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腎有道】山藥——歷史悠久的平民食物 2015-01-28 廣東省中醫(yī)院 山藥在中國已有 3000 多年的食用歷史了,在周朝的時候,人們就已開始種植山藥。據(jù)說它原名為“薯蕷”,到了唐代,因唐代宗名李豫,“蕷”與“豫”諧音,為了避帝王名諱,只好改“蕷”為“藥”,叫“薯藥”;宋朝時,因宋英宗名趙曙,“薯”又犯了忌諱,就改成了“山藥 ”,這個名字可是幾經(jīng)周折,滿懷委屈才最終定下來的。山藥是薯蕷科植物山藥的塊莖,是一種很常用的中藥,也是一種常食的菜肴。山藥的吃法非常多,做主食、做粥、做菜肴、煲湯都行,可以作為家庭中的日常養(yǎng)生保健食物,常年食用。山藥還可以磨成粉,煮粥時放進去一些,有健脾、化濕、止瀉的功效,適合濕熱、腹瀉之人食用,普通人食用也很好。不過,山藥補陰宜生用,健脾止瀉宜炒黃用。濕盛中滿或有實邪、積滯者禁服。 【山藥茱萸粥山藥芡實煲豬橫脷】 材料: 鮮山藥100 克 芡實30 克 豬橫脷150 克 排骨150 克 蜜棗2 個 【烹制】先將豬橫與排骨用開水氽過,然后將淮山、芡實、豬橫脷、排骨、蜜棗一起放入砂鍋,加水2000 毫升, 文火煲1 小時,調(diào)味后即可食用。適用于脾虛面色蒼白或萎黃、腹脹納呆、大便溏薄或容易泄瀉者。對于小兒遺尿、男子遺精早泄、女子白帶清稀者也有療效。感冒發(fā)熱者勿食。 【功效】健脾補肺,固腎益精 推薦專家:廣東省中醫(yī)院大腎科主任 劉旭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