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縮性胃炎 10.1滋陰通降方(董建華) [組成] 沙參10克麥冬10克丹參12克 白芍15克 石斛10克香櫞皮10克枳殼10克金鈴子10克甘草3克 [功效] 養(yǎng)陰通絡(luò)理氣止痛 [主治] 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陰不足,癥見胃脘隱隱灼痛, 口干,納少便干,舌紅少苔。 [用法] 每日一劑,水煎服,日服二次。 [方解] 胃為燥土,邪客之多熱,易化燥傷陰;胃痛日久不 愈,氣郁化火,亦多灼傷胃陰。胃陰一虧,胃失濡潤,則胃失和 降,只有津液來復(fù),胃氣才能下行。宜用甘涼濡潤,但又不可過 用滋膩,佐以行氣化瘀之品最為靈通。所以方中沙參、麥冬、白 芍、石斛滋養(yǎng)胃陰,和胃生津,以助胃通降;香櫞皮、枳殼、金 鈴子行氣化瘀,稍佐丹參活血通絡(luò),以助氣血運行;甘草配白芍 酸甘養(yǎng)陰,濡潤胃腑。 [加減] 兼濕者,養(yǎng)陰化濕合用,可加藿香、佩蘭、澤蘭、 薏苡仁等;兼脾虛便稀者,滋胃與運脾并舉,可加砂仁、白蔻、木 瓜、茯苓等。 [按語] 胃為水谷之腑,“六腑者傳化而不藏”,以通為用, 以降為順。降則和,不降則滯,反升則逆,故和降是胃的生理特 點的集中體現(xiàn)。《傷寒論》云:“津液得下,胃氣因和?!比~天士亦 謂:“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蔽负偷年P(guān)鍵在于胃氣潤降。降 則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則傳化無由,壅滯為病?!鹅`樞·平 人絕谷》日:“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 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倍险J為,“降”是胃之生理 功能特點,故采用通降法治療胃病,其理蓋出于此。 [典型病例] 路××,男,54歲。初診日期:1981年1月 27日。 胃病30余年,加重3年。胃鏡及病理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 胃病多年,屢經(jīng)治療,迄未見效。胃脘脹痛,納食衰少,每餐1~ 2兩,食則脘脹噯氣,胃中灼熱,自覺有干燥感,口干少津,大便 干結(jié),倦怠無力。近來疼痛頻作。此為久病入絡(luò),營絡(luò)枯澀,胃 陰已傷,胃失濡降。先予辛柔通絡(luò),服12劑,痛勢大減,精神為 之一振。再以養(yǎng)陰通降緩圖,予沙參15克、丹參15克、玉竹20 克、麥冬10克、白芍10克、佛手10克、香櫞皮10克、蘇梗10 克、荷梗10克、香附10克、半枝蓮20克、陳皮10克、三七粉 3克(沖)。上方進12劑,痛止,El干灼熱均減,大便通暢,納增, 每日可食一斤。藥已中病,加減續(xù)進28劑,精神體力轉(zhuǎn)佳,飲食 正常,惟稍有口干而已。胃鏡復(fù)查:原胃竇部米粒大小之隆起及 點狀糜爛已全部消除。仍守原意出入,調(diào)治兩月。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112.胃病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