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明白了選擇丈夫之道 鄭國大夫徐吾犯的妹妹,是個美麗的女子,公孫楚首先向她聘婚,盡管如此,另外一個叫公孫黑的人,還是派人送去了家雁(做為彩禮),哥哥徐吾犯感到恐慌了,然后,告訴子產,子產說:“這是國家政事未上軌道,并非你的過錯,所以,還請務必選擇你妹妹愿意委身的人。”然后,徐吾犯對他們說道:“今天,由我妹妹來作選擇?!?/SPAN>二人皆表示同意,然后,公孫黑穿著盛裝先走了進來,接著,把禮品陳列開來,然后,走了出去,接著,公孫楚走了進來,只見他一身戎裝,站在那兒,向左右張弓作射狀,然后,走了出去。徐吾犯的妹妹從房中觀看,然后說道:“公孫黑確實華美,然而,公孫楚才是大丈夫,丈夫要像個丈夫,妻子要像個妻子?!?/SPAN>后來,她嫁給了公孫楚。 徐妹可以算是一個明白選擇丈夫之道的人,她始終如一的堅貞之心,她決不改變第一個男人的訂婚之約,她的話完全符合了室家之道。 ◇女兒要出嫁,家里三天不熄燈 孔子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女兒要出嫁了,所以,家里面連著三天都不熄燈,哪怕睡覺也不熄燈,為什么?因為即將和自己的骨肉分離,所以,思緒縈(ying)懷,而娶妻的男方,也一連三天不奏樂,為什么?因為,考慮到生死無常,所以,才要把媳婦娶回來傳宗接代。父母死后剛成親的,則在三個月之后,擇定日期,往公公婆婆的廟里,用素質食品供獻其神主,以替代生前盥饋(服侍盡孝)之禮。 婚姻的禮節(jié),表示做閨女的終結、做婦人的開始,所以,古圣先賢對它非常的重視。 ◇舉行婚禮,男的要親自前往迎接女方 舉行婚禮的時候,作為男的,要親自前往,迎接女方,男子到了女家之后,先要揖讓登堂,然后,男女才能相見,這時,男女分得很清,男女分得清楚,然后,才有父子親恩可言,父子有親恩,然后才能表現人倫的意義,有了人倫的意義,然后,始有維系人倫的禮節(jié),有了禮節(jié),然后,社會始得安定,如果不是這樣,男女無別,誰父誰子也分不清,那,就和禽獸無異了(禽獸只知有母,不知有父)。 迎親之日,男女相見之后,男的先出來駕好馬車,然后把車上的引繩交給女方,然后拉引她上車,就像仆人伺候主人那樣,男的所以要這么做,是為了表示對女方的尊重,實即是親愛女方,對妻子又敬又愛,室家才能契合也,所以,先代圣王能由齊家而至治國平天下。自從走出女家的大門,男先女后,這樣的禮儀就顯出夫唱婦隨的意義。 古代的婚禮,丈夫親自到女家迎接,親自駕御娶親的車子,環(huán)繞三周,這位新婦將為我生兒育女,繼承祖先的血脈,所以要尊敬她,又親手將引車的繩子交給她,表示親愛她,女子沒有先親愛男子的禮節(jié),所以,才需要由丈夫先來表達對妻子的親愛,經過多次的示意,新婦才作出回應,接受丈夫的愛,這么做,不但為了敬重女子的貞操,而且,也符合夫唱婦隨的道理。古代先王得以統(tǒng)治天下,不外乎愛與敬兩個字,這里只不過特別地將閨門之禮例舉出來,以使愛敬之道進一步地發(fā)揚光大。 舉行婚禮的時候,要齋戒沐浴,而且,還要穿祭祀的禮服,所以,這是件很嚴肅的事情,因為結婚以后,他將成為一家之主,為祖先接續(xù)后代,因此,它的責任將格外的重大。 新郎、新娘合吃一碗菜,共喝一碗湯,這表示夫婦同享尊卑。婦人不會被封爵,她以丈夫的爵位為爵位,她的坐席則以丈夫的輩分為輩分。 在古代,夫尊婦卑,但在婚禮當中,則規(guī)定,新婚夫婦同吃一種食品,這表示夫婦同體,尊卑相等,這也是為了溝通彼此的感情,婦人跟從丈夫,在宴會上,器皿有尊卑之分,丈夫用什么,新婦也用什么,座位有長幼之別,丈夫坐哪兒,新婦也坐哪兒。 據說:夏殷周三代,男女結婚始有共牢(共用一個食器而食)之禮,而且用的都是陶器。 婚禮不用音樂,因為婚禮是屬陰的,而音樂是屬陽的,又,婚禮無須慶祝,因為這是人生必經的里程。 |
|
來自: 福軍沈軍 > 《閨范選讀續(xù)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