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古代服飾中以“披氈”最具特色。氈的制作工藝遠比紡織毛布簡單,其產(chǎn)生應(yīng)該也是三千年前的事。文獻記載,兩漢時甘青羌人“女披大華氈以為盛飾”(《后漢書?西羌傳?集解》引郭義恭《廣志》)。而與之相同時期的“滇族”等羌支民族的貴族男子也多披氈。可見,“披氈”原為羌族最古老的服飾之一。唐宋時期,羌族披氈已較普遍,《新唐書·黨項傳》稱:“男女衣裘褐,被氈?!边@一服飾傳統(tǒng),至今仍在羌支民族彝族中保存。 近代羌族服飾基本上承襲了袍服之制,服飾面料仍以皮裘、毛、麻織品為主。道光《茂州志》載:“其服飾,男氈帽,女編發(fā),以布纏頭,冬夏皆衣毪?!鼻甲謇p頭之俗在乾隆年間《職貢圖》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羌族男子已改為纏頭了。纏頭,即以布帕纏繞頭頂,婦女纏頭本為羌族古俗,但男子纏頭顯系四川漢區(qū)影響。 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羌族服飾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chǔ)上,更趨豐富。羌族男子服飾較為統(tǒng)一,多著長衫、袍、長褲,纏頭帕或戴皮裘帽。服飾品有頭帕、氈帽、皮裘帽,毛、麻、棉布衫、袍,長褲,無袖羊皮褂、毪褂子,單、夾坎肩、麻、毛織腰帶、綁腿、繡花腰帶,布鞋,麻草鞋,皮“裹肚”,繡花“裹肚”,吊刀,火鐮等。松潘、黑水一帶的羌族男子多蓄發(fā),梳成辮,繞髻于腦后。 現(xiàn)在的羌族,男女皆穿自織的白色麻布長衫,形似旗袍。男則長過膝蓋,女則襲腳背。婦女衣服繡有鮮艷的花邊,領(lǐng)上鑲有一排梅花圖案銀飾。男女都在長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俗稱“皮褂褂”,晴天毛向內(nèi),雨天毛向外以防雨。還有一種背心是羊毛氈子做的,較前者略長。男女頭部皆纏青色和白鬼的頭帕。女的或頭頂瓦狀的青布一疊,然后以兩根發(fā)辮纏繞其上作髻。男子也有梳辮包帕子的。松潘、黑水一帶的男子蓄發(fā),纏以絲絨編成辮子繞成發(fā)髻于腦后。男女皆束腰帶,打綁腿,綁腿用羊毛織成,目的是御寒。男子足著草鞋、布鞋或牛皮靴,行路時多赤足。婦女著尖鉤鞋,鞋面素凈或銹花。男子亦有穿尖鉤鞋的。 和其他民族的情況一樣。能佩戴上述飾物的多為貴族或經(jīng)濟富裕者。貧苦勞動人民處于無衣可著的狀態(tài),談不上有什么飾物。 在靠實近漢區(qū)和城鎮(zhèn)附近的羌族人民,受漢族服飾影響,多著漢裝,節(jié)假日才穿本民族服飾。 (責(zé)任編輯:一步之遙) |
|
來自: 文化龍鄉(xiāng) > 《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