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因此,與佛有關的詞語大量出現(xiàn)。最初被譯為“浮屠”(《漢明帝永平八年詔書》),南北朝時又寫成“佛圖”(《世說新語?言論篇》),也作“佛陀”“佛馱”,后來簡稱“佛”。佛又可作根詞用,構成大批的新詞。據統(tǒng)計,《佛學大辭典》中由“佛”組成的詞語有152個。 這一類音譯詞還有“菩薩”“魔”“塔”“袈裟”“和尚”“菩提”“彌勒”等。 (二)意譯詞 意譯詞是根據外來概念的意義,利用漢語的構詞材料,并按照漢語的構詞方式創(chuàng)造的新詞。這類詞在吸收印度佛教語言形成的詞中占了絕大多數(shù)。例如:灌頂,梵文Abhiseka的意譯,原意為印度古代國王繼位的一種儀式,國師以“四大海之水”灌于國王頭頂,表示祝賀。佛教密宗仿效此法,凡弟子入門或繼承阿阇梨位時,設壇舉行灌頂儀式,由國師用水或醍醐灌頂。這類詞還有“心”“空”“色”“過去”“現(xiàn)在”“未來”“如來”“法寶”等。 (三)半音半意譯詞 這種詞我們也稱為梵漢合成詞,它由兩部分組成:一半音譯,一半意譯。這種詞反映了漢語在吸收外來語中“半音半意”的造詞方法。 例如:魔鬼,梵語為Mara,初時被譯為“磨羅”,簡稱為“磨”,后來改從石為從鬼,即為“魔”,并與中國原有的詞“鬼”連用,于是就有了“魔鬼”一詞。這類詞還有“佛家”“念佛”“歡喜佛”“禪師”“曇花”“佛典”“寺院”等。 二、佛教的傳入對漢語常用語的影響 佛教的傳入對漢語常用語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佛教詞語在漢語的各個領域內幾乎都有,常見于哲學、文學、民俗以及日常生活中。 (一)哲學詞匯 佛教是世界上最富有哲學思辨特點的宗教,許多佛家名相自然就是哲學名詞?,F(xiàn)代哲學深受佛教的影響。佛教認為宇宙本旨皆同一體,一切法、一切眾生本無差別?!赌鶚劷洝肪砣骸叭鐏砩菩?,如是平等?!爆F(xiàn)代哲學用“平等”表示人與人之間在政治、經濟上處于同等的社會地位,享有相同的權利。 “悲觀”“自覺”“因果”“唯心”“世界”等,都是哲學詞匯中的重要成員,表示一些基本命題,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二)文學詞匯 佛教不僅為中國文學帶來了新的文體和新的意境,也為中國文學輸入了大量的詞匯。首先,因佛典的翻譯和流傳,佛教典籍中不少優(yōu)美的典故和具有藝術美的新詞語,被引進我國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學作品中,大大地豐富了我國文學語言的寶庫。 不少佛教詞語甚至還成為文學理論術語。例如:造境,佛教認為萬法皆由心所生,而心識有創(chuàng)造功能。文學家將其引申指心識有創(chuàng)造詩境的功能。唐朝呂溫《呂衡州集》卷三有言:“研情比象,造境皆會?!?/span> (三)民俗與日常用語 佛教傳入我國以來,許多在佛經里表達佛家禮儀節(jié)日的詞,自然而然地走進民間,并在相關聯(lián)的意義上又派生出新詞。例如:
日常用語中,時時有“佛語”出現(xiàn),其中最多的是時間詞。例如:表示“時之極微”者的一組時間詞“剎那”“一念”“彈指”等,在佛經中都有定量?!皠x那”是梵語Ksana的音譯,而“一念”是“剎那”的意譯,或者說“九十剎那為一念”(《仁王經》),又或者說“六十剎那為一念”(《往生論注》卷上)?!皬椫浮?,本來指彈擊手指。在佛經中,這個動作表示:許諾;歡喜的心情;或警告別人。這組“時之極微”者,早就被漢語吸收,成為漢語時間詞的“骨干”。 三、佛教的傳入對漢語熟語的影響 (一)成語 佛教是許多成語或典故的來源。《大本經》里說:“從右脅出,墮地行七步,無人扶持,遍觀四方,舉手而言:‘天上地下,唯我獨尊’?!薄拔ㄎ要氉稹边@一成語,是對佛的降世神奇的贊頌。源自于佛教的修持實踐的,例如“六根清凈”,“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覺器官。修行禪定要做到沒有任何欲念,必須“六根清凈”?!懊と嗣蟆薄安豢伤甲h”“不二法門”“借花獻佛”“皆大歡喜”等成語均出自佛教。 (二)俗語和諺語 俗語和諺語是活躍在人們口頭上的定型語句,其中也有不少詞條都來源于佛教。舉例如下: 1.俗語 “不看僧面看佛面”——指不看和尚的情面,也要看佛菩薩的情面。后來比喻即便不顧某個人的情面,但也要照顧他的主人或長輩、親友的情面。類似的俗語還有“閻王催命不催食”“無事不登三寶殿”“和尚無兒孝子多”“遠來的和尚好念經”等。 2.諺語 有源于佛教故事的,例如“生公說話,頑石點頭”?!吧敝笗x初高僧竺道生,他是鳩摩羅什的高徒,悟性非凡。傳說他曾聚石為徒,講《涅槃經》,說到斷絕善根的人也有佛性時,群石為之點頭。比喻說理透徹,使悟性全無的人也信服。 有反映佛教思想的,例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指修行圓滿的人。放下手中的屠刀,馬上就能成佛。這是勸人改過向善的佛教語。后來比喻壞人停止作惡,也會變成好人。 這樣的諺語還有很多,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萬般皆由命,半點不由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忍辱精進,禪定修行”等。 (三)歇后語 歇后語是漢語中獨有的一種別具特色的語言形式,具有生動、形象、活潑、饒有趣味的特點,與佛教也有密切關系。 例如“閻王貼告示,鬼話連篇”。閻王是管地獄的神,是小鬼的上司,所以閻王貼告示是讓小鬼們看的,告示的內容便是鬼話。比喻說一些不真實的話,騙人的謊言。 此類歇后語還有“和尚打傘,無發(fā)(法)無天”“泥菩薩過河,自身難?!?“屠夫念經,假慈悲”等。 佛教的傳入,對漢語詞匯的發(fā)展演變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它擴大了漢語基本詞和根詞,影響了漢語的哲學詞匯、文學詞匯、民俗和日常用語,增加了漢語詞匯的表現(xiàn)力和生動性,使?jié)h語更加豐富多彩和富有韻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