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起紅色疹點伴騷癢(二)續(xù)|任之堂醫(yī)案系列
2015-02-16董雪峰任之堂 (接上文) 三診 5天后,患者復(fù)診,疹癢消退,唯有手肘窩和腿腘窩處遺留色素沉著,皮膚抓也不會癢和起風(fēng)團了,心慌心悸稍好轉(zhuǎn),大便3日一行,較前有力,眠仍差,易醒。 處方:火麻仁20 豬甲10 艾葉5 苦參5 雞屎藤30 紅藤20 白術(shù)100 生何首烏20 威靈仙15 菖蒲15 胡麻仁15 丹參40 紅參25 銀杏葉30 桂枝8 薄荷6(后下) 3劑 分析:患者手肘窩和腿腘窩處遺留色素沉著正說明心臟無力,排運垃圾能力不足。在二診方基礎(chǔ)上加桂枝以助心陽。 約半月后隨訪,患者無疹癢發(fā)作,亦無心悸心慌。大便有時一日一行,有時2日一行,較有力,飲食不注意仍胃脹胃痛,睡眠差,易醒。囑其復(fù)診治療脾胃及睡眠。 評注:本病案與王XX案一樣,均以水濕溢于皮下兼有風(fēng)邪為主要病機。但為何本案皮下有水濕而右寸脈不見浮濡?且治療上不用五皮飲?因為本案患者水濕主要位于中下兩焦,且水濕郁閉陽氣,以致陽氣不升,則必導(dǎo)致雙寸脈沉細(我們在臨床上其實經(jīng)??梢钥吹竭@樣雙關(guān)尺弦大有力而雙寸脈沉細的患者,就是這個道理。這種患者必須化其水濕,導(dǎo)其郁熱,雙寸脈才能暢達)。雖然本案以皮下水濕為主要病機,但皮下水濕為肺表閉郁所致,相對中下焦水濕輕的多,在這種情況下,后者的脈象自然就會把前者的脈象掩蓋掉了,故而患者雖然皮下有水濕之癥(風(fēng)團伴癢),但右寸脈不見浮濡而見沉細。脈象的掩蓋現(xiàn)象在臨床上是非常常見的,有時最突出的脈象反應(yīng)的并不是疾病的主要矛盾,因此我們診治疾病時,必須病、癥、脈、證相合,才是正確的方向。既然本案患者水濕下重于上,因此不用五皮飲而用澤瀉、滑石直接瀉之。 討論:遇到風(fēng)疹患者應(yīng)該怎么去思考?以何思路治療? 風(fēng)疹民間又稱其為風(fēng)濕疙瘩,總不離開風(fēng)邪與皮下水濕。與肺脾腎、心及腸道關(guān)系最大。治療上主要從肺、心及腸下手。 首先水濕蘊于皮下是主要病機。其可能為邪氣直中肺表所致,也可能是肺表閉水停所致,也可能是脾虛生濕,上溢皮下所致,也可能是腎虛水氣上泛所致。不管怎樣,從肺這個點著手,上開鬼門、下通水道是必須的。 其次如用藥分析中所述,通腸道很重要。如何判斷有腸道是否積聚?:一般來說,小腸積聚的患者多有大便不順暢,2天以上才大便一次,甚至1周以上才來一次大便。但也有的患者大便順暢,規(guī)律,甚至或溏便或瀉泄,這是因為胃腸積聚影響了脾胃的傳導(dǎo)運化功能導(dǎo)致的,這時治療上要采用“通因通用”的方法。因此判斷是否有小腸積聚,還要結(jié)合脈診,凡是左寸脈下陷,浮取不得脈,左寸脈整體形態(tài)象小“v”型凹陷的,則提示小腸腑氣不暢,若同時伴有右尺脈滯而不暢者,則提示伴有形的積聚。同樣,右寸浮取可以判斷大腸的情況。而若見氣口脈或緊或滯,則提示傷食不化。通腸道我們常用“通腸六藥”,效果較好。若伴脾虛則加大劑白術(shù),伴血虛則加當(dāng)歸、肉蓯蓉、何首烏等,伴陽虛則加大蕓,老年肺虛便秘加桔梗、枳殼、杏仁等。 “諸痛癢瘡,皆屬于心”,因此治療也離不開“心”這一環(huán)節(jié)。心陽不足則無以溫化水濕,心主血脈,血脈不暢則陽氣不達,不利于化濕,亦不利病理產(chǎn)物的代謝。應(yīng)用上常亦石菖蒲開心竅,且能勝水濕,以丹參通心脈,以銀杏葉或紅景天益心氣,以桂枝、紅參溫心陽。 閱讀原文閱讀 2481 舉報 |
|
來自: 山東中醫(yī)竹林 > 《佛天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