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生太極文化》網(wǎng)上,某先生提出了“襠走下弧”以及“蕩襠”等有關問題,希望引起大家討論。這是很好的現(xiàn)象。我認為在網(wǎng)上開展有關武學問題的討論,可以活躍學術氣氛,有利于大家共同提高對某些問題的認識,以便推動武術運動的開展。這是值得提倡的可喜可賀的活動。歡迎各位同仁勇躍參加。 下面針對某位先生的具體問題,談一談我個人的意見,權當拋磚引玉。 一.首先要弄清楚“襠走下弧”和“蕩襠”是怎么一回事。這兩個詞語都是陳氏太極拳用語。在長拳類的某些拳種也提及此詞語。但是與太極拳用語的涵義有所不同。 下面專談談這兩個詞語在太極拳中的意義。 “襠走下弧”是正確的運動過程,指的是在演練拳架的過程中,變換虛實,倒換重心時,襠要壓住,要沿著微向下的弧線形運動路線移動。也就是說,在太極拳這動中在變換虛實時,襠的中心點移動的軌跡是一個度數(shù)微小的下弧形。 有位前輩給我講拳時,沒有用“襠走下弧”這個詞,而是說“襠貼砥行”?!绊啤闭?,磨刀石也。磨刀石用的時間長了,自然出現(xiàn)兩頭高中間低的曲面形。貼著磨刀石的面走,自然就是弧線運動了,這是形象的說法,與“襠走下弧”有異曲同工之妙。 “蕩襠”是一種錯誤的形態(tài),是指練拳過程中,馬步的大腿低于膝,弓步時前腿的大腿低于膝,這時襠必然在膝之下,突了出來,在兩腿變換虛實時,襠就會象掛鐘的擺,左右擺蕩,這就叫作“蕩襠”。不利于重心的穩(wěn)定。 大家知道,太極拳每個姿勢的形成都要通過手法、步法、身法、眼神四個方面結合起來配合恰當,才能做到上下相隨、內外相合。一般的說法叫做上、中、下三盤相合。武術理論把人體分為上、中、下三節(jié),也叫三盤,上盤包括頭、頸;中盤包括軀干,即由肩到胯;下盤是由胯以下,包括雙腿、雙腳。三盤也叫根、中、梢三節(jié),腿為根節(jié),軀干為中節(jié)、頭頸為梢節(jié)。三節(jié)(三盤)配合得當全身動作才能協(xié)調一致,自然流暢。 太極拳動作協(xié)調一致,輕靈圓活,其重要的基礎在于身法的正確。這就是松肩、墜肘,涵胸、撥背、裹襠、松腰、收臀、抽胯、頂頭懸。這九個部位,九點要術,是太極拳的九項規(guī)則。這九點互有關系互相影響;九點統(tǒng)一做好了,才能使身體穩(wěn)定又輕靈。以上說是上盤和中盤,而下盤的作用更大,是行拳時所有姿勢的保證,每個姿勢動作都是需要腿和腳這兩個部位來支持的,拳論云“其根在腳,發(fā)之于腿”,還有“襠開于胯,縱之于膝,蹬之于足”,“消息全憑后腳來”,“功夫在腳下”等等說法。這些都說明腿是支撐身體的根基,又是勁力發(fā)動的要源。而腿的作用是通過胯、漆、腳這三個重要部位來完成。 寫到這里,某某先生提出的“架子低了會不會出現(xiàn)‘蕩襠’之類的毛?。俊北憧梢悦鞔_地解答了。拳架姿勢有沒有毛病,關鍵不在架子高低,而在于腿的姿勢正確???、漆、足三部位配合得當,就不會出現(xiàn)蕩襠之類的毛病。這里有一個必須掌握的原則:“膝不過足尖”?!按笸扰c小腿的夾角大于90度”。馬步的要求,兩膝尖稍向外撇,膝尖與腳尖方向一致,兩大腿內側均向外晾,這叫“敞膝”,“吊襠”;大腿與小腿的夾角大于90度,腳腕,膝窩和大腿根部松成三個弧形,達到氣沉丹田,上體骨節(jié)能全部松開。因為腳腕、膝窩和大腿根三處都是大于90度的弧形,所以我把這種定勢叫作三弧樁。弓步前腿為實,小腹肚皮松開貼著大腿根,全身重量落在前腿上,后腿為虛,須伸直,膝部不可打彎,后腳虛著地能抬而不抬,要求鼻尖與實腿(前腿)的膝尖,腳大趾尖上下垂直,名之曰“三尖相照”。由此可知,拳架可高可低,只要掌握“大小腿夾角不小于90度”和“三尖相照”的原則,就不會出現(xiàn)“蕩襠”錯誤。 二.“襠專下弧”在太極推手和技擊中有重要的作用。襠的位置在兩大腿中間,是人體中節(jié)的末端,它是人體姿勢是否中正的標志性的部位。所以在太極身法里有“裹襠”“收臀”,的要求,這樣可以促使尾骶骨中正,從而使腰脊端直。脊柱正直了,重心也微微下移,使身體達到平衡穩(wěn)定。另外,從太極內功、氣功的角度看,裹襠是為了收縮肛門內的括約肌,不要讓中氣從肛門跑掉。敞膝裹襠,襠開一線之后,兩腿間好象變成圓形,“襠要圓,圓則穩(wěn)”,襠圓之后,下盤能穩(wěn)固,中上盤也輕靈了。再則,由于襠所處的位置特別,它中心區(qū)的器官有肛門、會陰、男子的兩腎囊也在其中,是人體最薄弱環(huán)節(jié)之一,太極拳運動中要采取裹襠,吊襠等鍛煉方法,用來改變人體這一薄弱環(huán)節(jié)、增強其抵御擊打的能力。 “襠走下孤”或者說“襠貼砥行”,是太極拳技擊特點所決定的。太極拳技擊的特點是拋擊,是發(fā)打。化、引、拿、發(fā),是在保住自己重心穩(wěn)定的前提下,破壞對主的重心造成自己得機得勢,對方不得機不得勢,而后趁機擊打之。正象拳經(jīng)所云:“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薄耙d走下弧”正是這種先下后上,而產(chǎn)生將對方拔了根再拋擊而打出去之勁力。 對于這一點,陳氏太極拳先賢陳鑫在《太極拳發(fā)蒙纏絲勁論》講到身法時說:“其周身規(guī)矩,頂勁上領,襠勁下去,(要撐圓,要含住)……”“襠勁下去”之意就是要氣沉下去,襠要壓住,穩(wěn)住重心,走下弧形路線前移,目的在于掀起對方之根。象鏟車一樣把對方撮起來,而后扔出去。 對于“襠專下弧”所產(chǎn)生的內勁,我深有體會。記得在2002年太極拳宗師楊禹廷誕辰115周年紀念大會上,我和師兄李宗蒲表演定步四正推手,高壯飛師兄和他的學生跟我們同臺同時表演。在什剎海體校表演大廳里,主席臺坐西向東、南北拉開,足有十多米寬。高師兄他們對著主席臺南端,我和李宗蒲對著主席臺北端,兩對推手的人至少相距八、九米遠。我和李宗蒲兄推了幾個回合,先是他發(fā)我?guī)状?。我尋機而動,他擠我按轉腰圈掤時,發(fā)動挑打,以右手向斜上方挑其右臂,變左坐步為右弓步,左手向他右肋間推出,這一掌打得好脆,只見他嗖地向后飛出,咚地一聲落地,再咚咚向后退,朝著高師兄腳下倒去。高師兄反映極快,當即將李宗蒲抱住,如果沒有高師兄抱住,恐怕他還得向后出去一兩米。他有一處腳疾,也在落地時震裂了血管出了血,說來也巧了,歪打正著,這腳疾因這一震,徹底地好了。與會的吳式門同仁及各地參會的武術家們見證,這是一次比較成功的推手表演。我在當時真沒有想到一掌能把人發(fā)出八、九米遠。事后,我們兩人總結這次推手之所以成功,其一是我一直控制住重心比他低,其二是在我右手上挑時有一旋轉勁帶動,他身子走偏,他失中,我得橫,造成我順人背之勢,其三是我變化重心時,左坐步變右弓步而發(fā)起攻擊運用襠走下?。ㄒd貼砥行)先拔其根而后擊之,驟然見效。可見襠走下弧在推手中有重要的作用。 當然,上面所言這僅僅是中盤功夫,推手中下盤功夫更為重要,若腿腳不正,根基不穩(wěn),中上盤就不能發(fā)揮威力了。 兩個詞語就講了這么多話語,還不知道說清楚沒有,正如陳鑫在《總論》的跋子中所言:“(太極拳)每一勢拳,往往數(shù)千言不能馨其妙,一經(jīng)現(xiàn)身說法甚覺容易……” 歡迎同好者前來交流盤道,我在紫竹院公園友賢山館恭候您大架光臨,吾以為此乃人生一樂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