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煌 ◇◇◇ 編輯/九九 作者簡介:黃煌,江蘇省名中醫(yī)。中醫(yī)基礎(chǔ)扎實,精于臨床,致力于經(jīng)方醫(yī)學(xué)的研究。在繼承發(fā)揚中醫(yī)學(xué)術(shù)傳統(tǒng)方面有突出貢獻(xiàn),受到國內(nèi)外中醫(yī)界的廣泛關(guān)注。 九九有話說:實在禍不單行,本宮傷未痊愈,又感冒了。不說了,大家看文章吧。 *********************************************** 人參與黃芪均為傳統(tǒng)補氣之上品,常被不加選擇地運用于氣虛諸證。其實,二者的運用有著相當(dāng)嚴(yán)格的區(qū)別。 人參益氣生津,用于氣虛津液不足證。適宜患者多為脾胃虛弱、氣液不足的偏瘦型體質(zhì)。 黃芪益氣利水、固表止汗,用于氣虛水液泛濫之證。適宜患者多為形體肥胖的痰濕型體質(zhì)。 而且二藥應(yīng)用的腹征不同:前者多為方舟狀腹,后者多為蛙狀腹。 1、一虧一濫看水液
黃煌教授認(rèn)為,機(jī)體水液的代謝情況應(yīng)當(dāng)成為運用人參與黃芪的重要參考。 ★ 人參,益氣生津,適于汗吐下太過、溫?zé)岵『笃诩熬貌z入不足,津失化源所致的氣虛津液不足證。 其癥輕則煩渴多飲,重則精神萎靡、頭昏眼花,察其舌必干燥少苔,脈多沉遲無力。 如《傷寒論》中主治多汗傷津之桂枝新加湯、白虎加人參湯,以及主治誤吐誤下之“寒格”的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方中用人參即是針對吐下傷津而設(shè)。 ★ 黃芪,益氣利水、固表止汗,多用于氣虛之水液泛濫諸證。 仲景謂之水氣病,其表現(xiàn)多種多樣,或為在表之黃汗,或為肢腫之皮水,不一而論。 黃芪所主者,均以汗出與浮腫為常見。其汗量多,遠(yuǎn)較桂枝湯證為甚,常濕透內(nèi)衣,周身如浸水中,所出之時,或晝或夜,或于小勞之后,或于進(jìn)餐之中;其腫多為凹陷性,晨起顏面腫甚,暮則下肢腫,輕則微凹,重則沒指。體內(nèi)水液過多,故其人多口渴而不欲飲,尿少而便塘,或先干而后溏。 觀《金匱要略》芪芍桂酒湯,不難見仲師用芪之心法。
黃教授通過多年的臨床觀察與驗證,認(rèn)為: ★ 人參所主之氣虛,總以形單而肉削、面色蒼白或萎黃、皮膚松薄而欠潤澤為特征。 由外揣內(nèi),其人必脾胃虛弱,氣液不足,故先賢謂“瘦人多燥”,《傷寒論》中竹葉石膏湯即以人參配麥門冬益氣生津,主治“傷寒解后,虛贏少氣”?!疤摗闭呓蛱潱摆A”者瘦也。 ★ 黃芪所用,恰與人參相反。其人必形體肥胖,外觀特征為面色黃白、或黃暗、或黃紅隱隱,均缺乏光澤,目無精彩。其胖乃虛胖,多肌肉松軟,皮膚潮濕。因此黃教授形象地謂之“盛水的皮囊”。外表雖胖內(nèi)里實虛,故平素常感身體困重乏力,動輒氣喘汗出,易受風(fēng)而感冒。 《金匾要略》血痹篇所載之“尊榮人”即是此類體質(zhì)的真實寫照。
所謂“心下痞硬”,是指患者胃脘部有悶脹堵塞的不適感覺,醫(yī)者以手按壓劍突下,雖有壓痛、抵抗感,但無反跳痛。 此種心下痞硬,多伴飲食不振、少氣乏力,仲景常以人參配甘草、大棗治之,如旋復(fù)代赭湯、甘草瀉心湯、生姜瀉心湯都含此藥對,所主均有“心下痞硬”。 此種腹證多見于舟狀腹者,其人瘦弱,腹陷如舟,皮下脂肪少,腹肌也因此而反應(yīng)強烈。 黃芪所用者,以腹部膨隆、狀如蛙腹、臍窩深陷為特點。此乃皮下脂肪過多地堆積于臍周所致,故按之既無脹痛感,也無抵抗感。 《金匾要略》防己茯苓湯用黃芪利水消腫,主治皮水。仲景云“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fēng),其腹如鼓……”,“其腹如鼓”即當(dāng)視為此種腹證的旁注。
★ 人參,多與半夏相伍治嘔吐而心下痞硬者,與麥門冬相伍治氣津兩虛者,與石膏、知母相伍治身熱、大汗、口渴多飲者。 ★ 黃芪則多與防己、茯苓、白術(shù)配伍以利水消腫。 二者雖都可與桂芍相伍,黃芪伍之以治多汗兼肢體麻木;而人參伍之則主治大汗后身疼痛,其人未必出汗,且無肢體麻木。 至于參芪之間,則不宜合用。觀仲景之方,參芪亦罕有相伍者。
但若是藥證相對,又何必多此顧慮而加理氣之品呢?由此可見,人參與黃芪的運用是不能不加選擇的。 ================================ 喜歡“最美中國方”今天的文章,請點擊右上角按鈕,分享到朋友圈。 熱愛中醫(yī)、注重健康的朋友,請關(guān)注公眾微信“最美中國方”??蛇x用如下兩種方法: ① 請在微信“添加好友”→→“搜索公眾賬號”里查找“最美中國方” ② 或者點擊本文右上角按鈕后,選擇“查看官方賬號”→→“關(guān)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