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詩詞的創(chuàng)作題材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可以將它們大致分為以下幾類:時事類;山水田園類;詠物類;題畫題照類;酬唱賀挽類;詠志抒懷類;軍旅類;邊塞類:情愛類:諷諭類等等,當代又出現(xiàn)了旅游詩詞、環(huán)保詩詞、校園詩詞等。有些類別的題材有部分交叉,要想列出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分類表來是比較困難的。 (二) 立意,是作者在自己作品中先經(jīng)過認真的考慮和錘煉,而后用確切的形象化的語言,準確地表達對某一事物的看法或對某些情景的感受?!耙狻?,就是指作品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它是作品的主體與核心。 一首詩立意的好壞,必將決定這首詩的優(yōu)劣。立意高、立意新則立意好。高,就是不同凡響,新,就是不落俗套。但是要做到立意高,立意新并不那么容易。 如黃巢的《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這首詩完全擺脫了封建文人詠菊的窠臼,他為當時千千萬萬處于社會底層的勞苦大眾(菊花的象征)所遭遇的命運而激憤不平,立志要改變他們的命運,改變舊的社會秩序,建立農民革命政權,讓勞苦大眾也過上好日子,享受春天般的溫暖。這首詩由于立意高而別開生面,所以能使文人學士表達自己孤高絕俗的一切詠菊詩相形失色。我們再看王昌齡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此詩表達了邊防將士保衛(wèi)祖國的決心,贊美了多次擊敗匈奴侵擾的歷代飛將軍,也含有對那些無能的邊將的不滿與諷刺。 杜牧的《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這首詩一掃歷代文人悲秋之感,生動地描繪了楓葉流丹,層林盡染,滿山云錦,比春天還到艷麗的的秋色。他在詩中歌頌了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xiàn)了樂觀向上的精神。這首詩的立意既新又高,成為不朽的名作。 即使是同一題材的詩,由于作者在立意上的差別,他們的詩作所營造出來的意境也會給人以不同的感受。我們現(xiàn)在來看下面兩首。 劈地開天水,傾山動魄聲。 千秋哺華夏,萬里赴東瀛。 波染黃膚色,濤翻赤子情。 搖籃歌一曲,紅日破云生。 (當代·張智深:《五律·登眺黃河》) 張智深這首詩的立意在于歌頌黃河母親造福于炎黃子孫的偉大貢獻,炎黃子孫以黃河母親為驕傲自豪的情懷。整首詩氣勢磅礴,充滿豪邁向上的激情與力量。 一瀉汪洋萬里洪,彎彎龍字大書中。 蒸云化雨情如海,穿峽排峰氣若虹。 煙水蒼茫銷霸業(yè),波濤洶涌載英雄。 五千年后騰飛起,昂首長吟遨太空。 ?。ó敶ぴㄩ_:《黃河》) 這首七律立意在于回顧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以龍為喻,謳歌當代中國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飛躍與進步。兩詩題材相同,由于立意的角度不一樣,前一首的詩意顯得生機勃勃,后一首則在昂揚激奮的同時還顯示出一份歷史的厚重感。 (三)近體詩創(chuàng)作的布局 什么是詩詞創(chuàng)作上的布局?布局就是在詩詞主題確立后,將選取的相關素材根據(jù)深化主題、表現(xiàn)內容、營造意境的需要,進行恰當?shù)募舨煤秃侠淼陌才?,使詩詞中的各個部分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一,形成一篇完整的詩歌作品。 一首詩詞的布局,在確立主題以后,就要有一個選材、安排的初步打算。但是這種布局,往往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反復比較、不斷深化構思中完成的。對于一名詩詞寫作新手來說,這種布局的完成,可能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也許是一天,兩天,甚至更長的時間。而對于熟悉詩詞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詩人來說,思路敏捷時,十分鐘左右便可以完成一首絕句的構思與布局。在網(wǎng)絡詩壇上,這種“出手成章”的人并非罕見。 下面我來向大家介紹一下絕句與律詩的常用布局方法。 絕句布局八法 絕句是古典詩歌中最常寫、最易學、最難精的詩體。難就在于字數(shù)少(20或28字),要想鋪排典故、大發(fā)議論都不行?! ?br> 李白的《客中作》: 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 此詩用的就是起、承、轉、合布局法。起句“蘭陵美酒耶金香”,既貼題,又突兀;第二句“玉碗盛來琥珀光”,緊承上一句“美酒”說來,連貫自然。這兩句說明了朋友的盛情款待,李白歡飲美酒的情景,這才使第三句轉到抒情“但使主人能醉客”,第四句表明看法:“不知何處是他鄉(xiāng)?!钡谌溆谩暗弊洲D,且為第四句作了引線;而第四句表達了詩人昂奮的精神狀態(tài)和豪放不羈的個性,一掃古人作客時懷鄉(xiāng)的凄楚情緒。 夜魔底事苦相纏?風雨催程路九千。 圣母晨鐘驚宿夢,巴黎別見一重天。 起句突兀地提出責問,交代事情的起因;第二句承述航程漫長而艱難為首句作鋪展;第三句轉述晨鐘警醒,另拓新意,為結句作引線;結句綜合點明主題,暗寓作者思想觀點,但不明言,讓人去想象、推測。 其余如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韓愈的《晚春》,也都是用的起承轉合法。 (2) 并列對合法 杜甫是最杰出的律詩大師,精于對偶,能夠將這種形式極其成功地運用到絕句中來,而不見板滯。他的《絕句四首》(其三):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和《絕句漫興九首》(其七): 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 筍根雉子無人問,沙上鳧雛傍母眠。 是用兩組對仗句分別寫四個事物的并列法。并列法是用兩組對仗句。 (3) 承對合用法 一首絕句的前兩句用起承法,后兩句用對仗法;或前兩句用對仗法,后兩句用承接法,這樣的布局法叫“承接對仗合用法”。用承接法時,有的在時間上有先后關系,有的在邏輯上有因果關系;用對仗法時,一般要用一組對仗句。 韋應物的《登樓寄王卿》: 踏閣攀林恨不同,楚云滄海思無窮。 數(shù)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荊榛寒雨中。 前兩句承接法,后兩句對仗。 潘天壽《夢渡黃河》: 時艱有憶田橫士,詩絕彌懷敕勒歌。 為訪幽燕屠狗輩,夜深風雪渡黃河。 前兩句對仗,后兩句承接。 唐杜審言的《贈蘇書記》、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別》、杜甫的《八陣圖》,也都是用的這種布局方法。 (4) 對比法 把性質相反的兩件事或情況迥異的兩種景,寫在一首絕句中,以進行對比,這樣的布局法叫“對比法”。常用的有悲喜對比、貧富對比、盛衰對比、貴賤對比、勞逸對比等。 對比,能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增強說明力和表現(xiàn)力。在正反兩方面的對比中,妍媸立見,善惡分明,詩人雖不著議論而旨意自明。 詩人作今昔對比時,第一句往往用“憶昔”、“去歲”、“別時”、“舊”等詞語開頭,第三句中往往用“今日”、“如今”、“祗今”、“而今”等詞語,來點明時間之不同。 王播的《題惠照寺》: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蘭花發(fā)院新修。 如今再到經(jīng)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 他所用的就是對比法。 (5)先景(事)后議法 在一首絕句中,前兩句寫風景或事實,后兩句寫議論,即屬此法。風景或事實是議論的根據(jù),觸景生情,就事生議,那就不是無稽之談了。詩中的議論應觀點新穎,見解高超,成為全詩的畫龍點睛之筆,以收警策動人之效。 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一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景,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其后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發(fā)表議論,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前兩句寫所見,后兩句寫所感,銜接自然、緊密,達到了景入理勢,理抒景情的妙境?! ?br> 我們再來看今人錢明鏘的這首《仙女巖》詩: 瓊宮仙女落紅塵,出浴歸來意態(tài)真。 何用移山掩羞澀,天公造物本清純。 這也是先景后議。 (6)先議后景(事)法 這種布局法與先景(事)后議法在內容排列的次序上正相反,它是先發(fā)表議論,而后寫景或敘事來證明其論點的。議論與寫景、敘事,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如劉禹錫的《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其前兩句是詩人表明自己對秋天的看法與古人悲秋的論調不同,而后描繪一幅碧空萬里,白鶴凌云飛翔的圖景,予以證明。詩人為革新經(jīng)受過守舊派的嚴重打擊,而依然斗志昂揚;詩人接觸過不少知識分子,深知他們不得志,對前途失望,因而有悲秋的實質。詩人不同意他們悲觀失望的表現(xiàn),所以在詩中偏說秋天比春天好;好在何處?他舉出晴空一鶴,排云直上,矯健飛翔,奮發(fā)有為的事實,來說明秋天的清明、凜冽、蕭條、寂寥,正是為大自然別開生面,催人精神抖擻,奮發(fā)向上的良劑。這只“鶴”是自強不息的志士的化身,這“詩情”便是志氣,便是奮斗精神,這“碧霄”便是一個知識分子愛國愛民的高尚的思想境界。 杜牧《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直接議論,后以“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之句作結,另出新意,使議論不抽象,不枯澀。 (7)末句的寓情于景法 這種布局法的好處是,既能補充前面寫景敘事之不足,又能把難言難狀之情藏于景中,以收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元稹的《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 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此詩是詩人在病中得知好友白居易貶江州的消息后,極為難過的時候寫的。其第三句中的“驚”字,是心理狀態(tài),其第四句如寫成“無言獨自望寒窗”或“淚流不盡望寒窗”等句,雖也合乎格律,但這只是實寫,狀其外形,內涵淺淡,遠不如“暗風吹雨入寒窗”這第四句以景結情。這樣景語作情語,哀景抒哀情,就能使詩人對白氏被貶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憤懣,還是悲痛,均蘊含于景語之中,留給讀者去領悟,去想象,去補充;這就使末句詩味雋永,耐人咀嚼了。 又如韋應物的《寒食寄京師諸弟》中以“杜陵寒食草青青”作結,劉禹錫的《竹枝詞九首》(其七)中以“等閑平地起波瀾” 作結,也都是用的“末句寓情于景”法。 (8)倒敘突出重點法 一般來說,絕句的重點在后兩句。在詩中,如果把后發(fā)生的事情放在前面,把先發(fā)生的事情放在后面,就是為了突出先發(fā)生的事情而安排的。這種方法叫“倒敘突出重點法”。例如張繼的《楓橋夜泊》,照次序,該先說睡不著覺,再說聽到半夜鐘聲,最后說天亮前的月落烏啼。此詩采取倒敘法,先說“月落烏啼霜滿天”,再說“江楓漁火對愁眠”,最后才說“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中有了這座著名的古剎,便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澤,增加了楓橋的詩意美,引起了人們的遐想;而“夜半鐘聲”,滲透著宗教的情思,給人以肅穆的感受,啟發(fā)人對人生的回憶和反省。這“夜半鐘聲”放到末句,使全詩的神韻得到完美的表現(xiàn),使其具有無形的動人力量。由此可見,倒敘突出重點法為不少詩人所采用,是有道理的。詩人采用此法時,往往在第三句中使用“猶記”、“卻憶”、“昔日”等詞語,以說明后兩句是先發(fā)生的過去的事情。例如宋僧梵崇的《春晚》:“春光過眼只須臾,榆莢楊花掃地無。卻憶菩提湖上寺,綠荷擎雨看跳珠?!?br> 以上八法是絕句的主要布局法。在劃分標準上,有的依據(jù)結構,有的依據(jù)內容,有的兩者兼顧,雖不能盡善盡美,但對于學寫絕句者相當有用。當然,以上八法,還不能包括無遺。例如李白的《越中覽古》: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 宮衣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此詩前三句一意順承而下,末句陡轉而結,就超出以上八法了。又如竇鞏的《南游感興》: 傷心欲問前朝事,唯見江流去不回。 日暮東風春草綠,鷓鴣飛上越王臺。 此詩首句起,次句既承又轉,三四句一氣直下,以顯出作意。可見,詩的布局法不是死的,要靈活運用。深入生活的有功力的詩人,由于平時多吟詩,多寫詩,多揣摩詩,日就月將,靈感來時,緣情構思,緣思措辭,佳句飛至,下筆如有神,開闔呼應,自成章法,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天才出于勤奮”,“功到自然成”了。 律詩布局四法 五律和七律,是由首聯(lián)、頜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組成的,共八句,容量比絕句多一倍。因此它在布局上與絕句也就不盡相同?,F(xiàn)將其主要布局法歸納如下: 1、起承轉合法 律詩的布局以“聯(lián)”為單位。首聯(lián)(第一、二兩句)為起,頷聯(lián)(第三、四兩句)為承,頸聯(lián)(第五、六兩句)為轉,尾聯(lián)(第七、八兩句)為合。 起聯(lián)起到點題、定基調或籠罩全篇的作用,故有的交待時間、地點、事項,有的總括全詩,有的則直接寫景抒情等。 承聯(lián)是接著起聯(lián)寫下去的,或描景,或敘事,或抒情,以加深擴充起聯(lián)的內容。 轉聯(lián)是筆鋒一轉,別開生面,或由寫景轉到抒情, 或由此時、此地、此事,轉到彼時、彼地、彼事,其內容與前兩聯(lián)雖有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但有明顯的不同,轉的意味較重。 結聯(lián)以能點明主旨,振醒全篇,或含蓄蘊藉,余味無窮為上,故應有畫龍點睛之筆。 我們來看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此詩首聯(lián)“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睂懰娝勚?,是起;頷聯(lián)上句“無邊落木蕭蕭下”是承接第一句寫的,下句“不盡長江滾滾來”是承接第二句寫的。這是分承法,從山、水兩個方面分承,繼續(xù)寫景。頸聯(lián)轉入抒情,從空間和時間兩方面感慨自己的一生。尾聯(lián)歸結到當前人老境困,仍是抒情。這首詩的布局用的就是起承轉合法。孟浩然的《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亦用此法: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王昌齡的《宿京江口》、杜牧的《商山麻澗》以及前面舉例我的那首《黃河》,它們的布局方法都屬于起承轉合法。 2、起承繼轉合法 這種寫法就是:在一首律詩中,首聯(lián)為起,頷聯(lián)為承,頸聯(lián)為繼,尾聯(lián)為轉合。所謂“繼”,就是接著頷聯(lián)的意思繼續(xù)發(fā)揮而不轉折。這樣寫的話,往往把轉與合的功能由尾聯(lián)承擔了。 我們來看看鄭谷的《鷓鴣》詩: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從深日向西。 此詩用的就是“起承繼轉合法”。 首聯(lián):“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睂扂p鴣的習性、羽色和形貌,可以和山雞比美,這是“起”。 頷聯(lián):“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言其在“蒸昏”、“花落”的“風寒”凄迷的境遇中發(fā)出哀鳴,這是承上聯(lián)而來,傳其神韻。 頸聯(lián):“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边@兩句是從“游子”、“佳人”兩種人聞其聲的表情上,進一步寫其聲,承接相當巧妙,這是“繼”。 尾聯(lián):“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從深日向西?!备鼮闇喅?,轉的意味淺而隱,結的意味重而顯,使詩人的鄉(xiāng)思之愁和思婦懷親之苦盡在不言中了。 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沉期的《夜宿七盤嶺》、李白的《謝公亭》、劉長卿的《登余干縣古城》等詩,都是屬于這種布局模式。 3、起承展轉合法 在一首律詩中,一句起,二句承,中間兩聯(lián)展開、鋪敘,第七句轉,第八句合,這種布局模式就是“起承展轉合法”。這就打破了以“聯(lián)”為單位說明律詩布局法的慣例。這種布局法的主要特點,是中間四句分別地并列地描述四樣景物,鋪敘的手法很明顯。這種布局模式在律詩中也是常見的。王維的《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 古木沒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此詩首聯(lián)上句“不知香積寺” ,扣題而起;次句“數(shù)里入云峰”,是緊承上句而來的承句。從語法上看,“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均是“知”的賓語。中間四句分別寫詩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眼見與耳聞的四種景物:古木、鐘聲、泉聲、日色。尾聯(lián)的上句才轉到佛教的故事,下句歸結到“安禪制毒龍”(詩中以毒龍喻世人的欲念)。 白居易的《春題湖上》: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蘿裙帶展新蒲。 未能拋得此湖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此詩首句點題而起,交待游覽地點和時間,并以比喻贊美春湖景色;下句承上句而來,從山和水兩方面作進一步的描述;中間四句分寫“松林”、“月亮”、“早稻”、“新蒲”四樣景物。尾聯(lián)上句將筆峰一轉,提出問題;末句作出解釋,歸結全詩主旨。 以上兩首的布局都是采用了“起承展轉合法”。 4、跳躍式的布局法 非常的事件,引起的是非常的感情。因此,在表現(xiàn)形式上也就不一般,各聯(lián)之間,甚至上下句之間,在時空上的跨度很大,表現(xiàn)出明顯的突出的跌宕起伏與跳躍。這樣的布局可稱之為“跳躍式的布局法”。 張喬的《書邊事》: 調角斷清秋,征人依戍樓。 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兵無阻,窮邊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長愿向南流。 此詩首聯(lián)寫邊塞軍旅生活之安寧,頷聯(lián)以大開之筆,從內蒙古的昭君墓寫到了甘肅的涼州;頸聯(lián)又以大合之筆,寫大漠無兵和窮邊有客;尾聯(lián)寫出詩人自己的心愿。各聯(lián)之間的跳躍性很大,無法用常規(guī)的起承轉合分析來說明。 李商隱的《安定城樓》、杜甫的《喜達行在所三首(其二)》(愁思胡笳夕)等詩,都是這種布局類型。 律詩的布局法是多種多樣的,上面介紹的四種律詩布局法只是其中常用的類型。有功力的詩人創(chuàng)作欲來時,其感情如長江大河一瀉千里,不刻意于布局而自成篇章,這樣的情況往往是存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