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 無名氏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譯文 江南水鄉(xiāng)是采蓮的好地方,這兒的蓮葉多么勁秀挺拔! 一群群小魚兒正在荷葉間快活地游來游去。 一會兒游到東面,一會兒穿到西面,一會兒鉆到南面,一會兒又滑到北面。 聽賞 歌曲名《采蓮》(電視劇《甄嬛傳》插曲) 歌詞 江南可采蓮, 蓮葉何田田。 中有雙鯉魚, 相戲碧波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南。 蓮葉深處誰家女, 隔水笑拋一枝蓮。 江南可采蓮, 蓮葉何田田。 中有雙鯉魚, 相戲碧波間。 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南。 蓮葉深處誰家女, 隔水笑拋一枝蓮。 作品簡介 《江南》是一首漢代樂府詩。這是一首歌唱江南勞動人民采蓮時愉快情景的民歌。前三句點明采蓮季節(jié)、場合,地點;后四句描述魚兒嬉戲的場景。全詩使用比喻和反復(fù)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江南采蓮時的優(yōu)美意境。 鑒賞 這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中的采蓮歌,全詩沒有一字一句直接描寫采蓮人采蓮時的愉快心情,而是通過對蓮葉和魚兒的描繪,將它們的歡樂之情充分透露了出來,仿佛親耳聽到和親眼看見許多采蓮男女的歌聲和笑語聲融成一片,許多小伙子和采蓮姑娘們還在調(diào)情求愛。 首先,此歌起句“江南可采蓮”,其中的“可”字已透露出消息。蓮花本來是大江南北湖澤溝塘中常見的人工栽培植物,可這位歌者(亦即詩中未露的男主人公)卻偏要說“江南可采蓮”,這是因為蓮花栽培的地區(qū)雖然很廣,但卻以江南最盛;而江南采蓮人大都是青年男女,尤以青年婦女為主;同時江南民風柔靡,青年男女在采蓮時調(diào)情求愛之事極為常見,故盛行于南朝時期的民間情歌,在漢代的江南實際上就很流行。在這類民間情歌中常用比興、雙關(guān)手法,以“蓮”諧“憐”,象征愛情。由此可見,此歌用的顯然也是比興、雙關(guān)手法。起句中的“采蓮”,也含有尋歡求愛的意思。由此可推知這位歌者乃是一個風流小生,他可能不是江南人,而是從外鄉(xiāng)來到江南的。他來江南名為采蓮,實際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否則何處不可采蓮,而獨留戀于江南,可見“可”字之中的寓意。 其次,緊承上句而來的第二句“蓮葉何田田”,顯然也是明寫蓮葉茂美,暗喻采蓮姑娘們?nèi)藬?shù)眾多,姿態(tài)豐美的。而第三句“魚戲蓮葉間”和后四句“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則是以魚兒戲水于蓮葉間暗喻采蓮男女調(diào)情求愛的歡樂情景。這也是民間情歌中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由此可見,這首采蓮歌實際上乃是一首與勞動相結(jié)合的情歌。 這首歌辭只有七句,明白如話,而后四句又基本上是第三句的重復(fù),它的妙處究主要在于運用民歌中常用的比興、雙關(guān)手法,把男女之間調(diào)情求愛的歡樂之情寫得極其委婉、含蓄,耐人尋味,而無輕佻、庸俗之弊。全詩一氣呵成,但在結(jié)構(gòu)上又可分為兩個部分:前三句揭示題旨;后四句進一步展示采蓮時的歡樂情景和廣闊場面。而詩中第三句又在全詩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使上下相連,不著痕跡。詩的意境清新、開朗,寓情于景,景中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到美景如畫,心曠神怡,呈現(xiàn)出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 這首詩在樂府分類中屬《相和歌辭》,“相和歌”本是兩人唱和,或一個唱、眾人和的歌曲,故“魚戲蓮葉東”四句,可能為和聲。故此詩的前兩句可能為男歌者領(lǐng)唱;第三句為眾男女合唱;后四句當是男女的分組和唱。如此,則采蓮時的情景,更加活潑有趣,因而也更能領(lǐng)會到此歌表現(xiàn)手法的高妙。 詩中“東”、“西”、“南”、“北”并列,極易流于呆板,但此歌如此鋪排,卻顯得文情恣肆,極為生動,從而充分體現(xiàn)了歌曲反復(fù)詠唱,余味無窮之妙。 歷史點評 《樂府古題要解》:《江南曲》古詞……蓋美其芳晨麗景,嬉游得時。 《古詩源》:奇格。 《漢詩總說》:漢詩韻最奇,《焦仲卿妻》詩多至二十余韻,有隔句用韻;至《江南可采蓮》、《上陵》、《蜀國刺》乃無韻,不可不知。 《中國詩史》:這是首很質(zhì)樸自然的民歌,幾乎沒有一種選本不選它。杜甫的《杜鵑》首四句即擬此曲末四句?!稖胬嗽娫挕芬詾榇嗽姟叭谎喉崱?,而黃節(jié)(《漢魏樂府風箋》)引《大招》以證“西”“北”相葉,恐非。 古詩學堂欄目簡介: 【經(jīng)典賞析】這是我們的招牌菜,選詩必須經(jīng)典,賞析必須精到。 【名家點評】香港詩詞學會5位導師強勢加盟,定期為詩友批閱詩詞習作,指點迷津。發(fā)送優(yōu)秀習作就有機會得到導師的公開點評。 【逢考必勝】這是中學生必讀版塊,每天做一些真題、模擬題,中高考關(guān)于詩詞的30-50分唾手可得。 【詩詞密碼】既是學生必須掌握、也是詩詞愛好者最為關(guān)注的文學常識和詩詞例話。 【名人軼事】本微信最好看的版塊,詩人傳奇、唐詩內(nèi)幕盡錄于此。 【中華國粹】這里是國粹大觀園,將國學、古建、國畫、戲曲、中醫(yī)等一網(wǎng)打盡。 【我為詩狂】當代名人與古詩詞、我輩凡人與古詩詞,兩者之間不得不說的情緣。 【名家講堂】歡迎各論壇、各詩群名師積極投稿、開課及發(fā)表講義、詩評,這是對你及你的論壇、詩群的活廣告。同時可直接鏈接你們的群或者論壇。 【中華詩群】詩群人物、詩群喜報、詩群活動、詩群擂臺賽、詩群招生廣告等。歡迎各詩群投稿。 投稿請發(fā)郵箱:chuh@sznews.com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可以通過右上角的按鈕分享給您的朋友們。若想關(guān)注本微信,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體的“古詩學堂”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