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流行音樂有著自己獨特的發(fā)展軌跡,受著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中國內陸流行音樂和港臺流行音樂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一)、內陸流行音樂的崛起和港臺音樂的傳入 1980至1984年間,中國流行音樂歌曲創(chuàng)作領域以傳統(tǒng)的抒情歌曲為主,歌曲抒發(fā)了大眾的真實情感,是對“文革”期間“高強硬響”音樂觀念的逆反。在此期間港臺流行音樂開始傳入內陸。并對內陸流行樂的發(fā)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同時,校園歌曲作為臺灣年輕一代流行樂創(chuàng)作上向現(xiàn)代過渡的成就也影響到內陸校園歌曲的產生。 港臺歌曲的傳入帶來了一種新的音樂文化形態(tài)。1980年前后成立的廣州太平洋影音公司,是最早的流行音樂產業(yè)之一;港臺歌曲不斷輸入。首先是一批臺灣校園歌曲。其次是伴隨香港電視劇而來的《萬里長城永不倒》等。再有是臺灣流行樂作家侯德健帶來的由蘇芮演唱的《搭錯車》插曲,尤以《酒干淌賣無》流傳甚廣。在1984年中央電視臺的春節(jié)晚會上,香港歌星張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國心》不脛而走,廣泛傳唱。 至1984年間,自港臺傳入走紅的歌曲多以愛國主義題材為主,與內陸同類題材相呼應而匯成一體,完整地表達了當時的社會心態(tài)。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也同時為流行音樂這種商品化的音樂文化提供了發(fā)展的契機 (二)、流行音樂市場的活躍及內陸流行音樂創(chuàng)作活動的興起 1984年始,全國音像業(yè)取得了令人吃驚的發(fā)展。內陸較早活躍于音像界的作者大部分聚集在廣東。1985年,廣州舉行了“1985紅棉杯羊城新歌新風新人大獎賽”,開了流行音樂大獎賽之先聲。 1985年,國際聲像藝術公司組織了《南腔北調大匯唱》及《民歌大匯唱》,金巍編寫了《40首民歌大聯(lián)唱》盒帶。流行音樂形式至此已成為具有控制市場實力的音樂文化。 與此同期,臺灣羅大佑等年輕一代詞曲作家組織港臺60名歌星舉辦獻給1986國際和平年的《明天會更好》音樂會。這些活動均刺激了內陸流行音樂界。至此,內陸流行音樂已面臨從創(chuàng)作到表演上的一個突破契機。 1986年是中國流行音樂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年份。這一年是世界和平年,受港臺《明天會更好》大型演唱會的啟發(fā),內陸的音樂工作者也開始計劃籌辦首屆百名歌星演唱會。5月,這場題為《讓世界充滿愛》的大型流行音樂演唱會在北京體育館出臺,獲得巨大成功。郭峰作曲,陳哲、小林、王健、郭峰填詞的主題曲《讓世界充滿愛》不脛而走,盛行一時?!蹲屖澜绯錆M愛》音樂會的推出,標志著內陸流行音樂創(chuàng)作群的崛起和流行音樂成為社會音樂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時期的到來。 (三)、內陸流行音樂和港臺流行音樂的交流 1986年的崛起極大地刺激了流行音樂發(fā)展。 1987年是流行音樂界作多方探索嘗試的一年,也是音像界急劇膨脹、走向繁榮的一年。作者們正力圖擺脫港臺模式,尋找內陸的本土意識,歌手也面臨確立個性的過渡時期。 1988年是流行音樂最為興盛的一年。上半年刮起的“西北風”是10年來引人注目的一個高峰期。 “西北風”這一稱謂來自《黃土高坡》中的詞句“不管是東南風還是西北風,都是我的歌”。指的是當時風行全國的北方民歌風的流行歌曲熱?!拔鞅憋L”代表了自鄧麗君以來的陰柔的演唱風格的轉變。喊唱成為一種突出的演唱方法?!拔鞅憋L”在音樂觀念上是對港臺流行音樂、南方及中原音調為主的我國音樂創(chuàng)作現(xiàn)狀、和前幾年流行音樂界“陰盛陽衰”現(xiàn)象的一種逆反,是剛剛萌生的鄉(xiāng)土搖滾與傳統(tǒng)民歌的折中。在中國流行音樂發(fā)展進程中是個很大的突破。與此同時,蘇芮和齊秦跨海而來,占領的是中學生市場,也得到很多青年的喜愛。其風行的原因除去明星崇拜外,還在于其擺脫了早期港臺流行樂的模式,音樂制作更加精細,也更貼切地表達了都市青少年的文化心態(tài),受到了年輕一代的歡迎。 1988年底,流行音樂的發(fā)展開始走入低谷。內陸流行音樂經過10年發(fā)展已到了一個需要總結的階段。另一方面,“西北風”之后,創(chuàng)作潮頭明顯減退,作者群進入了調整時期。 1989年,內陸流行音樂創(chuàng)作頗為寂寞,但卻可稱為“引進版年”。大批臺灣歌星的盒帶正式引進,形成自鄧麗君以來第二次港臺歌曲輸入的高潮。諸如王杰、童安格、姜育恒、張雨生、千百惠、“小虎隊”乃至譚詠麟、梅艷芳等等港臺歌星均廣受歡迎,填補了內陸流行音樂創(chuàng)作不景氣所造成的市場空白。 1990年的流行音樂依然處于困境。搖滾樂的興起,亞運歌曲的創(chuàng)作、港臺音樂的繼續(xù)風行是三個主要事件。中國內陸流行音樂界新民歌、搖滾樂、流行樂三足鼎立之勢已經形成。港臺版盒帶引入的勢頭在年初略顯回落,下半年引進風又起,其原因仍為創(chuàng)作跟不上造成的市場空虛。港臺歌星在這一年相繼來內陸旅游、聯(lián)誼或合作,參與演出與錄音等活動。 此外,1989至1990年間,內陸流行樂作品已開始流向港臺與東南亞各地。港臺地區(qū)的音像公司、詞曲作者紛紛尋求與內陸歌手及詞曲作者合作。90年代的中國內陸流行樂壇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變化,唱片公司對流行音樂的商業(yè)化屬性的認識及相應的操作程序的掌握有了很大的提升,創(chuàng)作人員在音樂形態(tài)上的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990年開始一批嶄新的面孔漸漸被大家熟知,其中李春波的《小芳》林依輪《愛情鳥》陳少華《九月九的酒》韓磊《走四方》劉尊《傻妹妹》等歌曲成為當年的主角。最成功的還要說那陣校園風,《我聽過幾的歌》《一生離不開的是你》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由高小松創(chuàng)作、老狼演唱的《同桌的你》,這首歌使校園風成為最巨中國特色的音樂代表派系。隨后以水木年華為首的一批校園新勢力稱霸整個樂壇近10年。直到他們的出現(xiàn)! 他們:那英、田震、羽泉、孫楠,唯一可以與港臺藝人抗衡的人,他們給中國流行音樂帶來了無數(shù)次感動,無數(shù)次吶喊...... 2004年網絡風氣普遍嚴重,如龐龍、唐磊、楊臣剛、等人先品嘗了葡萄,隨后便涌來了一批又一批跟風的人。 從網絡的出現(xiàn)到現(xiàn)在,唱片市場開始衰退,中國流行音樂又一次走向低谷。 |
|